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為為集--系統排列觀點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海靈格:不同的疾病,代表了不同的家族系統狀況

海靈格:不同的疾病,代表了不同的家族系統狀況

文;容穀 

各項病症在家族系統排中的含義

海靈格曾一針見血的說:如果患者以為找到了疾病的心理原因便會很快康復,那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患者來說,不要去想把一切盡可能快的重新控制起來,不要想入非非,重要的是首先要順從命運的力量。這種態度儘管並不是康復的保證,但卻為康復創造了機會。海靈格建議:重病患者可以把死亡想像成自己的生命之友和守護者。漸漸地,患者對死亡就會有新的認識,並對它表示出深深的敬意。

 

癌症:缺少對父母的尊重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伴侶關係方面,如果缺少對伴侶對方的尊重也會引發癌症。

 

嗜好:酒癮和吸毒癮。酒癮和吸毒癮常常是拒絕接受父親的結果。

神經性暴食症:在一次海靈格的工作坊中,對付暴食症的辦法是:女患者勇敢地對母親說:爸爸對於我和你一樣重要。真正理解接受父親的重要性,對治癒暴食症非常重要。在女性暴食欲來時,海靈格建議患者購買她想吃的所有東西,然後把它們擺放在自己面前並且饒有興趣大看著它們。在吃之前,她可以想像自己依偎在父親懷裡,讓父親用湯勺一勺勺喂到自己嘴裡。在吃每一口前注視父親的眼睛並說道:親愛的爸爸,在你身邊我的胃口特好。我願意你喂我。如果患者認真對待,那麼光這麼想一想,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厭食症:在關於厭食症的家庭系統排列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父親已經離去。這種情況下患者內心的話是:親愛的爸爸,寧願離去的是我而不是你。為了治癒厭食症,患者可以對父親說:請你為我祝福,即使你已離去。

 

肥胖症患者:吃的東西要多於身體所需,因為吃就是:我活著。如果患者意識到自己可以活著,進食就可恢復正常。為了能活著,寧願多吃些。海靈格建議道,在肥胖者感到饑餓的時候就說:我活著。

 

憂鬱症:隱藏在鬱症後面的往往是對父母的蔑視。對父母越是不滿,那麼此人從父母那兒接受到的東西也就越少,情緒也就變得越鬱。如果對父母充滿敬意之情,鬱也就沒了。他們空虛但並不悲傷。他們有些東西缺乏了,父母中的一位與他們之間的連接中斷,他們的需要常常被拒絕(我們要讓他們再次連接,在助人者的靈魂裡把他們的父母放在心裡)。
 

心臟不適症:心臟不適通常是愛心受到壓抑的一種具體表現。一旦這份愛心表達出來,這種不適便可消失。人們常常覺得這種被壓抑的愛是針對伴侶的,其實在其後面常常隱藏著一個不被接受的母親或父親。

 

噁心:根據海靈格的經驗,噁心常常與感情受到壓抑有關,特別是罵人的話。如果把長期壓抑在心頭的罵人話全部發洩出來並想像著自己邊罵邊盯著對方的眼睛,噁心就有可能消失。害怕面對罪責,但又無法回避,這也會使人產生噁心。

 

頭痛和偏頭痛:想像自己與別人接近,特別是母親,這樣做有助於減輕疼痛。頭痛和偏頭痛的心理原因是受到壓抑的愛。人們常常覺得這種被壓抑的愛是針對伴侶的,其實在其後面常常隱藏著一個不被接受的母親或父親。

 

神經性皮炎:有位女士有一個患神經性皮炎的小孩。經過對孩子的病狀進行自新觀察,她發現孩子的濕疹與她對孩子父親的怨恨有關。她對那個男人的怨氣越大,孩子的病情就越嚴重。

 

當她意識到她的這種憤恨所產生的可怕後果並開始正確面對自己所承擔的那部分責任時,孩子的病也就好了。另外,在仍然保持著的婚姻或伴侶關係中,這種針對對方的怨氣有時也可能使孩子患上此種疾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族系統排列案例:憂鬱症

家族系統排列案例:憂鬱症

 

:勞俊銘 

一、對母親的親密之愛

 

海靈格:憂鬱症的成因通常是父母其中一方被排除,在孩子心中沒有位置。你的情況是,由於母親患病,所以母親的身份在你心裡被排除。情況變成,不是母親在照顧孩子,而是孩子照顧母親。母親在你心中沒有發生力量。憂鬱症不是哀悼,而是一種空虛的感覺,一個沒有被填滿的心靈空洞,而只有母親才可以填滿它。
海靈格(對個案):你現在知道要怎樣治療憂鬱症?
個案:我要知道自己屬於哪裡。
海靈格:你要在心中給母親一個位置,連同她的疾病,完全地接受她讓它填滿你心中的空洞,帶著母親給你的力量,照顧自己與父親。
個案:謝謝。
海靈格:輕輕垂下頭來,對母親說: 我接受你做我的母親。
個案:我接受你做我的母親。
海靈格:也是最合適的。
個案:也是最合適的。
海靈格:唯一正確的母親。
個案:唯一正確的母親。
海靈格:覺得怎樣?
個案:如釋重負。


海靈格:沒錯。被排除的父母一方,重新在心中得到一個位置,便是治療抑鬱症的方法。如果父母一方病重,例如:母親有嚴重的疾病,孩子會害怕接受母親,

 

因為他恐懼母親的疾病和困難會因接觸而傳遞過來。

 

但是,父母只不過是普通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只能給予他們所擁有的,把他們所有的一代一代傳遞下去而已,孩子就是接受上一代所擁有的。

 

孩子如果能夠全心全意接受它,便獲得一份珍貴的體驗,他們所害怕的、恐懼的,也會遠離他們。

 

這些疾病有別於遺傳疾病,遺傳疾病是我們為生命付出的代價。正如承認生命,我們也要承認遺傳疾病。

 

   如果我們真正接受父母,一股強大的生命力便會湧現出來,保護著我們。某人成為父母,不是由於他的好與壞、健康或生病,而是由於他們體驗有性愛的伴侶關係,因而成為父母,這一切就是生命的實踐。如果能夠本著這份認知接受父母,實在是最好不過了,這也是一種謙卑的接受。


海靈格(對個案) :微微鞠躬吧!

 

二、影響精神病患的家族動力

   近幾年我獲得不少關於精神病患所帶有的家族動力的認知,同時也在課程內把認知加以驗證,一般來說,有沉重命運的成員要被排列出來,這樣會使系統達到和解;或者,當有罪惡的家庭成員面對他的罪和罪的後果時,當事人才可以從沉重的負擔中釋放出來。

 

 為精神病患者治療時,我看到呈現出來的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們對家庭的忠心、對家庭的愛,以及他們接受前幾代嚴重命運和嚴重罪惡的意願。

 

   這份愛有極大的包容性,就算是家庭中互不相容的加害者和被害者,也被同一份愛包容著。因為這份對不同人物的愛,也會造成不少衝突,這同時也是導致心理混亂的一個原因。 

  解決心理混亂的方法是抽離表面,邁向較高的層次,使尚未和解的達到和解。

  在日常的行為中,我們體驗到無法和解的衝突。

這個衝突的深層,來自可以感知的個人良知和無法感知的集體良知。

 

  根據我的個人良知,我決定誰的行為合乎家族標準,他因此有好的良知,也有歸屬權;相反來說,某人的行為若是違反了家族的標準,他因此會有壞的良知,我的個人良知便拒絕他的歸屬權。

  但是,在同一時間內,集體良知是不容許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被排除的。

  因此,當我受到個人良知的推動而拒絕某人的歸屬權時,我是感到清白的;與此同時,當我面對集體良知時,便會有罪惡感。

  我雖然沒有感覺這種罪惡感為壞的良知,但我卻受著無法感知的集體良知帶來的壓力,我會做出某些行為,使得我要維持清白的努力失敗。

 

  個人良知和集體良知所帶來的矛盾便是每一個悲劇的背後原因。悲劇總是帶著困擾的元素,當中的英雄行為對旁觀者來說是荒謬和盲目的。

 

  解決悲劇性的糾纏的唯一方法是,集體良知的運作需要得到認知,承認集體良知比個人良知有優先權,意即為了集體良知,我們要犧牲個人良知的清白。

   通過這個方法,每一個受個人良知影響而被排除的人都會再次被接納;同時那些在個人良知影響下,感到高人一等的人也能夠融入一個較大的秩序中,先前那種清白的感覺也就變得幼稚和無力了。 

   集體良知也有界限之分,分別前人與後來的人,例如後人不能承擔前人的命運或為他們贖罪。

   因此,精神病患者冀望以他的愛説明前人,這個目的是不為集體良知所容許的,因此會遭遇失敗,這也是造成他痛苦的一個原因。 

   解決方法是要超越兩種良知,到達一個只有心靈移動的層次。在這個層次中,好與壞、加害者與受害者、老年人和少年人都被心靈承擔著。

 

   這個心靈操縱著偉大的事情,離開了個人成就或罪惡,超越個人或集體良知所要求或容許的。在這個層次中每一個人既是與整體相連,也是獨立的個體。人如果與這個共同的心靈達成和諧,他便可以面對他的命運。每一個人必須接受,並且完成他的命運。 

 

   另外,要注意的是,共同的心靈包容活著與去世的人,意即不只是活著的人要接受個人的命運,去世的人同樣也要接受個人的命運。

 

   活著的人如果容許去世的人接受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罪惡和他們的死亡,他們便不會再糾纏活著的人,而這往往是精神病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的背後動力。解決方法是,活著的人向去世的人致敬,然後大家再一同向那些更偉大的力量鞠躬致敬。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謙卑的接受生命 -- 來自海寧格

謙卑的接受生命 -- 來自海寧格

:心燈心靈成長

 

 

  生命是特別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特別的。雖然我們都同樣地過生活,但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都很特別,我們沒辦法去過一個別人的生活,我們只能過我們自己個人的生活。怎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我們有特別的父母,父母親其實有一點已經決定了我們會過什麼樣的生命,對我們來說好像要過另外一種生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要真正地去接受我們的生命,我們必需要從父母那裡接受過來,如果你拒絕父母親中的一個,你就拒絕了自己的一部分,那麼當然就失去力量,也失去了快樂幸福。

 

  為了每一個靈魂去充分地發展,第一步就是,我們看著父母,看著我們的父親和母親,完完全全地以他們本來的面目去看待他們,而沒有期望他們要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對著父母說:是的,我帶著愛和感激從您那兒接受了我的生命。這就是謙卑,當我們是從父母那兒來接受生命的時候,我們就順服了生命。關於生命,我們父母是怎樣的人,一點都沒有關係,不管他們是好或者是壞,就傳遞生命這件事來說,所有的父母親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做了正確的事情。因此,作為父母親,在這個特別的意義上,他們是完美的。

 

  但是有些人的行為看起來好像他們應該擁有另外一種不同的父母,有些人的行為彷彿他們的生命是直接來自上帝,去否認自己的生命是從父母而來的,所以他們就跟真正的生命沒有接觸。

 

  當你是個治療師的時候,或者你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助人的時候,你自己在這這方面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尊重並榮耀他們的父母,並以其本來的面目去看待他們,你也要幫助當事人去榮耀他們的父母,以父母本來的面目去尊重他們,完完全全地接受來自父母的生命,以其本來的面目來接受。

 

  如果是這樣子做到的話,就不需要再做任何其它的事了,那是最基本的治療,而且是如此簡單,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訓練,其它的東西可能是需要一點訓練,但在這方面是不需要的,但是當然那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你自己必需要完完全全地接受來自于父母的生命,如果任何一個治療師,他拒絕自己父母中任何一位的話,也會一樣地拒絕其當事人父母中的一位,那就無法去助人,這是很明顯的。

心燈心靈成長

我允許

允許,是成為自由的唯一途徑。

你一旦開始允許,

你就不再反對任何事情,

你不再抗拒任何事情了。

首先,你允許自己的父母,

以他們的本來面目去允許他們;

你也允許他們的祖先,

以他們的本來面目去允許他們;

你也允許自己,

完全以你自己的本來面目。

不要祈願什麼應該不同,

你是你自己所有可能中最好的版本。


你也允許自己的內咎。

你允許所有你從前在內心拒絕過你自己的東西。

你看著它,

對每一件事都說:是的,我允許。

去感覺,如果你只是允許,

它對你的心靈有什麼樣的影響,

對你的身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你以平等的心,允許你自己的成功,

也允許你自己的失敗。

你經由自己的成功成長了,

你也經由自己的失敗成長了。

所以經由允許,你可以放下一些,

再往前走,帶著自信地往前走。

你允許你的狀況,可能是工作上的,

或者是學校上的,

完全以它本來的面目去允許它。

如果存在衝突,你允許其中的一方,

你也允許另外的一方,

你也允許這個衝突本身,

就以它的本來面目去允許它。

以這樣的方式,你得到了力量。

如果有任何我們反對的,

我們就會失去力量。

經由允許,我們得到了力量。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就跟所有的一切融合了。


如果你生病了,

或者有其他特殊狀況,你也允許。

然後,所有你允許的事情過了一陣子之後,也可以離開你。

一旦它得到了允許,

它就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允許你現在的感受,

以它本來的面目去允許它,

它就是這個樣子的。

只要允許。

深深地呼吸,緩慢的、深深地呼吸。

允許我的微笑,

當然也允許你自己的微笑。

看吧!我們允許的時候不是很美嗎?

經由允許,

你就離開了做孩子時候的感覺了。

現在你長大了,很強壯,而且有能力。

 

心燈心靈成長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是這樣解決媽寶男爸寶女的問題,成就伴侶關係!

海靈格是這樣解決“媽寶男”和“爸寶女”的問題,成就伴侶關係!

