醫生無法解釋的神祕疾病

 

0023ae66517011b7c5e340  

記者唐依旋、康錦鳳綜合編譯報導

 

英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英國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病人飽受不同程度的病痛所苦卻無法查出病因,也因此而形成病症難以根治的現象。

 

多數的病人都希望能從醫生那兒得到快速的治療效果,然而卻仍有非常多的症狀是醫生們無「跡」可循的。這些患者除了可能有慢性疼痛的困擾,更可能面臨知覺麻痺、行走困難、幻覺及非心臟疾病之胸痛等諸多症狀。有些患者更可能同時患有8種以上無法解釋的身體疼痛與不適。

 

醫師所無法觸及的內心世界

 

神經病學家指出,亦有近三分之一的神經科門診病人所出現的症狀無法以「疾病」來解釋。其相關症狀包括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非癲癇性發作(non-epileptic attack disorder)、慢性疲勞、複合性化學物質過敏症、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及波斯灣戰爭症候群(Gulf War Symdrome)等。這些患者與其他一般病患可能承受慢性疼病折磨多年,有些甚至亦需臥床休養,然而卻苦尋不著病因。諸如此類有病徵出現,但卻無法求得 醫學根據與病因之病症,泛稱為MUS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

 

美國麻薩諸塞省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布朗(Richard Brown)表示:「這些醫學所無法解釋的症狀,很可能與身體任何一個系統及多數的特殊藥性有關。常見之症狀包括疲憊、暈眩和疼痛、生殖系統問題、腰部疼痛、脹氣、腹瀉及便祕等。

 

「內在心理」對「外在健康」的影響

 

一般的認知為:疾病( disease)是指身體的器官與機能出現障礙所產生的異常;而生病( illness)則較傾向於心理與知覺層面所引發的不適。患者可能有嚴重的身體疾病,但仍能以健康的態度去調適;反之,也有患者無明顯的身體疾病卻仍出現 嚴重的障礙,通常是以後者的治癒率較低且難度較高。

 

美國家庭內科醫師協會指出,有些人對身體機能運作的轉變較為敏感。這些病患通常也會伴隨出現沮喪與焦慮等症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五成以上MUS的病患同樣會出現一些尚未診斷出的精神方面疾病;另外也可能出現焦慮、沮喪、性功能障礙以及婚姻問題等困擾。

 

此外,壓力也可能是形成不明病症的一大因素。瑞典哥特堡大學分析病患後發現:工作職場上的壓力,會使無法解釋之胸痛風險增加四倍,其中又以女性的可能性較高。而兒童因壓力而罹患難以解釋之病症的風險也不低,約佔有一成,其壓力則多來自於課業、同儕及家庭。

 

因此,對於這些MUS的病患及醫師而言,最大的挑戰便在於如何去面對這些無法解釋的病症。醫師認為,心理層面的影響對這些患有這些神祕而難以解釋之病症的患者而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因此許多醫師都會較偏重於心理方面的治療,而其中又以認知行為治療( CBT)效果最為顯著。

 

以色列班古瑞恩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在42名病患之中,給予半數患者所謂的生物-心理-社會治療(biopsychosocial therapy)包括生活形態的改變、放鬆的技巧、運動、心理療法、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療法,一年之後發現,前往與醫生做醫療諮詢的平均質從31.8% 下降至12.6%,而前往急診的機率亦從33.5%大幅下降至4.1%


心理健康確實與身體疾病有極大關聯因此首先最需改變的便是自己對疾病的認識與對自我的態度,心情開朗、規律的健康飲食、充足睡眠休息等,都是擁有全新健康身心的正向生活方式。 ( Getty Images)


心理健康才能擁有身體的健康

 

2008年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曾列舉十大神祕疾病,其中包括愛滋病、禽流感、慢性疲勞綜合症、莫吉隆斯症(Morgellonsdisease)、異食癖、自體免疫病、精神分裂症及老年性癡呆症等。這些「神祕疾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就是遍尋不著病因或是苦無根治之道。

 

心理學家對此解釋道:在面對外在衝突時,可能會誘發個體原本被壓抑的潛意識衝動本能,為了消除這些突然造成的焦慮和壓力,它們被轉化成身體的某種症狀來表現,因此亦可將這些身體症狀本身視為一種操縱或索求的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界原本就存在著許多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在面對這些無解的現象時,有些人樂觀面對,也有人因此負向情緒大增而更影響生活步調。在「用心戰勝疾病心靈」一文中提到:心理健康確實與身體疾病有極大關聯。每個生命個體對生活週遭的反應大不相同,所以健康的性格與態度非常重要。因此,首先最需改變的便是自己對疾病的認識與對自我的態度,讓自己熱愛生活、心情開朗、規律的健康飲食、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及懂得放輕鬆等,都是能幫助患者擁有全新健康身心 的正向生活方式。

 

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玨教授亦表示,真正的健康不僅是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來自心理的健康,每個人都應該消除心中的負向情緒,體驗生活的樂趣,才能享有真正的健康。
(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