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故事分享: 第九條尾巴

 

u=2648913157,1394302155&fm=21&gp=0  

 

 

    傳說世間的一切生靈皆可修煉成仙,而貓自然在其中。每修煉二十年,貓就會多長出一條尾巴,等到有九條尾巴的時候,就算功德圓滿了,連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讓三分。

 

    可是,這第九條尾巴卻是極難修到的,當貓修煉到第八條尾巴時,會得到一個提示,幫助它的主人實現一個願望,心願完成後,會長出一條新的尾巴,但是從前的尾巴也會脫落一條,仍是八尾。這看起來是個奇怪的閉環,無論怎樣都不可能修煉到九條尾巴。

 

    有一隻很虔誠的貓,已經修煉了不知道幾百年,也不知道幫多少人實現了願望,但仍然是八條尾巴,它向道祖抱怨,這樣下去如何才能修煉得道?道祖只是笑而不答,它只得繼續修煉。

 

    有一天當它在暴風雨中回到它藏身的村莊,遇到一個少年被狼群圍攻,以它的造化,當然不費吹灰之力地趕走了狼群,救下了這個少年,之後發現這個少年是它第一位主人的後代。按照規矩,它需要幫少年實現一個願望,然後脫落一條尾巴再長出一條新的尾巴,繼續它的閉環。

 

    少年當然是欣喜若狂,九尾貓的傳說在當地不知流傳了多少年,而自己何其有幸,竟然成為了八尾貓的主人,還有一個不論多奢侈都能夠實現的願望!八尾貓問少年的心願是什麼,他一時之間竟回答不出來,於是八尾貓變化成一隻普通的貓咪,暫且跟少年回到了他家。

 

u=244156214,1726853758&fm=21&gp=0  

 

    在之後的幾天裡,少年小心翼翼地與八尾相處,發現它的眼神裡除了看透世事的淡然以外,竟然還有些許悲哀。當他得知了閉環的秘密之後,竟然對這只神通廣大的貓產生了憐憫。

 

    終於有一天,八尾貓待得不耐煩了,便問少年到底有什麼願望。少年想了想,問,“什麼願望都可以實現嗎?”八尾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少年接著一字一頓地說,“那麼,我的願望就是,你能有九條尾巴。”八尾貓愣住了,眼睛裡充滿了疑惑,隨後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感恩眼神。它俯下身,舔了下少年的手,很溫暖。

於是,八尾貓長出了華麗的第九條尾巴,變成了真正的九尾貓。而少年的一生,也過得十分幸福美滿。

 

u=1349016055,2981975798&fm=21&gp=0  

 

    故事到這裡結束。原來得道的天機是如此,只有遇到一個肯讓它圓滿的人,八尾貓才能有九條尾巴。以前的人都自私地為自己考慮,覺得八尾貓為他們實現任何願望都是應該的,從不會考慮八尾貓的感受,可是每一條尾巴都要付出八尾貓幾十年的修煉。

 

    當我讀到少年的願望時,著實吃了一驚,一直以來,不管是阿拉丁神燈還是雅各斯的猴爪,人們在得到命運的眷顧時,所許的願望都是為了自己。

 

    對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人們總是享用得如此理所當然。而耗費自己難得的運氣去成全別人的圓滿,這或許是世間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饋了吧。

 

u=3089275403,1456695155&fm=21&gp=0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界限~你,我,他

 

86  

 

轉載:引發家庭關係痛苦的原因——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摘要:中國人重親情,善良的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疼愛無以復加,於是父母與孩子的界限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IMAG1404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到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紮,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IMAG1438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裡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132756191_11n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高考志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2014.11.22_14.9.58_5952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雲:經濟壞時還能賺錢才是真正的企業家!震撼全球老闆!

 

20151028085342106  

盛景網聯官方

 

    在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上,剛剛上任浙商會會長的阿裡巴巴總裁馬雲進行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對當前經濟形勢、中國企業現狀及未來遠景進行了深刻剖析。未來怎樣的公司才能發展壯大?對此,馬雲有著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IMAG2046  

 

馬雲演講精彩語錄

 


1好企業都來自壞時代!

 

2經濟壞時還能賺錢,才是真正的企業家!

 

3失敗者永遠在怪別人,成功者永遠在怪自己!

 

4未來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領導的競爭、創新者的競爭!

 

5大數據時代,你的對手越強,你才會越強!

 

6未來的製造業不是B2C而是C2B,由消費者定制。

 

7從強我到利他,是21世紀企業家必須擁有的素質。

 

8所有的創新機遇一定在你的企業之外。

 

9失敗四步走:看不清、聽不見、看不懂、跟不上。

 

10對年輕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

 

    IMAG2027  

來源:廣東睿博實業有限公司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19591_921869744573244_8437762946053319027_n  

~『如果媽媽經常向兒子抱怨爸爸,就是在傳遞,

我不願意繼續經營和爸爸的感情,這樣的婚姻也許會維持,
但實質的情感已經斷裂,而且被牽涉進夫妻關係裡的孩子,
也會留下心理創傷。』

 

當兩人發生衝突,在二人關係中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把問題牽涉進第三者甚至更多的關係,會讓二人關係惡化。

如果媽媽經常向兒子抱怨爸爸,就是在傳遞,
我不願意繼續經營和爸爸的感情,這樣的婚姻也許會維持,

但實質的情感已經斷裂,而且被牽涉進夫妻關係裡的孩子,
也會留下心理創傷。

 12235046_921869764573242_1468252170463004787_n  

 