家族系統排列國際研修中心

 

媽寶男爸寶女

媽寶男爸寶女是非常流行的詞彙,通常指表面成熟正常的成人,但內心依然像個未斷奶的孩子一樣,男人依戀自己的母親,女人依戀自己的父親。家族系統排列對媽寶男爸寶女有更深入的解讀。

 

爸寶女是爸爸的好女兒,實際上是一個認為自己比母親更好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對男人沒有尊重,也無法理解男人,而且她基本上也不需要男人。因為當她認為她比自己母親更好時,她通常是在說,對她的父親說:我是更好的妻子。這樣她就已經有了丈夫,因此,不再需要其他的男人。

 

媽寶男是媽媽的好兒子,上面說的同樣也適合於男人——媽媽的好兒子。一個不尊重自己的父親,並認為對於他的母親來說,自己比父親更好的男人,對女人是沒有任何尊重的,他已經有了一個妻子,因此,也不需要其他的女人。

當一個媽媽的好兒子和一個爸爸的好女兒結婚,會發生什麼呢?

媽媽的好兒子,對於他的妻子來說是不可信賴的;而爸爸的好女兒,對於她的丈夫來說也是不可信賴的。他們對對方幾乎都沒有尊重。

 

索菲.海靈格講:一個不尊重自己母親的女人,沒有丈夫和婚姻!對於一個不尊重自己父親的男人,也一樣!

 

一個爸寶女的個案

海靈格:你的問題是什麼?

女:為什麼我沒有一個男人,一個自由的男人,一個僅僅屬於我的男人?

海靈格:你一直是父親的好女兒。

女:那我需要做什麼?或者我該做什麼呢?

海靈格:什麼也不用做。一個把父親當丈夫的女人,已經不需要其他的男人了。伴侶關係的成功,是通過與父親和母親的分離來完成的,父親的好女兒想要代替母親成為父親的伴侶,所以,你其實是不需要另外一個男人的,在靈魂層面並不想要一個男人。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男人,那些把母親當作伴侶的男人,在他的靈魂層面並不想要一個女人的。特別是當父親和母親的關係不好的時候,兒子就會不自覺的來代表父親。

有些簡單的話語,就可以成為解決方案。我該告訴你嗎?好吧,你的父親對你說:媽媽更好。

海靈格對大家說:現在她想要來誘惑我。但是,我有個更好的妻子。你清楚了嗎?

 

編者:很多人會很奇怪,為什麼如此高維度的大師,會在公眾的場合,說出如此犀利、讓人尷尬的話?我剛開始學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的時候,也深深的困惑,學了很長時間後才明白。在最後,海爺爺代表的是這個女案主的父親在說話,是在幫助女案主,最後的這句話,很犀利,但有非常深的療愈的效果。

 

媽寶男爸寶女的療愈

編者:很多父母在抱怨,家裡的孩子年齡很大了,既不找物件,也不結婚;或者結婚了,小倆口關係緊張等等。很多年輕人在抱怨,沒有一個戀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婚姻,或者談了多次戀愛 ,也無法找到一個適合的伴侶。當然,每一個問題都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存在媽寶男爸寶女的情節。

 

作為父母:要怎樣才能引領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家庭中,父母要遵循最原始的序位,伴侶關係優先于父母身份,父母優先于孩子。解決的方法是:父親對女兒說:你媽媽更好;母親對兒子說:你爸爸更好。單親家庭中的父或母對異性的孩子說:我有更好的伴侶!我尊重你的親生母親或父親,你也要尊重!

 

作為孩子:要怎樣才能有能力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將自己謙卑地置於母親的旁邊——作為小的,尊重並愛自已的母親;作為一個男人,將自己謙卑地置於父親的旁邊——作為小的,尊重並愛自已的父親。就是說,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而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這樣才能學會尊重自已的伴侶,才能成就伴侶關係。

 

當然,從內在能完全做到上面這些,對於有些人也是非常困難的,可以通過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的課程,自我成長後得以實現,得到完全的療愈。

伴侶關係的成功,來自于他們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同時,他們也必須首先尊重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的序位,就是:男人尊重他的父親,女人尊重她的母親。這時,他們便不再是青少年,而是男人與女人,這是具有力量的。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走出“受害者”情節?

如何走出“受害者”情節?

 

: 蘇菲.海寧格

什麼是受害者情節

當發生一些事情,一般心態正常的人沒有什麼情緒,而“受害者”經常有著各種情緒。無論是對人的憤怒、恐懼、怨恨、厭惡,還是對自己的內疚、哀傷、羞愧和自責,這些情緒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大多是“受害者”情節引起的。“受害者”經常想像自己陷入了苦海,而並非事實本身。我觀察到周邊有“受害者”情節的人很多,在中國,女性有“受害者”情節的比男性多。這並沒有什麼好羞恥的,如同,某一種病症,有些人患了這種病,而另外一些人沒有患病,而已。的確,有“受害者”情節的人會給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的人帶來不幸。如果,能察覺到自己有這種情緒,通過心靈成長,儘早療愈,當然,是非常利己利他的。

 

受害者情節來源

1.人類的本能這些情緒主要來源於對自身的解讀,而人本能反應的第一解讀往往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啟動,立刻就變成了受傷的羔羊,把自己想像成那個沒有人在乎、沒有人理解、沒有人認可、沒有人愛的人。“受害者”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速度也極快,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給自己刨個很深的坑,蹲在坑裡自艾自憐,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孤獨、最可憐、最受欺負的人。

 

2.曾經的創傷曾經受過創傷的人,如果堅持自己所受到的不幸,常常會合理化自己的仇恨,給自己的仇恨找一些合理化的理由,這種自艾自憐的情節,使自己成為了“受害者”。認為自己有權力去指責其他人。有時候他們認為,他們有足夠的權力去指責父母。其實,這只會給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的人帶來更多的不幸。

 

3.歷史、社會以及家族動力的影響在現實中,女性有“受害者”情節的情況比較多,這是因為女性在體力上,比男性弱。整個社會的重男輕女,也會導致女性的“受害者”情節。在某些家庭中出現的家暴,也有很多家庭中的女性過得非常艱辛,這樣家庭中的女性也容易發展“受害者”情節。而這些“受害者”情節,也會在家族的女性之間一代代傳承。從“受害者”情節的來源來看,有“受害者”情節也是正常的,不要感到羞恥。當然,“受害者”情節的成因還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上面闡述的這些原因。
 

如何從受害者情節中走出來?

  1. 首先認識到有“受害者”情節,以及其害處,並升起改變的欲望很多人有“受害者”情節,但自己並不自知。
  2. 正確的認識“受害者”
  3. 這種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不想為自己真正得到的東西去感謝他人。受創傷的人以自己的悲痛,作為指責別人的方式,但是那卻不是真正的悲痛。偉大的悲痛不是指責,而是一項療愈。其他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悲傷的反應,同時,這樣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大的創傷。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自我身上,自憐自哀,那麼,這種“受害者”的痛苦就會變成無休止的重複。這種痛苦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會沒有休止,長此下去,“受害者”將無法接觸新的經驗。扮演“受害者”也是一種高技巧的報復。

​​​​​

  1. 做家族系統排列的個案,解決根源性問題

    

當我們真正為自己的健康快樂負責,不再把自己定義為“受害者”時,不被過去所牽絆;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自己對自  己的生命負責,生命的活力就會得到我們想像不到的綻放。

 

走向穿越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你開始穿越,繼續前進,你將收穫更多,你的生命會受益更多,試試吧!你也不會損失什麼,你只會贏得什麼,往前走吧!海靈格的系列課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找到自己真正的幸運,而不是繼續呆在隱藏的“受害者”的動力中。來吧,你有那個力量,你有優勢,你有智力,你有一切,不要錯過什麼,你只需要明白你在哪裡,你是什麼。如果你對這些非常清晰明瞭,而且領會了,那麼你就站在通往自由的第一步了,往前進,睜開眼睛,打開你的心,帶著你的力量。現在是時候改變了,用一些時間多看向自己的內在,去看向自己的內在,你將擁有得更多,往前走,往前。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特.海靈格對孩子的經典語錄

22.jpg

 編輯:家族系統排列國際研修中心

 

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

他們的父母也都是美好的!

——伯特·海靈格

每個孩子都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孩子永遠需要父母兩個人,也同樣地愛著父母兩人。也必須被允許同時愛父母兩人。有時候父母分開了,但是孩子不理解為什麼父母會分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那麼孩子全然地依賴母親。有時候孩子不敢表露對父親的愛。因為害怕母親會生氣,也怕會失去母親。但他們繼續偷偷地愛著父親。當孩子聽到母親說很愛父親,那麼她就可以表露她也很愛父親。然後孩子就會覺得釋然。

 

 

02

一旦媽媽把孩子生出來了,媽媽的主要工作就做完了。因為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其他人來做,但是生孩子是媽媽的特權。在孩子出生之後,媽媽就把孩子交給他的父親,爸爸的工作是把孩子介紹給這個世界。

 

03

 

如果媽媽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把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孩子就無法成功。孩子也不能跟隨母親,會悄悄地跟隨父親。只有父親才能把孩子帶出家庭,並將孩子介紹給世界,讓孩子認識世界。父親帶孩子超越家族的邊界,進入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在早期由父親帶孩子進入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04

如果母親允許孩子成為父親的樣子,無論父親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就很快樂。同樣,如果父親允許孩子成為母親的樣子,孩子就會變得快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完整。

 

05

 

如果有人說你的父親是個酒鬼,那麼出於對父親的忠誠,孩子就變得跟他父親一樣,這就是外界對孩子靈魂的影響。孩子的內在會說:“我要和你一樣。”作為父親該如何做?父親可以慈祥地看著孩子說:你也可以做一些和我有所不同的事情。母親也可以這麼做。這將給予孩子在父母空間之外發展的自由。

 

 

06

孩子的愛有一個秘密,孩子以為,他的愛有無比的威力,只要他顯示出足夠的愛,他就可以讓其他人快樂,只要他做了足夠的犧牲,也可以為其他人創造快樂,這一種帶有魔力的態度,使孩子自以為可以掌管父母的或者別人的快樂。這是一個盲目的愛,必定會帶來失敗!

 

07

 

父母往往認為,只要他們對孩子有足夠的愛,孩子便會過得很好,這只不過是一種想法,以為愛有無比強大的力量,不過,這份愛同時又使人感受到完全的無能為力,因為這份愛非常痛苦,也常常被藏匿在不良的或者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當中。

 

08

孩子的愛是一種聯結的愛。無論家庭是興盛,還是衰敗,孩子都會以愛聯結它。不論有什麼要求,即使要以生命與幸福作為代價,孩子一樣會本著愛完成它,我們稱這份愛為原始的愛。

 

09

 

一般人總認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愛,其實不然,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向父母展示他們的愛,為人父母者要認識到這一點,容許孩子展示他們的愛。這份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份力量。

 

 

10

愛你的孩子,從愛你的伴侶開始!夫妻倆親密地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係。夫妻是人生伴侶,是共命運者。所有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當你以夫妻關係為第一位時,孩子就自然不會以自我為中心。

 

 

11

 

夫妻雙方如果能夠相互尊重,孩子也會感到被尊重。誰拒絕對方,也就無法在孩子身上看到對方,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分離後仍需承認,例如:你爸爸和我對你一樣好,我們雖然用的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是對的。孩子因此能夠欣然接納他的天賦和命運,從中得到力量。不論父母雙方有何歧見,孩子沒有失去他們,刹那間可以解決大家的壓力。

 

 

12

孩子不可以干預父母之間的事情,無論是父母之間發生的幸福或不幸。孩子知道後會有負擔。父母也不應當告訴孩子,任何有關他們之間親密關係的事情,這個與孩子無關。如果父母親向孩子提及了一些他們之間的事情,孩子要忘記這些事情,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13

 

當一個孩子,自以為知道並評價父母,以及他們之間的私事,便是把自己淩駕于父母親之上。常會發生悲劇、意外、重病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是違反了家庭序位的結果。家庭中某一個等級序位元比較低的人,將自己放在等級序位元較高的位置上時,他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失敗,不快樂並且遭受不幸。

 

 

14

尊重孩子生命的另一半。當一對伴侶得到孩子時,丈夫和妻子在孩子身上彼此聯接,並成為父母。這時有的母親會說,孩子應該按我的意願成長。也有的父親會說,孩子應該按我的意願成長。那麼此時會發生了什麼呢?生命沒有被尊重,因為生命經由父親而來,這是對的;而生命同時也經由母親而來,這也是對的。父母一旦得到如此的領悟,那麼父親就會在孩子身上如此愛著來自母親的生命,母親也會在孩子身上如此愛著來自父親的生命,其中有著父母兩人所具備的特別之處。這是謙卑的,我們通過尊重來自伴侶的生命,在生命這個整體面前鞠躬。

 

15

 

如果一個男人說:來自我的生命比來自妻子的生命更好。那麼他就仿佛將生命握在了他的手中,將生命作為一個個人的事務,並因此自負的認為自己高於生命,這會傷害他的靈魂,會傷害伴侶關係,也會傷害孩子。

 

 

16

父母一起建立了家庭,所以父母兩個人一起站在第一的位置。第一個孩子站在第一個位置,與孩子的性別無關。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第二個出生的人,就不能站在第一個位置上。這個位置只取決於成員加入家庭的時間,比如出生時間。很多失敗和疾病都是由於人們忽視了這個基本的序位。

 

17

 

哥哥姐姐必須為弟弟妹妹付出,而弟妹都必須要接受來自于哥哥姐姐的給予。這代表著老大必須照顧老二和老三;老二則接受來自于老大的照顧並且為老三付出較多;而老三則接受來自老大和老二的照顧。老大付出最多,老么則得到最多;而老么常常以照顧年邁的父母作為回報。

 

 

18

孩子要通過父親介紹給世界。有很多的女性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近孩子的父親,結果就是,孩子無法與世界連接,孩子就會成癮。如果父親被允許在自己的位置上,孩子的成癮問題就有機會療愈。

