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

 轉載:林秀慧(愛家執行長)

兒童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如何解釋或看待父母所傳遞出來的訊息,這類經驗便塑造了我們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蘇利文(H.S.Sullivan) 曾 說,一部「人」的發展史,就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史。每個人自出生起,便活在人際關係裡;在這樣的關係網絡中,我們如何覺知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看待他 人與自己,如何形成自我概念與自我價值感,便成了一項重要的成長課題。而人際互動中我們所使用的溝通型態,以及對於所傳達訊息內涵的解讀方式,對自我概念 與自我價值感的發展,皆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親子互動經驗塑造溝通模式

在有關家庭人際溝通與互動的理論方面,以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 19161988)所發展的「五種溝通型態」,或所謂的「求生存姿態」的概念,最能清楚呈現家人之間的溝通型態,以及這些溝通型態對每個人之自我價值感及與家人關係的影響。

薩提爾(Satir)女 士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從我們在兒童時,親子互動經驗中建設性與毀滅性的比例發展而來。大多數人從小時候開始,就已經從和父母的互動經驗中界定了自 我的價值,並學會用各種求生存的姿態,如: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以對抗來自父母之口語或非口語的、感覺到的或推測得來的威脅,保護自我價值感,使小 小的自我得以生存下去。儘管我們在兒童時期的親子互動經驗,並不一定就是客觀的事實。
薩提爾女士指出,溝通是人們傳遞訊息、彼此將訊息賦予意義與詮釋,並且從個人內在與外在做出回應的過程。溝通訊息包括口語訊息和非口語訊息(表情、聲調、手勢、身體姿態等),兒童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了如何解釋或看待父母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以及其中之字句、音調、接觸及表情的差異,而這類經驗便塑造了我們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

五種溝通型態的內涵

薩提爾(Satir)女 士在數十年家族治療的臨床經驗中,長期觀察家庭內成員的互動,發現人們在面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因著要保護個人的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 突的「不一致溝通」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說出來的字句是一個方向,情感卻是另一個方向。常見的四種類型分別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與打岔型。而她認 為,最直接、真誠的溝通方式是「一致型的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習的。這五種溝通的風格係藉由個人的身體 姿態、身體語言與口語內容綜合表達出來,其呈現方式約略分述如下:

.「討好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自我貶抑、自我忽略、乞憐、讓步,總是同意、感到抱歉、且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尤其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指責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忽略他人、支配、批評、攻擊的,經常只會去找別人的錯誤,並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

.「超理智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採取如同電腦般的冷靜與冷酷立場,並不在乎自己與對方的感受,隨時保持理性,以避免自己情緒化。

.「打岔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做的事是使自己和他人分心,多半表現出一副看起來和任何事都無關的樣子,而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

.「一致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真誠真實的自我表達者,同時也能關注對方,在適當的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能顧及自己、他人和情境。


以 家人互動為例,「討好者」因害怕一旦與父母、配偶或子女的意見不同,或表現出獨立,不但可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更可能會被拒絕或不再被愛,而習慣以他人的 意見為意見,以他人的喜好為喜好。「指責者」雖然內心覺得寂寞,且時常充斥著失敗感,但仍習慣攻擊別人,藉以逃避空虛的感受和自覺不可愛的自己。「超理智 者」則強壓內心的脆弱感,而習慣依賴自己的理性,及與他人保持距離,以使自己覺得安全和不受傷害。「打岔者」常覺得自己是沒有人關心的,在家庭中沒有容身 之處,因此會不斷裝作可愛或表現出無辜的樣子,以博得家人的注意和讚賞。

薩提 爾女士發現,在大部份的家庭中,溝通型態混合了其中的數種,尤其是四種「不一致的溝通」,而我們也確實因此避免了可能的威脅感或傷害感。但長期維持這四種 不一致的溝通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必須不斷地藉由環境或他人來界定自己,或採取防衛、或壓抑感受,或者維持現狀,而無法有所改變、提昇自我價值感。因此, 長大成人後的生活往往被兒時的家庭規條所束縛,生活中充滿了「應該」、「絕對」、「一定不可以」等這類沒有彈性的規條,因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與真實的滿 足。不但無法接納自己和愛自己,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感。

學習表裡一致的溝通

因 此,「一致型」的溝通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這意味著我們與家人溝通時,要學習讓內在的感受、想法或需求與表達的訊息一致,言語、情感與身體的姿勢能 保持和諧,並且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關照對方的狀態和情境的需要。薩提爾女士認為「一致型」溝通具有下列幾項特徵:能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在個人與人際間能 保持自由流動的能量、願意信任自己與他人、願意冒險、允許自己和他人的脆弱、善用自己的內在和外在資源、開放自己建立親密感、擁有完成自己與接納別人的自 由、愛自己,也愛別人、面對改變時能保持彈性與開放。

當我們對自己的溝通型態 有所覺察和了解,且願意更多地學習「一致型」的溝通型態時,我們將會發現自己不再被侷限在無可自拔的惡性互動循環中。每一次的發現覺察與願意改變的態度, 都會將現實生活中的家人關係引領到更正向且健康的路徑,進而不斷地提昇家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且建立起家人彼此之間真正的親密感。

(參考資料:《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張老師文化出版;《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揚智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