 

19

 

如果孩子有成癮的問題,嘗試從男性的角度去解決,而不是女性。

 

 

20

當一位母親祝福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因為得到祝福而自由。而對於那些不被祝福,或不想要得到祝福的人,這會在他們身上發生什麼呢?是不會成功,或者很難獲得成功。

 

 

21

 

當父母太早對孩子讓步或是讓步太多,孩子就贏了。但是他們同時失去了對父母力量的信任和父母面對重大挑戰時的可靠性。他們常常通過要求和願望來試招父母,看看他們的父母有多可靠。當父親或母親維持界限而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不但不會失望,內心反倒松了一口氣。

 

 

22

有些家庭秘密與孩子無關,必須保密。所有屬於父母親密關係的事情或是罪惡的問題都與孩子無關。不能允許孩子詢問父母做過的事情,就算他們知道了,又能做什麼呢?他們只會表現出比父母高一等,治療師要守住這些秘密。另一類家庭秘密卻需要透露出來,例如:沒有被尊敬、被承認及被遺忘的人,並且是屬於家庭中的人,如早逝的兄弟姐妹。孩子必須知道這件事,透露出來的秘密對我們有治療作用。

 

23

 

只有透過孩子,男人和女人的結婚才能牢不可破。

 

 

24

就像樹根提供了大樹的養分一般,伴侶對彼此的愛也滋養了他們對子女的愛。

 

25

 

家中若有一個殘疾的孩子,其他兄弟姐妹往往不敢接受自己的生命或命運。他們會限制自己的生命,以作為對殘疾的兄弟姐妹的一個補償。據我觀察,這更會增添殘疾孩子的負擔,因為他無疑成為限制其他兄弟姐妹愉快生活的原因。解決方法是,健康的孩子對殘疾的孩子說:“我向你的命運鞠躬,我尊敬你的命運,也尊敬我的命運。我接受我得到的生命,也讓你活在你得到的生命中。但我永遠是你的兄弟或姐妹,你有需要時,我會在你的身邊。”殘疾的孩子也能得以自由發展。此外,健康的孩子可以從和殘疾孩子的聯結中得到力量,發揮自己,而殘疾孩子也可以參與健康孩子的生命和成就。

 

 

26

對抗父親的孩子會受到嚴重懲罰,若一個後代晚輩以為自己有權利超越前人,以為自己可以挑戰前人,這其實是一項極為嚴重的無理要求,這份傲慢是一切悲劇的基本原因。

 

27

 

打孩子的父親,往往是想打他的妻子。同樣,打孩子的母親,其實往往是想打她的丈夫。這種情況時常見到,報復的物件,多數是那些弱勢的人。

 

 

28

孩子帶著非常深厚的愛與父母聯結在一起,他們全心全意地接受父母所給予的,或向他們提出要求。孩子如果感知到他離去對父母比較好,他會本著愛離去,或者假使父母企圖為某些事情贖罪,即使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孩子也會很樂意代替父母贖罪。

 

29

 

當兒子停留在母親的影響範圍內時,他的心將充斥著女性能量,這將使他無法從父親身上汲取男性力量。這也同樣適用於那些停留在父親影響範圍內的女兒,她的心將充滿男性能量,而使她無法從母親身上汲取女性力量,並影響她成為女人的發展。

 

 

30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為我”。這句話就是父母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了。孩子回答說“我為你”,這個孩子就把自己放在高於父母的位置。這會導致失敗和疾病。

 

 

31

 

當孩子成年後對父母說:“我從你們那裡得到了很多,而那已經足夠了。我會一輩子帶著你們所給予的禮物。”這將為他帶來豐盛和滿足的感覺,並且他能夠說:“其他我所需要的,我將為自己創造。”這也是會帶來極大益處的語句。這會使這個孩子獨立。

 

 

32

當父母被他們的孩子接受時,當他們看到閃現在孩子眼裡的光芒時,當他們聽到“很高興你生了我”這樣令人愉悅的話語時,都會得到深深的滿足。

 

33

 

在年幼的孩子中最容易見到這種情況:他們毫不隱瞞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孩子們這種愛的特徵,在他們長大成人的時候,會繼續在他們內心生活裡運作,繼續在家庭關係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這種發自愛的行動,會讓孩子跟隨著父母受苦。這常常是無意識的,但是,由於不斷地重複父母的不幸,從而使這種不幸一直延續下來。

 

 

34

當父母受苦時,孩子們會無意識地渴望自己能和父母同樣受苦。他們之間連結的愛如此之深,以至於讓他們變得盲目,抗拒不了誘惑,力圖通過接受父母的痛苦來照顧自己的父母。孩子用盲目的愛保護著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連結,試圖付出給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從父母那裡接受。這些孩子把付出和接受的動力走向顛倒了,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讓痛苦持續了下來。

 

35

 

孩子有時候不按現實接受自己的父母,反而根據自己的假設來評價他們,好像要成為父母必須取得某種資格似的。有些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一點,所以你不配做我的父親。”或者,“我需要的東西,你沒有給我,你沒有資格做我的母親。”孩子不顧事實地這樣說,是無比荒謬的。父母通過受精和生產而成為父母。單憑這些,已足以讓他們成為孩子的父母親。對於這最早期的付出來說,孩子沒有絲毫資格來改變這一切。

 

 

36

如果孩子們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他們就會感覺到空虛和不完整。排除或貶低父母的結果總是一樣的,就是孩子自己會變得被動,感到空虛。這是引起抑鬱的一種常見原因。

 

37

 

當孩子拒絕按父母的現實接受他們時,他們會讓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整天都不快樂,不斷地失敗和受苦,而原因是缺乏父母的看管照顧,那麼父母就會深感愧疚不安。他們會覺得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卻又讓他們受到傷害。如果孩子能夠克服他們童年時代所受的痛苦,學會快樂地生活、滿意地生活,那麼,他們的父母就會感到欣慰。

 

 

38

當成人的需求未被滿足時,向伴侶求助或求助於自己的父母才是最合適的。當他們求助於自己的孩子,以期得到安慰和安心時,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顛倒了。孩子們覺得對自己的父母有責任,父母期望自己孩子的行為就像成人伴侶一樣,當家庭陷入這種模式時,每一個人都將痛苦不堪。家庭中的孩子呈現出過分的、不適當的重要性時,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沒有一個孩子能夠滿足自己父母的情緒需求,填補他們的空虛。

 

39

 

接受自己的父母意味著,“不管你給我什麼,我都接受。你們給我的已經太多了,足夠了。不論我還需要什麼,我都會照顧自己,或從其他人那裡得到,現在我會心平氣和地離開你們。”那就是說,“我接受你們給我的一切,雖然我可能會離開父母,但我還是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他們還是我的父母。”

 

 

40

成熟的愛要求孩子漸漸地放棄幼稚盲目的愛,學會像成人那樣去愛。成熟的愛要求孩子們從家庭的牽連中釋放自己,不再重複那些有害的事情。

 

 

41

 

離婚夫婦有時用孩子作為傷害對方的手段,因為對伴侶的痛苦或憤怒會流經孩子。他們在孩子身上看到伴侶,並提醒他們那些未解決的衝突,那是需要他們作為成年人去經歷和需要解決。

 

 

42

離婚之後誰得到孩子的監護權,說真的並不像想像的那樣棘手。有兩個原則能夠給予指導,能夠更好地支持到孩子:一是孩子應該跟著父母中最能肯定對方的那一方;二是無論是誰放棄這段婚姻關係,都不應該得到孩子的監護權。

 

43

 

如果一個離了婚的男人得到了孩子的監護權,他又想再婚,最好不要根據孩子的意見,而要自己做決定。決定之後,孩子也必須接受這個決定。孩子不是平等的伴侶,這一類事情看起來可以和他們商量,但實際上不應該和他們商量。無論如何,肯定不能強迫孩子們去愛繼父母。

 

 

44

孩子的監護權應當由(離異)父母之間商量決定,不應徵求孩子的決定,(離異)父母平心靜氣地商量好之後,直接告知孩子:由誰監護。孩子就不用為決定跟哪一個而頭疼了。

 

45

 

即使孩子只是跟隨父母中的一方生活,但他永遠都是父母雙方的孩子。不管父母雙方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孩子必須清楚地知道,即使他們不再是夫妻,雙方仍都是自己的父母。

 

 

46

如果孩子不能夠由自己的父母撫養成人,那麼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許是最好的選擇。通常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很密切。如果他們能收養孩子,一般情況下,孩子們會得到很好的照顧,萬一情況有什麼變化,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也比較容易。如果孩子的袓輩不能照顧他們,那麼接下來的選擇常常是父母的兄弟姐妹。只有僅僅在家族中沒有人能做照顧孩子的時候,收養才最後納入考慮的範圍。

 

47

 

一個事實是,收養並不會改變孩子和原生家庭的成員同屬於一個家庭系統的事實。他們和原生家庭成員聯結在一起,這些成員也參與了孩子的命運。

 

 

48

被送養的孩子,自己需要做一個道別,有兩個關鍵因素在這個道別中起作用:首先,孩子必須全然的接受親生父母所能給予的一切,其次,必須徹底放棄想要索求更多的希望。

 

49

 

有一些被送養的孩子希望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希望父母能夠對送走自己道歉,並彌補曾經失去的愛。這個想法可能會阻礙她們與父母聯結。

 

 

50

被領養的孩子體驗到孩子是借由親生父母之間的這份愛而獲得了生命。無論發生過什麼,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並為此付出代價,生命是無價的。即使將孩子永遠的送給了別人,孩子要對這個部分感恩,對牽動影響父母的力量說:是的,謝謝你。當孩子可以帶著愛接納親生父母時,也可以從這個牽連糾葛中走出來了。

 

51

 

女人是家庭的中心。如果一個女人想要掌控男人,掌控孩子,那麼就不會有男人和孩子對她尊重。

 

 

52

伴侶彼此空間是有邊界的,男人和女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需要給對方一些妥協。給與彼此空間,才有會尊重。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感覺是,男性對女性有尊重,女性對男性也有尊重。男孩通過爸爸學會尊重女性,女孩通過媽媽那裡學會尊重男性。

 

53

 

孩子如何能變成成人?通過瞭解他們的力量是如此的有限,放棄這種萬能的力量感。接受這點是一種艱難的掙扎,這個掙扎是多麼艱難!放棄幻覺,面對現實是多麼艱難!

 

 

54

如果伴侶雙方彼此欣賞相愛,他們也會欣賞和愛他們的孩子。相反如果他們彼此之間存在憤怒和抱怨,這樣的感受也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

 

55

 

有些父母通過批評孩子的行為或特徵,來秘密地評判他們的伴侶或伴侶的家庭,你就像你媽或你爸爸一樣。這是衝突和問題的根源,導致孩子感到迷失,沒有支持,並分裂在對父母兩者的忠誠和愛中。只有當父母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家庭對孩子同樣重要和同樣正確時,尊重和愛才能增長。

 

 

56

父母雙方各自的傳統和價值之間常常有很大出入。孩子們表面上在跟隨佔優勢的一方,但實質上卻在跟隨另一方,即弱勢的一方。例如,如果父親的價值觀占主導,那麼這對夫妻的孩子表面上會傾向于跟隨父親的價值觀,實質上卻會追隨母親的價值觀。反之也是如此,而且一般情況下,孩子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57

 

無論這些孩子在做什麼,例如:嘗試自殺,逃跑,具有攻擊性,他們的行為全都出自於愛。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愛去向哪裡,也許那讓他們憤怒的人,常常是他們所愛的人。

 

 

58

如果孩子有著非常沉重的命運。那麼,並不僅僅只是看著他們的父母,還往前看到許多代,看到生命的源頭。如果孩子能從源頭獲得生命,看到自己的生命,經由世代,順延而至,他們的心靈會豁然開朗。


 

59

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他們的父母也都是美好的這個觀點可能令人感到迷惑,這涉及非常深遠的維度。因為這同時也是在說我們曾經是美好的孩子,我們現在仍然美好。這也是在說我們的父母也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曾經是孩子,他們曾經是美好的孩子,現在作為父母,也依然美好。除了膚淺的談論,我想說點關於這句話的背景。當我們說:但是孩子做了那樣的事情,父母做了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時,他們是做了,是的。但是為什麼呢?那是出於愛。

 

 

60

父母和孩子之間愛必須遵循的三個法則:一是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二是付出和接受之間必須是不可調和的失衡。三是當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時,在家庭內根據時間和功能而確定的階層受到尊重時,愛才是最完美的。


 

61

 

孩子跟父母說:”我帶著愛,接受你們所給予的一切。“帶著愛和感謝的接受也是一種平衡的形式,因為父母將因此感受到我們的感謝和榮耀。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憤怒是哪一種

SO75136549667483116400.jpg

 

01

不同種類的憤怒 

海靈格:我對憤怒做了一些觀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憤怒。

 

第一種憤怒:如果有人攻擊我或對我做出不公平的事,我很自然地會有所反應,這種憤怒驅使我做出有力的反抗,而且給予適當的回應。這種憤怒是正面的,它幫助我行動,使我強壯。憤怒在這種情況之下是恰當的。當目標達到之後,憤怒也會消失。

 

第二種憤怒:當我察覺到,我沒有獲得我可以或者應該獲得的東西;或者是我沒有要求、請求我可以或應該要求、請求的事情,我會感到憤怒。我們會對別人生氣,用憤怒來取代行動,而憤怒也就成為沒有行動的結果。這種憤怒會有癱瘓和削弱的效果,而且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以憤怒來替代愛,也是類似的運作方式,我會對所愛的人憤怒,用憤怒來取代表達我的愛。這種憤怒的感覺,是在幼兒期間,對父親或是對母親的愛被中斷的一種痛苦的經驗。在日後相似的情況下,人會再次體驗到早年的經歷,這種經歷更會削減他的力量。

 

第三種憤怒:當我冤枉了某人,但我又不想承認我的行為,我便會對那個人生氣。我就是用憤怒抗拒自己行為的後果,而讓另外一個人來承擔我的罪惡感。我用憤怒代替了自己的行動,使得自己不需付出行動。這種憤怒便令我癱瘓,使我變得虛弱。

 

第四種憤怒:某人給予我太多,使我無法報答,這是難以容忍的,我會帶著憤怒,抗拒他的施予。這種憤怒是以責備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子女對父母表示憤怒,憤怒便代替了接受和感激父母,也代替了自己的行動,這種憤怒使人癱瘓和空虛;

 

或者也會以意氣消沉和憂鬱表示他的憤怒,用以代替拿取、接受、感激和給予對方。憤怒也會在分離之後以一種長期持續的哀傷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某個已經死去或是離去了的人,假如我依舊虧欠一份接受和感激,或是無法承認自己的罪惡感及其後果的話,就會表達出這樣的憤怒。

 

第五種憤怒:有些人的憤怒是從別人那兒,或是為了別人而承受來的,例如在一個團體中,有個成員壓抑自己的憤怒,久而久之,團體中另一個成員(通常是最軟弱的那一個)他會毫無理由地生氣。在家庭內最弱小的成員是孩子,例如母親壓抑對父親的憤怒,其中一個孩子便會從母親那裡承接到憤怒,而對父親生氣。

 

在團體中或是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員不但經常會承接到憤怒,而且也經常會成為憤怒的目標,例如下屬對上司生氣,但他卻將憤怒壓抑,發洩到較軟弱的同事身上;或者男人對女人生氣,卻將怒氣壓抑,然後把憤怒發洩在孩子身上。

 

憤怒的對象通常不只是由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例如由母親轉移到孩子,而且也是沿著一個方向,由強者轉到弱者身上,所以,縱使女兒從母親那兒承接了對父親的憤怒,她也不會發洩在父親身上,卻是會發洩在一個讓她感到安全的人身上,例如她的丈夫。在團體中較弱的成員,通常會成為這種假想憤怒的替罪羔羊,而不是那些較為強勢的人,例如輔導者或是團體的領導者。

 

那些承接別人怒氣的人,都具有一種憤怒的特質,而且都為此感到自豪而正當,但他們只不過以別人的力量和正當性在行動,這只會造成失敗和虛弱。而那些受到承接的憤怒的受害者,也會在他們理直氣壯、義憤填膺之下感到強壯有力,但事實上,他還是軟弱的,而他的受苦也是沒有意義的。

 

第六種憤怒:最後這種憤怒是正直而有益的,它是強大、警覺、直達中心而自信的,將我們直接導向正確的目標。它開明而勇敢,能夠面對冷酷而強大的敵人,但又不帶任何個人情緒。置身於這種憤怒經驗之中的人,即使面臨對別人的傷害也不會畏縮退卻,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對那個被他傷害的人感到憤怒,這種侵犯行為是一種純粹的力量。這是一種長期修煉和實踐的結果,但對於那些有此能力的人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的。

 

02

如何面對憤怒——憤怒和愛

激烈的感覺,例如憤怒,往往來自早期被中斷的愛的聯繫。孩子的愛被中斷了,這愛便無法延續下去,憤怒的感覺是孩子用來保護自己,使自己無法感覺到中斷了的愛所帶來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憤怒其實是愛的另一面。

 

如果我在治療中,讓憤怒的感覺再一次發洩出來,我只不過是重複當日發生過的體驗,而被中斷的愛的聯繫仍然存在,仍未找到解決方法。通過憤怒的感覺,人們會有一種幻想,感覺到自己超越父母。在這種情感當中,正反映出有些人對父母說出的一句話:我殺死你。首先,他以為自己殺掉了父母;其次,他以為自己因此也達到了某些目的。其實他什麼也沒有達到,他得到的通常只是懲罰。

 

在治療過程中,某人如果非常憤怒,我會制止他,因為這種憤怒的感覺只是一種抵抗性的感覺。如果他不再發洩憤怒,便能夠與背後的感覺連結上-那種愛和痛苦的感覺,兩種互相聯繫的感覺。這種愛的感覺比憤怒的感覺更為痛苦,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最為痛苦的感覺,因為體驗這份愛的同時,人們也感受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如果人們只顧把憤怒發洩出來,他便可以否認自己的無助,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碰觸到這種感覺。

 

這個時刻決定性的話語是:求求你!你可以留意一下其中的力量與憤怒所帶來的力量有多大的分別。爸爸,我求求你!”“媽媽,我求求你!這當中有多少力量,有多少痛苦。

 

孩子有時會在某些情況中感受到被遺棄的感覺,可能是他成長的某個階段被親人忽視。因此,當孩子感到疑惑時,可以在治療過程中讓他將這種疑惑的感覺表現出來,這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因為表達出來的感覺,正合乎求助者的感受。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能引起疾病,也能帶來康復

2.jpg

文:  海靈格    來自海靈格學校

 

糾纏

 

某些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症,往往與家族中各種糾纏有關,亦即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命運與前人命運的動力連結。例如:母親很早去世,孩子會有動機追隨母親尋死,做出種種危害生命的行為。這是一份極深厚的愛,這份愛連結著孩子與母親的命運。

 

這份要追隨母親的渴望,通常不會付諸實踐,只是一種感受而已。但這個孩子往往就會有很多病痛,就算他長大了,也未必有好轉。有生命危險的疾病,常常與這份愛有關,那是表達愛的一種極端手法,而嚴重的意外、自殺或癮癖也常與這份愛有關。

 

早年喪母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有自己的家庭,他(她)的孩子會察覺到父親或母親有追隨祖母離去的意向,孩子心靈內便有這個反應:讓我替你做吧!這是一份帶有深厚的愛的命運連結。這份連結有時甚至以嚴重的結果,例如癌症、意外或自殺表現出來。

 

罪惡感

另一項導致疾病的動力是人感到有罪惡,例如:墮胎或拋棄孩子的父母。由於這種罪惡感,他們會產生要追隨、分擔這孩子命運的動機。嚴重的疾病、意外或自殺,便會在愛與罪惡的雙重動力下發生。

 

這類行為有一個共通點:當事人漠視其他人,他們表現出來的愛是盲目的。孩子失去母親,當他要以自己的死亡追隨母親時,他根本沒看見母親,他的愛也是盲目的。但如果孩子真正看著母親,心裡說我以死追隨你,他會發現他是無法說出這句話的,因為他馬上會清楚地看到母親同樣愛著他。而疾病或任何傷害自己的行為,都無法滿足對母親的愛。孩子必須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他的愛,例如他對母親說:因為失去你,我差點也失去生存的能力。但我現在看到你了,我接受你給我的生命,用這生命好好做一些事情。當你看著我時,你也會感到欣慰、愉快。母親的不幸便轉為孩子生命的力量,孩子也放棄尋死的想法,用另一種方式敬重母親。

 

我已經用例子指出,我們可以用什麼途徑削弱導致疾病的命運連結,使得命運有好的轉變,得到好的結果,家族系統排列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把排列工作看成靈藥,以為做完家族系統排列後,疾病便會消失,這種想法太天真了。若身體已被細菌侵害,這種情況下是需要醫學上的治療的。

 

三個主要動力

看過無數個案之後,我發現導致嚴重疾病、意外與自殺有三個最為主要的動力。

 

第一個是我追隨你去的動力。例如:父母一方早逝,孩子便有動機以死追隨他(她)的命運。

 

最近,我在報紙上讀到一則報導:曾有一名開快車的高手在意外中受傷死亡,死後他的女兒開始開快車,在一次意外中她得以生還。有人問她,在意外的刹那間,她想到什麼?她說:我唯一的念頭是,爸爸,我來了。這事件清楚表現出我追隨你去這股動力。

 

父母一方或雙方早逝的孩子長大成人有自己的孩子後,他們的孩子便能夠察覺到,父親或母親會想以死亡的方式追隨死去的祖父母,孩子便會有一個企圖:我替你死吧!這是第二個導致嚴重疾病、意外與自殺的動力。

 

第三個動力是為自己或其他人(例如父母)的罪惡贖罪。贖罪的行為是受到一個想法的影響,以為只要付出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死亡,就可以承擔或彌補別人的痛苦。這想法帶著一種幻想,令人會有贖罪的企圖。例如:女人的孩子夭折了或她拋棄了孩子,她內心會有死亡或自殺的欲望,這是因為她沒有看到孩子。假如她望著孩子的眼睛,或想像是望著孩子的眼睛,然後說我以自殺來贖罪這句話,她一定無法說出來。只有閉上眼睛,放棄與對方聯繫,人才可以做出贖罪的行為,而平衡和彌補應在較高層次實現。

 

要達到這個較高層次有一個條件:必須要承認自己有罪惡,或從別人那裡得到不當利益。然後在罪惡中得到力量,建立能和別人分享的美好事情。這樣的行為,使我們與曾為我們付出代價的人得到和解。

 

在這裡要補充的是,我的注意力不是針對疾病,或是某人會不會痊癒,而是針對整個系統。我觀察在系統中是否有導致疾病的力量,或者我講得更戲劇化一點,我觀察是否有人得不到尊敬,因而導致疾病。當各種動力顯現出來,便會帶來治療性的影響。

 

我追隨你而去

我想多講些有關嚴重疾病、意外或自殺的基本動力。第一股動力是我追隨你去,這個動力與愛和連結有密切關係。家是一個最原始的團體,家族成員會感到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命運團體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這個整體,如果有一個人離去了,其他人也會想離開。假使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離去,孩子也想離去。這種行為是受著一種原始的愛的影響,因為當事人無法真正看著離去的人,因此要隨他離去的動力便會出現。如果能夠真正看著對方的眼睛,他就無法說出我追隨你去這句話。望著對方的眼睛,刹那間,他會覺察到對方是同樣的愛著他,不願意他離去。

 

以前我做過一個家族系統排列,當事人的父親在戰爭中嚴重受傷。我安排父親躺在地上,讓當事人躺在父親旁邊,要求她望著父親的眼睛,對他說:我躺在你旁邊,替你承擔苦痛。對當事人來說,這句話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看著父親的眼睛,她無法說出這句話。隨後父親對他說:這是我的命運,我獨自承擔它,你擁有自己的自由。這就是我追隨你去這個動力的解決方法。

 

寧願是我

 

孩子如果感到父母其中一人意圖跟隨這股死亡動力,便會有死亡危機,孩子會在心裡說:寧願是我,我替你死好了。這是第二股動力。當孩子望著母親的眼睛說這句話時,母親當下會變得偉大,並拒絕接受孩子這句話。

 

這便是我在家族系統排列中展示出的解決方法,不論是母親這句我追隨你去,還是孩子這句寧願是我,所帶著的動力都會被瓦解。

 

這便是在嚴重疾病背後運作的兩股重要動力,如果能夠展示出來,得到解決,治療力量也能夠得以運行,這對疾病往往有好的影響。

 

贖罪

 

第三個動力是贖罪的動力,這個動力表現在多方面,一種是對個人罪惡的贖罪。例如發生在曾經墮胎的女人或是孩子父親的身上,他們不是使自己的生命受限便是生病。

 

我曾替一位患癌症的男人排列他的家庭,他曾經與另一個女人有一段關係,那女人懷孕了,但把孩子拿掉了。當我排列出這個女人與那個孩子時,患有癌症的男人的妻子十分激動,男人卻無動於衷,他的一個女兒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她表現出父親本應有的悲痛。

 

我就讓父親對女兒說:這是我的責任,我一個人承擔它,你只是我的孩子。講完這句話之後,一切哀傷與悲痛都湧現出來,因為由這一刻開始他要獨自承擔自己的責任,而女兒同時得到了自由。

 

在嚴重疾病、意外或自殺的行為中,贖罪這個念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贖罪源於一份隱藏的愛。靈魂是不會受思想影響的,即使我們對很多不良的行為都有藉口。例如在墮胎事件中通常都有堂而皇之的藉口,但靈魂絕不會受它們影響,只有感動靈魂的話語才能產生作用。

 

若有墮胎的事情出現,有益的做法是,父母二人或其中一人望著孩子,並對他說:我是你的父親,我是你的母親。這是無法更改的真相,當人清楚認知這一點時,整件事情便達到另一個重要的層次。伴侶大都感受到深層的悲痛,帶著這份感情,他們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接受你為我的孩子,你也可以接受我為你的父親或母親,這好比是一份禮物,你在我心中有一個位置。孩子因此得到尊重。這是能夠感動靈魂的句子,也能帶來療愈作用。

 

贖罪正如其他兩種動力般運作,人只能夠在沒有正視對方時才可以贖罪,若他望著對方的眼睛說:因為我傷害了你,現在我要自殺。這對另一方而言是極為不幸的。

 

我們做一個假設,例如某人因為草率駕車導致交通意外,意外中他得以生還,但卻有其他人死亡。他很想對死者說:你因為我肇事而死,為了這件事我現在要自殺。如果望著死者,他是無法說出這句話的;因為他會察覺到,如果真的自殺,反而會增加對方的負擔,使對方為其自殺負上責任。相反,他可以說:我承擔這份無法洗脫的罪惡,以贖罪帶來的力量,做一些美好的事紀念你。這句話是能感動靈魂的,罪惡沒有因此消失,但美好的事卻開始運行。這是針對個人罪惡的解決方法。

 

有關贖罪,我還有另一個例子。在這種贖罪中,我們不是沒有看見罪惡便是否認它。某人如果鄙視他的父母,有時他會因此患病或死亡。在癌症的個案中,我們常會察覺到個案在內心說:我寧願死,都不會尊敬你。這些求助者非常固執,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絕對無法向父親或母親鞠躬,並對他們說我尊敬你們這句話。疾病是對他們這種抗拒的贖罪,是要讓他們心軟,帶著尊敬向父母鞠躬。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不得不承認,贖罪在這種情況下很適合。

 

肥胖症也運行同樣的動力,有些人寧願不斷進食,也不肯在靈魂中給予被拒絕或被忽視的人一個位置,而是將他們放入自己的脂肪內,使自己肥胖並且生病。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家庭的運作,總會看到大部分極為嚴重的疾病,都存在著愛的動力,是一種企圖通過愛拯救對方或與對方連結在一起的動力。疾病甚或死亡,只不過是表達愛的途徑而已。能夠認知這一點,我們對疾病和多種困難都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更會帶著深深的同情與理解。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問題多是環繞著不知世情的孩子的愛。因此,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讓他知道有更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愛,不需要再依賴不幸或生病,這樣其他人也會更好過。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傲慢是一切悲劇的基本原因

istockphoto-1302956942-612x612.jpg

海寧格學校

鞠躬

來訪者:一年半前我有椎間盤突出,後來我就經常背疼。雖然做過心理治療,但總是想念那些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愛。多年來我也有過感情比較濃烈的異性關係,但是總不能維持。

 

海靈格:從心理學方面看,背痛總是來自一個原因,也很容易治療:那就是借著一個深深的鞠躬。問題是要向誰鞠躬。

 

來訪者:鞠躬?

海靈格:對!一個鞠躬。看你的體態,正好與鞠躬相反。鞠躬的姿態是身體垂向地面。你可能要對母親鞠躬,鞠躬的同時,在內心說我尊敬你。這是一句奇怪的話,但這就是解決之道。

 

來訪者:我在內心是可以鞠躬的,但也許這還遠遠不夠。

海靈格:如要鞠躬,便要將身體一直躬到地。但承受背痛比鞠躬容易得多。對你來說,受苦比行動容易。所以,你的情況也不值得同情。

來訪者:我是非常想做,但又感到有怨憤。

海靈格:(對團體)這真是個錯誤的想法,我以為病人希望解決問題,其實他們只是想強化問題而已,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01

鞠躬讓你遠離墳墓

導致嚴重疾病的另一個隱藏的家庭動力是:孩子拒絕以愛來接受並且榮耀自己的父母。他們抬高自己,自以為是超越人世。例如有些罹患癌症的人,寧願死去也不願在父母面前鞠躬。

 

榮耀自己的父母,就是以父母本來的面貌去敬愛他們,並且接受他們。同樣,榮耀大地,就是以大地本來的面貌去敬愛我們的大地,去接受大地,包括疾病與健康、生與死、開始和結束。這是一種深刻的心靈訓練。在更早的時候,我們稱其為朝拜

 

這是一種終極的心靈訓練,令我們體驗到一種完全的臣服、完全不計任何代價。

臣服就是給予一切並接受一切,接受一切並給予一切,帶著愛。

02

受苦比解決問題更容易

成年的孩子有時會反抗與父母連結,他們鄙視父母,向他們提出抗議,又帶著父母無法實踐地渴望。他們認為自己比較完美,或者渴望有不一樣的,更好的、更完美的父母。

 

對抗父親的孩子會受到嚴重懲罰。如果一個晚輩認為自己有全力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祖先,這其實是一項極為嚴重的無理要求。這一份傲慢是一切悲劇的基本原因。

03

偉大的悲痛不是一份指責

曾經受過創傷的人,如果堅持自己所受到的不幸,那她/他常常會合理化自己的仇恨,給自己的仇恨找一些合理化的理由,認為自己有權力去指責其他人,有時候他們認為,他們有足夠的權力去指責父母。其實,這只會給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的人帶來不幸。

 

另外,更加嚴重的事情是,這種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不想為他/她真正得到的東西去感謝他人。受創傷的人以自己的悲痛作為指責別人的方式,但是那卻不是真正的悲痛。偉大的悲痛不是指責,而是一項療愈。其他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悲傷的反應,同時,只會帶來更大的創傷。

 

如果我們只把目光集中在自我身上,自憐自哀,那麼痛苦就會變成無休止的重複。這種痛苦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會永世不休,長此下去,人們將無法接觸新的經驗。

扮演受害者是一種高技巧的報復。

04

在指責中,我們忘記了命運有自己的道路

人們對親屬的死亡會有自責,例如他說:如果我小心一點,便不會發生這種意外。或者他會有罪惡感,因為在意外中他得以生還。而其他人卻死亡了。這兩種行為都無法令他們重新獲得生命的力量,也無法讓他們做出合適的哀悼。

也有一些人會去指責、仇恨導致意外的人:如果你不這樣,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指責中,我們忘記了命運有自己的道路,同時,所有參與的人都是被操作者。因此,無論發生什麼,對當事人都有合理的意義。不論結果好與壞,都能順從命運的安排,安然與去世的人告別,這樣便能重獲生命的自由。

05

只要生命和幸福存在,就以全然接受的態度面對

除了將自己交付給命運,臣服於一股更大的力量之外,我們別無他法。這種態度,就是謙卑的態度。

 

它允許我們,只要生命和幸福存在,就以全然接受的態度面對──無論他人需要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同樣,這樣的態度也允許我們在面對死亡或者沉重的打擊時,也同樣全然的接受,無論我們是清白或是罪惡的。

 

謙卑的態度也使我們瞭解,命運並非操之在我們,而是超乎於我們。生命依據一種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法則在揀選我們,涵養我們。

06

透過祝福,某些事情得以結束

祝福存在於兩個平等的人之間,同時連接也分離了我們。當然有一種祝福是由上而下的,比如父母祝福自己的孩子。

 

在祝福他人時候,我們感到和一股好的力量連結著,這個力量是療愈與愛的力量。當他們希望別人安好,切對他們說好話的時候,我們正引用著這股力量。在此同時,我們也與那指導著我們的力量融為一體,也因此,我們所發出的祝福,也變成了對我們自己的祝福。

 

祝福是一種內在的態度。有時候祝福代表著道別。當我們對某些人感到生氣的時候,我們帶著這種態度去祝福他,借由祝福對方來告別。透過這種祝福,某些事情得以被允許結束。

07

感恩之心便是不帶傲慢地接受

我們只能從命運和上帝那裡得到我們應得的,當我們視這些不勞而獲的東西為禮物,便是感謝。感恩之心便是不帶傲慢地接受,這樣毋需付出任何代價,感激之心就已足夠補償了。

 

當我送某人一份禮物,他只說:謝謝你,這樣是不夠的。但如果他臉上泛出的光彩,並且說:這真是一份可愛的禮物,這才是真誠的感謝,是真正在榮耀我和我所給予的禮物。有些人對命運和上帝只不過是無意識地說一聲謝謝你而已,而不是臉上泛出喜悅的光彩,並且帶著愛去接受。

 

正如我要接受不勞而獲的利益,也得要接受無妄之災的不幸,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能向命運鞠躬表示同意,這樣我們就與命運和諧相融,並且自由了。這個鞠躬我稱它作謙卑

08

尊敬意味著並不想改變他

如果我尊敬某事某物,那就是意味著我與事物的本來面目保持一致,而沒有想要改變它。如果我尊敬某一個人,那就是意味著:我與某一個人的本來面目保持和諧一致,我與命運的本然保持和諧一致,我與那個人原有的牽連糾葛保持和諧一致。

這是非常謙卑的,同時也維持著一種不偏不倚的超脫。但在這種超脫之中,具有一種關懷,還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運作著。

 

唯有當我與命運保持和諧一致時,我才能夠從中獲取力量,從而改變命運。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伴侶關係的規律~家族系統排列理論

justin-groep-0CTiOp0Zwrg-unsplash.jpg

:卓尚傳承

 

    不平衡的伴侶關係無法長久!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但他們是完全平等的,當雙方伴侶都承認這一點,他們的愛才有更大的機會。

 

  男人女人天生不同,但他們是平等的。只有伴侶中的雙方站對了序位,才會找到那份平衡感。沒有平衡,就沒有好的伴侶關係。讓我們跟隨著當代治療大師、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爺爺,一起來學習:親密關係的深層智慧吧。為什麼要尋找伴侶?男人為什麼要尋找一個女人,而女人為什麼要尋找一個男人?因為他們都不完整,儘管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個體。“男人”這個詞,只有在思考“女人”的時候才有意義;同樣,“女人”這個詞,只有在思考“男人”的時候才有意義。作為男人,作為完整的男人,要找一個女人,一個真正的女人。

 

 

   當兩人走到一起進入關係的時候,男人在女人身上要認識什麼?男人要認識到:女人是他的另一個部分,讓他完整的部分;而女人要在男人身上,同樣認識到這一點:對方讓她變得更完整。只有當女人認識到男人是男人,並承認他如他所是,她才能認識到男人身上的自己;當男人認識到女人是女人,並承認她如她所是,他才能認識到女人身上的自己。最後,兩個人才會在更高的層面上合一,並且幸福。

   真正的愛是彼此贊同對方如他們所是那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是什麼意思?他們彼此欣賞、贊同對方,如他們所是。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我贊同另一個人如他所是,當我振動進入對他的愛中,當這份贊同從頭腦進入到靈魂的時候,他會感受到這份贊同的振動,並用他的振動來對它作出回應。當他與我進入同樣的振動,我會將他本然如是的樣子、他與我的不同——都融入到內在,而我在這份贊同中獲得豐盛。

   在這裡,我們可以探究一下“成長”是什麼?成長的意思是:我把一些新的東西接納到內在,這些新的東西就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這樣,我就成長了。而這樣,通過我接納對方如他所是,我也在關係中成長了。當我這樣接納他,他就成為了我的一部分,而我也成為了他的一部分。男人和女人的序位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但他們是完全平等的。

   當雙方伴侶都承認這一點,他們的愛才有更大的機會。在伴侶的互動中,如果有一方有如同父母一樣的行為,或是如同孩子一樣屈服、依賴,都會導致在伴侶關係中產生危機。如果伴侶中的一方,為了滿足自己對歸屬感的需求,尋找一種像孩子對待父母的相處方式,那麼伴侶關係的序位就會被干擾。最終,承擔過多期待的人會退縮並離開。

   例如,妻子對她的丈夫說:“你要是走,我就自殺。沒有你,生命對我來說就再也沒有任何意義。”那麼這個男人肯定會離開,這種伴侶關係肯定會失敗。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承受得了的這種負擔。如果伴侶中的一方,認為必須要教育對方,讓對方符合自己的一切要求——這是他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那麼在對方心裡,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擺脫這個人。图片伴侶關係中的施與受在每段伴侶關係中都有一種交換:一人施,一人受;受者再施,施者再受。在一段良好的伴侶關係中,一方付出的比自己剛剛得到的多一些,另一方接受,並且也同樣付出的比他自己剛剛得到的多一些。

   這樣繼續下去,良好的互動會增加。當其中一方想要尋找一種獨立,認為對方可能不是那個對的人,那麼他就會變得少接受,少付出。這樣他就能保留自由,一種更換伴侶的自由。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一個人的心智還不成熟,還沒有完成成長,而另外一個人需要為此買單,那麼這段關係就無法保持平衡。

 


   沒有平衡就沒有伴侶關係, 這是一個鐵律。這也同樣適用於一個人出於可憐對方而結婚的情況,被可憐的那個人會因為無法平衡施與受而離開。當一個人和殘疾人結婚時,我們通常都會看到:這個殘疾人總是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不承認對方與他結婚真正的意義,這樣很容易分手。在伴侶關係中,每個人都只能給對方,能夠接受並且能夠回報的東西。給對方真正想要的,並且只付出對方能夠接受的那麼多,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品質。

   當性關係建立在對彼此的尊重中時它才能成功幸福伴侶關係的前提,就是性的關係。對於伴侶關係來說,這是決定性的。通過性關係,才會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產生深層意義上、無法解開的特殊羈絆。只有性的實現才會讓男人和女人變成一對,同時也只有它會讓一對伴侶變成父母。當性的實現受到影響時,比如因為男人或者女人在這段關係之前已經絕育,那麼就不會產生任何羈絆,哪怕伴侶雙方都願意擁有。

   如果性關係成功,那麼這是一種獨有且特別的成就。沒有任何人類的成就,比此更順應生命的序位和豐盛,性讓我們更全面地,為整個世界承擔義務。在性關係中,伴侶中每個人都可能受到最深的傷害。只有當性關係建立在對彼此的尊重中時,它才能成功。

 


   當施與受達到平衡時,伴侶關係才能美滿。在伴侶關係中,施與受的平衡最重要的就是性的實現。在性的實現中,每個人都付出,同時每個人都接受。如果在性的實現中一個人想要索取,而另一個人拼命給予,那麼這段伴侶關係在萌芽時已經處於危險當中。兩個人必須平等地索取與給予。那個索取的人處於較低的位置,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是匱乏者,是小的;而那個給予的人處於較高的位置,那麼他表現出來的是付出者,是大的。但是如此一來,伴侶關係基本上已經結束了。也就是說,兩個人要確保很好的平衡:兩個人必須都承認他們是匱乏的,同時兩個人都要承認他們可以給予伴侶一些特別的東西。這樣就是一種真正的愛的實現。

   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一個認為自己比自己母親更好的女人,不認可尊重母親的女人,對男人是沒有尊重的。她不理解男人,基本上也不需要男人。一個女孩怎樣有能力成為一個女人,並能尊重和擁有另外一個男人呢?當她認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是比母親小的時候。

   當然,這也適用于男人:一個不尊重自己的父親,並認為對於他的母親來說,自己是比父親更好的男人,那麼他對女人是沒有任何尊重的。一個男孩怎樣有能力成為一個男人,並能尊重和擁有另外一個女人呢?當他認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是比父親小的時候。就是說,男人要在父親身上學會尊重妻子,而女人要在母親身上學會尊重丈夫。當一個媽媽的好兒子和一個爸爸的好女兒結婚,會發生什麼?媽媽的好兒子對於妻子來說是不可信賴的,爸爸的好女兒對於丈夫來說也是不可信賴的。他們對對方幾乎沒有尊重。

   當媽媽的好女兒和爸爸的好兒子之間有一段關係的話,他們就有了一個機會。如果丈夫在男人們中間擁有一個位置,同時妻子在女人們中間擁有一個位置,當他們相遇時,他們不再是青少年,而是男人與女人。這是具有力量的。

 

   成功的伴侶關係,必須來自一個真正的男人,和一個真正的女人,他們必須首先,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排好序位。男人尊重他的父親,女人尊重她的母親。女人尊重自己,也全然的尊重對方是一個自己需要的、可以給自己帶來“完整”的男人。男人尊重自己,也全然的尊重對方是一個自己需要的、可以給自己帶來“完整”的女人。如此,我們的伴侶關係才會長久、幸福,並且為雙方帶來美妙的滋養。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功的秩序

22.jpg

 

海灵格

 

我曾想過在商業行為裡面會發生什麼,如果你真的去看,它跟現實生命所發生的一切是一樣的。商業行為是真實生命的一部分。

 

生命是由某股力量所牽動的,每一個事物都是由某道力量所牽動的,就好像是將事物繼續推進的力量,還有緊握、吸引我們的力量,例如重力。

 

任何移動的事物,都是遵從某個秩序來移動的。當我們脫離某個自身生命的秩序時,會有一股反作用力帶我們回到能夠繼續前進的方向。當擺錘蕩向一方時,會有一股力量將其拉回,而擺錘就在中間點前後晃動,能量就聚集在中間點。

 

有時我們會在物質與靈性之間做出未經思考的分別。例如我們分別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靈魂,並把身體認作是物質的事物。然而,身體在任何時候都受到靈性層面的影響。當我們有著洞見時,例如某個靈性洞見,它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立即的影響。這個洞見帶著我們的身體進入靈性的移動、創造性的移動之中。

 

為什麼我會在關於商業與組織的課程中說這些呢?因為那裡也有正在運作的靈性移動,是侍奉生命的有序移動。所以我們將公司看成是生命的一種移動,並找出它是否在侍奉生命以及侍奉的程度。就像擺錘過度蕩向一方那樣,譬如過度注重盈利的一方或過度注重慈善的一方,當某個公司脫離生命的次序時,它不久將蕩向另一個方向。而擺錘最後會繞著某個中心不停擺蕩。

 

我們可以通過家族系統排列,一步步地看見這些秩序。  

案 例

海靈格對某位女士說:“你所要問的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的?”

當事人說:“這是個教育事業,成立至今已有12年。”

海靈格說:“這企業是你的嗎? ”

當事人說:“對,這是我創立的。”

海靈格說:“目前有多少孩子在那裡受教育?”

當事人說:“我不曉得。” 

海靈格說:“你目前有多少員工?”

當事人說 “200個。”

海靈格說:“難怪你不知道確切的學生數量。你的問題是什麼?”

當事人說:“我想要讓社會大眾注意到一些關於教育的特定洞見。我想要看到我的事業所具有的未來,以及跟社會大眾的關係要如何善。

海靈格說:“這學校的未來要倚賴誰?”當事人說:“倚賴其他人。”

海靈格說:“倚賴哪些人?”

當事人說:“倚賴那些對於生命有些瞭解的人們。”

海靈格說:“這學校的未來完全倚賴這些兒童的家長們。他們是被包括進來的嗎?他們是被完全包括在裡面的嗎?”

當事人說:“這未來是倚賴那些母親。”

海靈格說:“無論如何,你必須得到父親們的支持。 

 

當她想回應時,他說:“等一下。”

並對團體說:“我引出一些隱藏的事情。我們可以從她的反應看到,她想要排除父親。”

再對當事人說:“未來會往哪個方向呢?”當事人說:“我不知道。”

海靈格說:“你當然知道,每個人都知道。這企業的未來取決於孩子們的父親。”

並對團體說:“我們要不要看得更清楚一點呢?”

觀眾們大聲同意。

 

海靈格說:“做法相當簡單。”

海靈格選擇一位女士代表未來,並安排她站在某處。他在她的對面安排一位父親們的代表,再選出一位女性代表母親們,並安排她站在父親代表的左邊。未來只看著父親。

海靈格對當事人說:“未來看向哪裡?”

不久之後,當未來顯得不耐煩時,他說:“我們都清楚地看到了。”

並對代表們說:“謝謝你們。”

 

成功是生命的法則

因此,成功是生命的法則,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把生活當成生活,生活與母親在我們的內在是同一件事情;有時候,生活與愛也是同一件事情。

 

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會反映在我們的伴侶關係、工作和事業上。所有的生活都是通過愛茁壯的,所有運作的良好的關係都是愛的關係。這個基本法則,在任何領域中都說得通。

 

我們如是地看見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我們如是地看見父母,無懼地接受所有父母所給于我們的,因為我們知道一定會有將此傳遞出去的時候。因為我們願意把從父母那裡接受到的,轉化成對他人的服務,那麼我們就能無拘無束地接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

 

我們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上的態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他人服務。通過為他人服務,人們可以接觸到其他人,完成自己的工作,並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另一種態度,是期望在工作上可以不勞而獲。心裡對父母說:"你們對我有虧欠"的人,對他們的雇主也是同樣的態度。所以,在職場上,我們必須問問自己:我在為他人服務,還是我希望他人來為我服務?所以在選用人才時,雇主得先看看應徵者如何與父母相處。

 

我還要再說一個有關成功的秘密,在和諧的服務過程中,我會在心裡說:更多,依然是更多。

哪裡是完結之處呢?是在喜悅中。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人解脫的序位

33.jpg

: 海靈格學校

 

每個人在家族中都必須在自己的位置上,這個位置只屬於他而不屬於其他任何人。這種順序是一種等級順序。那些先到來的人排在高的位置,在他們之後到來的人, 排在他們下面。

 

這種順序根據加入系統時間的早晚決定。家族中先到來的成員,比在他之後到來的人優先。這就是說:伴侶關係優先于父母關係,父母優先于孩子,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排在第二個,第三個孩子前面,等等 只有在封閉的系統內,情況是相反的。在封閉的系統內,現在的家庭優先于原生家庭。例如,新組的家庭,第二次婚姻,優先於第一次婚姻,但是只有在至少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序位元根據他們出生的時間決定。例如:第一和第二個孩子來自第一次婚姻,在序位上優先於第二次婚姻中的孩子。在第二次婚姻中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排在第三的位置,後面再出生的孩子,依次繼續排序。

 

許多問題兒童——好鬥,好動, 或者表現出其他奇怪的行為,甚至生病的,都與他們在家庭中位置的錯誤有關。第二個例子:多動症。如果我們找到那個正確的位置,這些狀況就會被改變。這當然意味著,那些也應該歸屬於這個家族系統的人們, 被接受了。我有一個練習,可以幫助人們在兄弟姐妹排行中找自己的位置。

 

請閉上你的眼睛。感受一下你們在家中的位置,不管是是排行中的第幾個,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六個孩子。在內在去到這個位置,去感受一下,你在這個位置上現在的感覺如何。例如,你是否能穩定地站立而不晃動。如果你不能在那裡穩定地站立,想像一下如果在另一個位置擁有不同的排行會怎樣,以及在你之前或之後還應該有誰,以及還有幾個人。

 

在這個練習之後,我們在一次課程中收到了以下回饋:一位女士認為她是五個孩子中的第三個孩子。通過這個練習她發現,她是九個孩子中的第五個孩子。這個是她以前從不知道的。不久之後,她的母親向她講述了關於自己流產的事情。最後一次尤其令人痛心。這位母親把那個胚胎捧在手中,不知道自己應該把它丟進廁所還是拿去埋葬。從母親那裡,這位女士證實了,她確實是九個孩子中的第五個孩子。在那之後,她變得更有力量了。

 

有許多問題出現在後來的伴侶身上。例如,如果一位男子以前結過婚,他與妻子分開, 並指責妻子不是適合他的人。所有這些藉口都可以被遺忘。現在這個男人有了第二任妻子並和她有了孩子。新的妻子認為自己比她的前任更好,因為在她的意識中,她認為自己是那個正確的人。但就家族序位而言,她是第二任,或者也有可能第五任。這位男士與新任妻子有一個女兒,他很愛這個女兒,但這個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總是對父親發脾氣。儘管這位男士很愛他的女兒,但是卻無法有任何改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個女兒代表了這位男士的前任妻子,感受著她的內在狀態,覺得自己是被排斥的。在許多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這種糾纏。反之亦然,這種情況也適用于男性前伴侶。

 

解決方案是什麼?後面這位女士必須認可前面那位女士是丈夫的第一位妻子。

 

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只屬於他的位置,沒有人可以質疑他的這個位置。例如,淩駕於他之上,或者, 將他從這個位置上擠開。對於違反家族系統序位元規則的人來說,後果是毀滅性的。這決定著他的成果與失敗,甚至會決定這個人的生死。對家族序位元的損害在家族系統排列中見諸於光。這是非常特殊的。在排列中,序位被修復,延續生命的靈性條件由此得以存在。

 

重要說明:這個序位的修復必須由案主本人完成。排列不能取代個人的行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寧格的良知與現象學

P_20200718_182432_1.jpg

~~本文摘錄自海靈格著作《心靈活泉》

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

我在這裡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療方法,接下來談一下有關自己的學習過程,以說明其中的意思。

我想研究什麼是良知,以及良知是怎樣運作的。在現象學的方法中,首先要做的是忘掉曾經聽過的一切有關良知的見解,使內心產生一種虛空的狀態;其次是不具任何目的性,也不企圖要做出重大的發現。在一片空虛無為的狀態下等待,感應即將呈現出來的一切。

我花了很多年時間去瞭解有關良知的種種問題。良知的運作究竟如何?當我感受到良知時,我內心有何變化?當其他人感受到良知時,他們內心又有何變化?他們沒有感受到良知,卻又被一股無名的動力驅使著,那又是怎樣一回事?經過幾年後,有如在黑暗中看到一線曙光,我突然瞭解到什麼是良知。我更發現,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良知,這些良知是遵循某些秩序的,基本上那就是愛的序位。但是,在呈現出來的現象中,我只能瞭解其中某些部分,其他某些東西是沒法理解的,而我並不企圖去理解這些現象。這樣,我永遠保持著一份虛空的心、靈活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我會得到某些想法,得以處理在實際情況下出現的良知。

現象學是奠基於對真相的理念或對真相的經驗。一般來說,人們希望找到真相,然後緊握著它,把它當作不容置疑的永恆真相。他們甚至會想到:我發現了真相,可以掌握真相,控制問題,甚至控制世界。但這個真相通常只是建構出來的,所以會產生很多紛爭。因為每一方都在建構自己的真相,以為自己擁有真相。真相因此成為權力鬥爭的把戲。對於這類有關真相的爭論我們都有認識。

利用現象學的方法感知到的真相是完全不同的,真相有如一瞬閃光呈現在刹那間,人們會看到這閃光。可是一旦有人企圖要抓緊這個真相,不讓它離去,或是害怕真相有可能帶來問題,他便被執著的意圖控制著。如果我們僅是本著現象學的態度,便可以讓真相自由往來,我們觀望它,向它鞠躬,然後讓它離去。讓真相呈現便已足夠,這比長篇的議論更加有效。

因此,真相每次都是以不同的姿態呈現的。真相來臨時,治療師會感到喜悅;真相離去時,治療師就讓它離去。如同幸福一樣,也是來去自如。我們也不會有爭執的情形,真相呈現時,大家有目共睹,至於真相怎樣影響心靈,我們無法知道。當我向個案說現在我們還要多做一點事時,呈現出來的真相便都會退隱,因為我們沒有嚴肅對待真相。這項治療方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本著現象學所持有的態度,一種對真相的虔誠敬畏。本著這種態度,我們便不會妄想控制真相。我本著敬畏之心看待真相的來臨,這個體驗過後,我又繼續其他的工作。

——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習慣逃避的人,或因與媽媽斷了聯結

畢.jpg

圖:畢卡索

:卓尚教育整理

生活中習慣逃避的人,或因與媽媽斷了聯結

 

01

 為什麼無法靠近自己的媽媽?

因為我們和母親的聯結被中斷了。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童年時期。比如許多家庭裡,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和母親分離,例如嬰兒必須住院,媽媽卻不能去探望他。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早產兒身上,出生後馬上就要被放進保溫箱裡,剖腹生產也會造成早年分離的狀況。
 孩子經歷這些分離,相當地痛苦,那份痛苦通常會轉變成憤怒或絕望。之後就算母親回到孩子身邊,孩子仍會因為心中有對痛苦的記憶,而把母親推開。
然後,母親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猜想自己是哪裡做錯了,最後甚至會以離開的方式回應小孩。如此一來,母親和小孩並沒有真正再次結合。

 

這種創傷將會一輩子影響著這個孩子。孩子早年朝向母親的連結被中斷,也會使他無法真正接近其他人。日後孩子長大,他的行為將會持續受到童年創傷的影響。他將傷痛銘刻在心,依循其模式生活而不自己並沒有意識。一旦他稍微接近某人,就會自行退後站到一旁,然後回到原點,重新展開另一個迴圈。

 

事實上他哪兒也沒去,只在原地打轉。有些時候,這種中斷來自於家族的系統動力。因為某些原因,我們母親和她自己的媽媽的聯結中斷了,也因為這些世代延續下來的動力,我們也和自己的母親中斷了連結。

 

在這些情況下,一旦我們和媽媽的聯結中斷了,我們也就不會用愛和敬重朝向別人和自己,我們會轉身離開。因此,逃離成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內在與外在表現出來的基本動作。相反,一旦我們成功地朝向母親,朝向他人就會變得容易。

 

02

愛的序位要求,全然接受父母如是的樣子

愛的序位要求作為孩子的我們,要全然地接受承襲自父母的生命,毫無拒和恐懼地全然地接受父母如是的樣貌,而不期待他們有任何不同。
這樣的全然接受是一種謙卑的過程,它使我們臣服於生命法則和個人命運,透過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一切臣服於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限制、所得到的機會,也臣服於家庭命運所帶來的糾葛、罪惡、負擔、喜悅和任何所有的一切。
有些人害怕一旦以上述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父母,這意味著他們也必須接受父母的惡行和令人恐懼之處,比如某些人格特質、身體的殘缺或是某些罪行。他們以抗拒接受父母的“好”,來抵抗父母的惡行或是殘缺,因此,他們無法完整地接受生命。
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許多人拒絕全然地接受他們的父母,他們試著追尋所謂的“開悟”或是“自我實現”。此時,所謂的開悟和自我實現只是一種尋找理想父親或是理想母親的一種替代性行為。一旦我們拒絕了父母,我們同時也拒絕了自己,而我們也將因此感到缺憾、盲目和空虛。

 

03

大多數人站在了帶來困難的錯誤位置上

 

當家庭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仿佛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將出現逆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付出。
此時,父母就變成孩子,而孩子就變成父母。愛的流動就不是自然地由高處移向低處,施與受的流動將必須對抗地心引力由低處向高處流。但就如水無法往高處流動一般,這樣的付出也將永遠無法到達它真正的目的地。
當孩子輕視施與受的序位時,她也會為此得到嚴厲的懲罰,她會感覺到無力或失敗。當她錯置了施與受的對象和序位元時,儘管出於愛,她仍然忽視了序位法則。她無法瞭解這樣做並不合宜,而只是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
序位無法因愛淹沒,序位的階層高於愛而存在,心靈中存在著一股力量,即使以生命及個人福祉為代價,愛的流動仍要依照序位及平衡法則運行。因此,不顧序位而盲目地去愛,是悲劇的開始。
唯一的出路是:帶著愛瞭解並接受序位法則。對序位法則的瞭解是一種智慧,而帶著愛的臣服則是一種謙卑。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該把什麼交還給父母?

vitolda-klein-zjhqtdBoqqw-unsplash.jpg

文:海靈格教育 

 

图片我們從父母那裡全然的接受生命,以及伴隨著這個生命而來的一切。可有時候我們卻無意識的從父母那裡拿了一些本來僅僅只屬於父母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作為孩子根本無法承受,我們必須把這些東西交還給父母。那是什麼呢?是那些父母行為的後果,那些完全屬於父母自己的責任。而事實上,父母也常常在靈魂深處等待和尋找他們自己行為的後果。 图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種糾纏源於一股普遍動力,而這種普遍動力在墮胎的母親與在世的孩子之間尤為明顯。這種普遍動力常常呈現為母親內在無意識暗暗隱藏的一句話:“你來替我,孩子”。母親不想面對她墮掉孩子這件事情。她不願再想起這件事。她隱隱對這場死亡心懷愧疚。這通常會導致疾病或意外事故。她靈魂深處隱藏的願望就是消失,去找死去的孩子們,因為她在尋找完整的自己。因為這一過程是完全在無意識中運行的,所以她並沒有意識到這股隱藏的動力。她在世的孩子們感受到了她對死亡的渴望,想要將它——可能是疾病,可能是意外事故——從她身上清除。母親感受到孩子們這份偉大的愛,她在內在說:“最好你來替我。”這與善惡無關。但它確實擾亂了整個系統。
   在這些家族中孩子們的表現異常。他們表現得仿佛他們是大的,而母親才是孩子。在這個家族中,沒有人因此獲得安寧。爭吵不斷,矛盾無法調和。在學校裡,類似的劇情也會在他們和老師們之間不斷上演。這些孩子找不到依靠、找不到重視、找不到尊重。他們失去了界限。他們站在了錯誤的位置上。他們並非惡意,他們很絕望,懷揣對母親深深的愛卻無法表現出來。他們隨時準備著為她獻出生命。但他們表現的卻恰恰相反。

   但是我們不要被這種表像所蒙蔽或誤導。我們只需要專注於事物的真相和可能的解決之道。 图片
  
那麼對於在世的孩子來說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呢?索菲·海靈格在她的新書《家族系統排列與科學》中清晰地指出:對我們人類來說,只有當我們全然地認可所有的作為和經歷都屬於那些作出和促成作出相關行為的人時,所有人才會獲得平靜。他們有權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這是他們自己造成的。當我們承認發生的事實時,一切才能歸於安寧與和平。我們要做的是停止各種評判。 

   所以,在世的孩子不需要抱怨父母。反過來,我們在心裡帶著愛默默對他們說:“你們這麼大,我讓你們自己來承擔所有的責任!現在,我留在我自己的位置上。”

   排列是對這個解決之道的清晰呈現,排列從個人排列自動進入到一個更大的維度,大部分參會者加入其中,隨著移動發展成為一個影響非常廣泛的團體排列。

   排列實例中的母親:我身上好多地方都輕鬆多了。我心裡的沉重消失了,完全消失了。徹頭徹尾地消失了。現在她睜開了眼睛。她非常清晰地聽著一切,觀察著一切。
   索菲·海靈格:對我們人類來說,只有當我們全然地認可所有的作為和經歷都屬於那些作出相關行為的人,以及促成他人作出相關行為的人時,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有權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這是他自己造成的。當我們承認發生的事實時,一切才能歸於安寧與和平。我們要做的是停止各種評判 將它保存在你心裡!以愛為榮!

  回到家裡,不要抱怨你母親。反過來,你在心裡帶著愛默默對她說:“媽媽,你這麼大,我讓你來承擔所有的責任!現在,我留在我自己的位置上。”

 “現在我要用我的生命來做些美好的事情了。”

 “媽媽,我用這種方式來榮耀你——我的媽媽、榮耀你們——。索菲·海靈格:把責任交還給母親,她就能自行解脫,在這個層面上,連結與愛再次成為一切的中心。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生家庭3大影響,每種都會決定你的一生

katherine-hanlon--WGk8tfkMAw-unsplash.jpg

:卓尚傳程

每個人一生通常分屬於兩種家庭1.原生家庭,即出生的家庭;2.婚姻家庭,即結婚後成立家庭,個人經由婚姻關係而生育新的一代,與子女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一個人從小長大的家庭」,至少應該包括自己、父母與祖父母三代。在我們一生中對我們影響最早、最大、持續最久。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也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或許我們看不見,但那些父母的性格特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又確確實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

 

图片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響:性格特質

李開複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怎樣不同的性格特質。

图片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图片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響:親密關係

心理學有這樣一個理論: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被滿足的部分,總是很容易做出取捨,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自己的戀愛、婚姻中,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

图片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图片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響:親子關係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於種強大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劇。

 

就像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

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我從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孩子。

所以有些父母對孩子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是又打又罵。等孩子長大了,發誓自己絕不對孩子發火,結果每次孩子一做錯事,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

還有些人,從小與父母關係冷淡,等長大後,想要和自己的孩子親近,卻發現關係越來越疏遠。

图片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對孩子好,而是因為他們不曾在原生家庭體會到好的親子關係,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好好相處。

图片

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活出自我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發現問題,改變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它卻並不總是有效。這個時候,家族與系統排列將是你尋找答案和解決之道的新方向。這些個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糾纏,很有可能在你進入這些關係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當真相被看見,看見就是穿越,療愈創造奇跡!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海靈格:良知對我們生命的影響

sharon-mccutcheon-dW6dFBoHUu4-unsplash.jpg

 文來自: 整理海寧格著作 家族系統排列國際研修中心

 

   在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的學習中經常有人問:什麼是良知?良知是如何運作並影響著我們的?如何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內在的平和?人類幾乎所有的衝突都源自于良知的影響,因此,深入瞭解良知對我們生命的運作原理,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真正的和諧,對我們的生命成長至關重要。

   良知是家族系統排列生命科學中一個很專業的名詞,包括:個人良知、集體良知、家族良知,好的良知、壞的良知等廣泛的概念。本文先介紹良知、個人良知、好的良知、壞的良知。

 

個人良知

 

   個人良知從某個層面上講,與我們內在的價值觀有類似的部分。個人良知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或靈魂當中,在我們內在形成的來自家族和團體的各種規則意識,以致於很多人都不知道良知的存在。個人良知在很多時候,指引著我們的生活,引領著我們的命運,我們選擇做某事或者選擇不做某事,來自于個人良知的指引,我們覺得某件事正確或者某件事不正確,也是個人良知的判斷。通過個人良知,我們直接感知到歸屬資格所必須的東西。它類似于平衡感,一旦我們偏離平衡,我們就會有一種眩暈感。這種眩暈感,會使我們蹣跚踉蹌,無法直立並獨自前行。這種眩暈感,會促使我們立刻修正我們的狀態或行為,從而讓我們恢復平衡並保持平衡狀態。

   通過良知的平衡感,我們可以隨時檢查自己是否忠誠於自己的系統。我們可以將個人良知和某種直覺做比較。直覺是一種我們和其他動物共同擁有的東西,通過跟隨內在衝動,直覺會讓我們在對的時間知道對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動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人類有時會吸引其他的動物偏離其直覺,讓它們跟隨我們認為對的方向。個人良知作為一種服務于我們生存的直覺,讓我們保持在群體內成功生存的基礎。它讓我們被一種共同的場域所承載和引領,而有別於其他的群體。
 

個人良知體現了人的三個需求

 

  1. 對歸屬資格的需求。
  2.  
  3. 對施與受平衡的需求。
  4.  
  5. 對序位的需求
  6.  

好與壞的良知

 

    良知如同一個平衡感官,幫助我們在團體中感知應該具有怎樣的行為,以確保我們的歸屬權。我們所做的如果能夠保障歸屬權,我們就有好的良知,會感覺到我們是團體中的一員;如果是危害歸屬權的行為,我們就有壞的良知,會感覺到被排斥、沒有歸屬感。好的良知就是:我很確定,我可以歸屬於此。壞的良知就是:我必須擔心我已經失去我的歸屬資格。良知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一旦某人偏離了適用於其家族和團體的某種規則時,他必然擔心他的作為,會令他失去歸屬資格,他就會產生壞的良知。壞的良知,因為它如此讓人不舒服,會促使個體改變他的作為,以符合其家族和團體的規則,從而讓他可以重新歸屬於此。
 

良知是人類衝突的主要根源

 

    良知聯接之處,就會有內外之分。因此,如果我們想留在我們的團體內,通常必須拒絕或否認他人——僅僅因為他們與我們不一樣,他們不具有我們所使用的歸屬資格。總是聽從自己良知的人,會拒絕他人,為了可以歸屬於他的家族或團體,他必須拒絕與自己良知不一樣的他人——因為那些人有不一樣的良知,或被視為劣等人。認為他們不怎麼好,而自己更好,這種感覺是通過良知來運作的。因為擔憂那些不同的良知,會給我們帶來的最壞的後果和極端的危險,所以,必須以良知之名,希望或讓與我們不一樣的他人,受到損失或從團體中驅逐出去。

  這樣,一類人好的良知和另一類人好的良知,將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互相分開,他們各自好的良知將他們之間對立起來,這讓對別人的殘忍變得理直氣壯,例如:在民族之間的戰爭,以及戰爭中所有殘忍的事件。但這與“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都要有尊重和愛”的良知相衝突。

   同樣,家庭中,夫妻雙方各自持有著自己家族的良知,當對於某一件事,對方與自己良知不一樣時,甚至會認為對方不怎麼好,而自己更好。夫妻雙方各自帶著自己好的良知,將他們之間對立起來,這是就是夫妻發生衝突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那麼,如何超越良知的界限,達到內在的平和?是我們生命的重要課題,將在後續良知對我們生命的影響詳細介紹。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排列理論 | 為什麼靜心與系統排列息息相關

6f8520d5cf3f67babe2a01d7c4aaeaee.jpg

 :張成

   靜心基本上是一種提高自我覺知的方法,能協助排列導師和當事人撥雲見霧,透過現象直達問題本質,引領人體驗到放鬆與寧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和在家族系統排列中一樣,靜心中我們都在試圖接觸那個比我們內在想法、欲求和希望還要深的東西,系統排列稱之為潛意識內在本體

 

   我們在一般、日常醒著的意識中,通常並沒有覺知到我們的內在本體,心心念念都是外在世界的活動、要做的事、遵照日程表、跟人會面,也太困在心情、感覺、想法、態度與信念中;

  換句話說,就是整個人全神貫注於外在事件,以及頭腦與情緒持續不斷的活動中。我們並沒有覺知到這一切背後的那個人,覺知著所有的發生。

   舉個例子,說我很生氣我覺知到憤怒正在我內心升起是不一樣的。靜心關注的就是這個不同、這個小小的斷層,讓我們覺知到自身有觀照事件的能力,引領我們觸及內在的那個人,觀照發生在身上的一切。

 

   靜心讓我們瞭解:生命中,無論發生什麼事,無論我們有什麼感覺,我們意識的核心深處總有一份寧靜的觀照。這觀照只是坐在椅子上,看著戲碼上演,從來沒有什麼發生在這個觀照者身上,只會發生在演出電影的人身上。

事實上,我們兩者都是,表面上我們是演出者,但是在核心,我們是觀照者。這個觀照者才是我們更深的實相,但是大多數人缺乏靜心的覺知,於是往往認同了上演戲碼的人,深陷其中,而我們需要這份覺知才能穿透內在本體。

家族系統排列和靜心是相關聯的:兩者都嘗試發掘事情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希望它們成為的樣子。看入內在,如是看見,對它說

這個練習會請人們在場地中隨處的移動,身體想做什麼都允許,毫不控制或引導。

每個片刻學員都對自己說出身體正自發在做的事,這樣,他們就觀照了正在發生的事,同時會注意到內在狀態品質上的改變。一段時間後,請他們用簡單的話語描述這個狀態,通常會反映出正面的體驗,諸如擴展、放鬆、輕盈、喜悅、有生命力。
 

靜心中不嘗試改變或修正什麼,而是覺知到內在的本體,意識的觀照狀態。這個狀態一發生,所有的對抗衝突掙扎矛盾都會止息。

 

    在家族系統排列裡,人們去看自己如何與家族連結,學著接受、擁抱這個根,以這樣的方式接觸到一股帶動我們所有人的宇宙生命力。當人們對父母覺得感激,同時也會體驗到更寬廣的自我悅納之感,與生命整體合調。

    人們在看見並瞭解自己與家族束縛的方式後,通常會領悟到自己為何會有某種表現。當他們接受自己就是這樣,有個東西就會灼灼閃現——屬於內在的本體、靈魂、本質的,它永恆不朽,非人類人格模式這個膚淺層次的一部分。

    駁斥生命、不承認生命,其實就像一種殘缺。

比方說,我們或許會認為如果有個不同的童年,如果父母、伴侶有不同的表現,事情將會好很多。當我們回顧個人的生命歷史,可能有沒完沒了的悔恨機會。當我們悔恨,實際上是在消去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因為事件的事實真相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只是在阻止自己去擁抱從接納自己和接納過去所產生的正面經驗罷了。

 

   在心中給父母與家庭的所有成員一個位置,承認過去發生的一切,不批判是好是壞——也就是,不帶任何見解。

有一個看似矛盾的道理:

人一想超越【良知的監牢】,就無法超越。

人一覺得【我想放下家族的重擔】,就會困在這些重擔中。

 

  要真正得到解脫,就需要接受背負家族的命運。

換句話說,必須把「想擺脫為祖先背負重擔的可能」這個想法放在一邊。當我們承認了,過去就同時失去了掌控我們的力量,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受到祝福,有力量和自由之感。

靜心也給人同樣的體驗。當我們走向存在的中心,就會成就自己的愉悅狀態。對生命給予我們的一切深深接納,會取代想改變自己的無明欲望。每個欲望都是障礙,包括想去丟掉某個負擔

你無法做出超越,它不是一件你必須做的事。你只是走過許許多多的體驗,而這些體驗終讓你愈來愈成熟。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談——參破生死便見自性

0035035477283716_b.jpg

來自網文 

萬物背後的存在是超越生死的。與存在相比,生命其實很短暫和渺小。

 

問:家庭系統排列似乎並非只關注活著的人,更重要的是與已死的人有關。已死的家庭成員是否永遠存在?

答:所有可以憶起的死者,包括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等等,都對活著的人有影響,就如同仍然存在一樣,尤其是那些被排斥、被遺忘的人。

 

問:這是否與鬼魂交涉、超度他們的方法? 

答:你要是聽過鬼故事的話,遊魂野鬼就是因為被拒絕回到某個地方,於是他們不斷敲門,想方設法回去。當他們被人接受,有了一席之位,他們就會安息。我在家庭系統中看見,曾被排斥的人若能尋回應有的位置,他們就會帶來治療力量和好事,不會在破壞。如果他們被接受,他們也會離去,不會在騷擾家庭。

 

問:傳統上我們會把死者留在屋內數天,接受赴喪者的默哀和送別,我們相信這樣已能讓死者安然離開。

答:這還不夠。非洲的祖魯族人會先埋葬死者,一年後舉行出土儀式,把靈魂帶回屋內。在儀式中,家庭成員會拿著一條樹枝,幻想死者就坐在樹枝上,然後把樹枝迎回屋內,他們會留下位置留給死者,通常是在擺放啤酒的地方。當有人喝酒時,也會給先人灑幾滴酒,作為孝敬。

 

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習俗。例如泰國雖然是個佛教國家,但仍保留著一種與佛教教義相違背的習俗。埋葬死者後,大家吃飯時仍然留一個空座位,當作死者仍然存在。在我們的文化裡,當我們點燃一根蠟燭時,蠟燭就代表了死者,與家人同在。當死者有了位置,就可以安息,從而把能量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問:這並不常見。

答:在家庭系統裡,我們會把死者帶回家庭中,與家人再度融為一體。許多疾病、不安都是源於某個本來隸屬於這個家庭的成員,被排斥在系統之外,這些成員通常都已是死人。當他們被帶回系統後,其餘成員就得到自由。泰國人用儀式來處理,而我們則以心理治療來處理。過程和效果差不多是一樣的。

 

問:我們和死人的關係通常與恐懼有關嗎?

答:的確如此,因為我們把生命看得很狹窄,以為生命是屬於個人的,佔有得愈久愈好。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我屬於生命,或者說賦予我生命的背後力量在扶持我,然後它可以讓我消失。這種看法似乎更接近現實。一個人若自覺屬於大個體的其中一部分,會獲得能量的支持,儘管有時這種能量也會帶來痛苦。世界不是憑我們的喜好在轉,而是相反,我們被召喚來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接受。時間夠了,我們便要消失,回到一個未知的地方。

 

我們不是突如其來出現的。我們透過父母接受生命,其實背後隱藏這更大的東西。有東西透過我們的父母將生命賦予我們。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存在。當我們死去時,我們沒有離去,即使活著的人看不到我們,但我們怎可能完全消失。

 

萬物背後的存在,是超越生死的。與之相比,生命其實很短暫和渺小。

由此觀之,年紀很小便死去的孩子其實不需惋惜。我們常常歎息早逝的生命,讚歎可以活到90歲的老人家。其實,老翁死後,和只活了一天的小孩有何分別?他們依然在我們的理解以外存在,對他們來說沒有分別。

 

詩人裡克爾認為,我們若是為早死的生命哀傷,而不是順其自然的話,會令死者更難受,我們要釋放死者,因為我們遲早也要去那裡。

 

我在治療時喜歡說一句話,來取得死者的認同,因為這樣才能顯示活人並非高高在上。我會說:『你已死了,我還會再活一會,遲早我也會和你一樣死去。』這樣死者就受到注視,生命也不會被放大到比死亡優勝的地步。生命沒有好壞,只是短暫地交到我們手中,但每個人都參與的生命整體,是超越生死的。

 

問: 超越生死?那麼生與死只是一體兩面?

答:這是兩個不同但互相影響的世界。這解釋了為何死者可以影響活人。我們對死人可能也有影響,比如說,令他們得以超生。

 

問:這是很古老的想法。

答:無論我們怎樣叫法,這是很原始的人類思想。有人稱之為天堂,有人稱之為仙境,有人無法形容這地方。叫法不同並不影響它的形態,這是內心深層的活動。他們認為生命是短暫的。

 

有人認為若太關注生命背後的存在是什麼,可能忽視了目前。很多人以為要拋開世俗一切,以苦行方式靜坐修行,才能到達仙境。這是把目前當成障礙,以為必須擺脫目前才能到達更好的境界。這種想法很奇怪,因為目前已包括了將來,只要內心自在,已經能和宇宙整體的能量聯繫。

 

我寫過一句難明的諺語:『道路就在我腳下』,意思是只要我站在目前,我已找到道路,不用到處追尋。只要我已和整個宇宙環境聯繫上,積極投入,集中精神認真地生活,面對所有難題和挑戰,做好自己的事,不作無謂索求,已經能達到這種境界。

 

問:日常生活就是練習嗎?

答:把生活當作練習已經過分了,我只需如常活著。

 

問:你說只需是什麼意思?我所說的生活是指在地球上的生活,而非單指目前。人們在生活中競賽,想得到愈多愈好,做得愈好愈好,體會得愈多愈好,一切很快就會完結。在緊張繁忙的生活裡,一起都向外膨脹,向未來奔跑,能夠停下來說一聲『一切都在這裡』是需要修煉的。所以難怪我們的文娛活動市場需求那麼大。 

答:一些傳統的修煉當然可以幫忙。例如上學、跟從懂得的人學習等等,但也有一些靈修是屬於心靈範圍的,有些修煉是繁忙、刺激的。要是修煉太多的話,就和平日緊張繁忙的生活沒有分別了。

 

問:你的意思是,就算在心靈範圍,我們也要做些事?

答:很多新潮的修煉對我來說都是靈修速食,令我們以為這種態度不需長期練習,可以一蹴而就。我說的是成長過程,智慧不因一個人尋求就會馬上出現。這要通過很多充實的行動,才會水到渠成,慢慢出現。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靈格:一個人要如何克服恐懼?

houshijing-005.jpg

 

  問:生命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在運作著?

  海靈格:我所看到最重要的是,人們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是愛在運行著。不論這似乎有多麼奇怪,愛也在我們所有的心理症狀背後運作。這表明治療的本質是找到當事人的愛所在的關鍵地方。那便是問題的根源,在那裡可以找到解決之道,因為只有通過愛才可以找到解決之道。這一點是我在使用原始療法的過程中第一次領悟。後來又在劇本分析和在家庭治療中再次有所體會。我注意到在很多處理情緒的治療方法中,治療師告訴當事人讓憤怒發洩出來,卻基本上忽略了上述是重要的一點。

     

  我進一步觀察到,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鼓勵當事人對父母表達憤怒,甚至告訴父母想要殺死他們,事後當事人反而因此遭受到嚴厲的自我譴責。孩子的心靈無法容忍任何對父母的貶抑。唯有當我看到這一點時,我才全然意識到愛的廣闊程度。所以,我總是先尋找愛,並保護愛,避免它受到任何威脅。

 

問:和父親或母親之間聯繫的中斷具體怎麼理解?

 

海靈格:當一個幼小的孩子想和母親或父親待在一起卻又無法實現時,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醫院或恒溫箱裡,或者是因為父親或母親已經死亡,那麼孩子對於父母自發的聯繫便會中斷,而對於父母的愛就會變成一種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察,多數情緒的痛苦都是中斷了的愛。 

     

  這種痛苦實際上又是愛的另一方面,基本上它們是一體的。強烈的痛苦讓孩子極其不願意去感受它。長大以後,孩子不願去接近母親或其他所愛的人,而寧願保持距離。他們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憤怒、絕望和悲哀。當人們知道這一點時,便可以脫離那些表面情緒,重新建立愛的連結。治療師可以幫助當事人找到和父母聯繫中斷的地方,通過家族系統排列再次建立聯繫而完成連結,最終獲得深刻的平靜和滿足。那麼由於早期創傷而導致的焦慮、強迫行為、恐懼、過度敏感以及其他神經症表現大多都會消失。

 

 問: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的作用是什麼?你怎樣幫助當事人發現和所愛的人之間聯繫中斷的地方?

 

海靈格: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會在內心裡和當事人的父母有所連結,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我只是他們的代表,我可以陪伴當事人去和他們進行聯繫。當事人接觸到父母之時,便是我退出之刻。在這層意義上,我什麼也沒有做,而是父母做了這一切。

 問:你可以看到真相嗎?

 

海靈格:當事人自己其實已經知道那個真相了,真相只會讓那些不想看到它的人感到震驚。 

     

   例如在一次課程中,有個女人患了不治之症,已經來日不多。她想排列家庭,但我說:我只排列兩個人,你和死亡;選擇某人代表你,某人代表死亡。對局外人來說這是可怕的,但對這個女人來說卻不是,因為她自己知道死之將至。她選了一個瘦小的女人代表她,一個高大的女人代表死亡,把兩個女人非常接近地面對面排列在一起。那個代表她的瘦小女人望著死亡說:我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我臉上感到了死亡的溫暖氣息。 

我告訴女人的代表,讓她對死亡說:我尊敬地向你鞠躬。她照著做了,然後女人與死亡緊握雙手,親密地站在一起。 

  這個排列讓當事人面對著她的真實情況。它不會讓病情消失,但它的確幫助她更好地理解如何更好地死去。 

     

   這就是真相呈現出來的一個例子,它會產生效果,因為真相已經呈現出來了。倘若某人認為死亡是恐怖的,他便會害怕展示出真相。我總是非常嚴謹地把真相呈現出來,真相不會被當事人推翻。儘管真相是可怕的,但當它被人看到及承認時,會讓人堅強而獲得自由。 

     

  還有一個例子:我曾經告訴一個女人說,她的婚姻是無法挽救了,孩子應跟隨父親,而她必須獨自生活。其他人反對如此,而向她提供簡易的方法,但我並不允許這樣做。我並不是基於個人的意見告訴她婚姻無法挽救,而是因為通過系統排列。我和她都已經清楚地看到這個事實了,我只不過是把我們雙方都看到的事實說出來而已。 

     

   有一個學員認為我對那個女人太殘忍了,當天晚上他還因此而在內心與我搏鬥了三個小時,但第二天當他看到那個女人臉上帶著快樂的微笑出現在團體中時,他便瞭解到他對那個當事人的關切,還有他內心與我的搏鬥都錯失了當事人的真相。

 

 問:在當事人(案主)正視真相時,他們內心有何變化?

 

海靈格:他們不再存有幻想。他們的和行動時有著另一種嚴謹和力量。就算他們的行動違反了他的認知,他們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再是被盲目地驅使著,這就是前後的不同。

 

問:你是從何得知這一切的?你如何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待事情呢?

 

海靈格:我從很多人那兒學習得來的。我是指那些當事人以及那些傷害者們,最終而言,他們才是最偉大的老師。當我本著尊敬和愛把所有人歸於視野之內;刹那間,解決之道便會呈現出來。

 

問:還有什麼事情讓你能以這種獨特方式來感知事物?

 

海靈格:唯有當一個人克服恐懼時,他才能夠清楚地看到真相。

 

問:一個人要如何克服恐懼呢?

 

海靈格:通過與世界的本來面目保持和諧一致,與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保持和諧一致;與死亡、疾病保持和諧一致;與自己和別人的命運保持和諧一致,以及與世界上瞬息萬變的自然保持和諧一致的人,就能夠克服恐懼而獲得清晰。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