人們為什麼經常不願意直接處理二人關係呢,
因為直接面對二人關係,會讓人感覺很“弱勢”。
一對夫妻發生矛盾,妻子想離家一段時間,老公跑到妻子的家族中,
向妻子的父母兄弟抱怨,孩子還小,家庭中事情很多,

妻子不能走,要求親人們勸說妻子留下,
結果妻子更加憤怒,果然離家出走,

老公向妻子的家人抱怨,就是在向妻子傳遞,你是個不講道理的人,
我無法再與你溝通,你看看家裡人都知道了你多麼不懂事。
這樣老公顯得更有道德資本,代價是夫妻這個二人關係的惡化。

 

我有ㄧ個和老公吵架非常厲害的朋友,我教她“坦承的溝通”,
當老公說一些難聽的話時,以我開頭,告訴老公自己的真實感受,
比如“我感覺到很悲傷,被刺痛了” 。

朋友當時說好,後來吵架依舊,我詢問她的感受,
她說“我知道坦承的溝通好,但是一想到以我開頭,就說不出口,
覺得這樣說特別沒面子,顯得我很弱,不如大聲爭辯有氣勢。”

因此,當我們越不想碰觸自己,就感受不到對方,
只願活在“對與錯”的道理中,二人關係中的愛就無法流動。

 12246671_921869784573240_1797110039171125390_n  

 

一個極端例子,父親房子的樑柱壞了,父親想讓兒子來修理,
卻不直接告訴兒子,而是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師,
給這個老師看這樑壞的多嚴重,
讓全村人都知道父親的房樑都壞成這樣了,
給兒子造成壓力,讓兒子主動來修理,
結果是兒子也要面子,偏偏不去修,最終父親自殺。

這就是家庭政治,家庭政治就是家庭成員爭取“道德資本”的鬥爭,

父親讓全村人都知道房樑柱壞掉,就顯得道德資本更高,

更強有力地給兒子施加壓力,兒子來修房變得理所當然,

不再是值得感恩,讓愛流動的美好之事。

 

一個老太太,一生都是“好人”,從來只付出,不要回報。

老太太向他人抱怨兒子不孝,一輩子都為兒子付出,

兒子卻從來不給老太太一分錢,但老太太的兒子,並非自私之人,

是老太太從來不向兒子要錢,而且總是努力工作,表現得完全自給自足。

為什麼老太太寧可向其他村民抱怨,卻不主動要錢呢?

積累道德資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壓住對方,使對方主動屈服。

如果主動向兒子要錢,道德資本的作用便體現不出來了,

老太太積攢了一輩子道德資本,同時也失去了一輩子的天倫之樂,

永遠孤獨的活在“我最道德”的幻覺中。

 12235144_921869814573237_6509370014532861080_n  

 

父母經常把孩子的二元關係悄悄替換成三元關係,

這就是孩子會叛逆的原因,大多數的孩子聽到的都是家長說:

我們這輩子出身苦,只能把期望都寄託在你身上,

你好好學習,將來為我們家爭光”。

孩子和學習之間的二元關係被破壞,變成為父母而學的三元關係,

怎麼可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呢,嚴重一些,

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見過的極端例子,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會插足進來,

把所有二元關係,比如孩子的學業,交友等等,都變成三元關係,
孩子最後無法動彈,做不成任何事。

用多元關係混淆二元關係,是社會上經常被使用的把戲。

原本兒童都是自然地展示真實感受的,

可是當這些感受不符合父母的想像,受到父母的冷漠和攻擊時,
兒童逐漸學會隱藏感受,用“成人”的方式,
比如控制,暴力,說謊來面對這個世界。

 

對於弱小的兒童,父母就是上帝,因為展露真實情感而受到父母攻擊,

確實非常無助,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成年了,
擁有獨立的生命,親密關係給了我們一次契機,
讓我們在這個機會裡重新連結自己的感受,
再一次真誠地袒露,在親密關係裡真誠袒露,
所有曾經被否定的痛苦,恐懼會撲面而來,
我們會變得如幼童一般無助,這個時候抱持一下這份無助感,

這就是療癒的最佳時機,讓我們有機會真實的面對自己。


摘自『心探索』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相見

 

img140925204241181  

共青豪州

    這是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寫的一封信,這封信很快在各大網站流傳,很多父親們看後感觸極深。這封信不僅給兒子看很受啟發,它同樣適合給所有人看!字數不多,蘊含著父輩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兒女無限的愛,非常感人!

 

我兒:寫這個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個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IMAG1895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01. 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對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02. 沒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的。看透了這一點,將來就算你失去了世間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03. 生命是短暫的,今天或許還在浪費著生命,明天就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會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04. 愛情只是一種感覺,而這感覺會隨時間、心境而改變。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你,請你耐心地等待一下,讓時間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05. 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也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緊記!

 IMAG2052  

06.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的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今後無論你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07. 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無法要求別人也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他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也對你好;你怎樣待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待你,如果你看不透這一點,只會給你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08. 我買了26年的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等獎也沒有中過,這就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

 

09.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IMAG1810  

 

來源:洞見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人生最有價值的發現,是發現自己在重複》

12249747_920573511369534_3690292242034009414_n.jpg 




作者:章成


    一位醫生發明了交換人腦的方法,而正好有兩個人都互相羡慕對方,一位是體弱多病卻多金的富翁,一位是身體強健卻清貧的窮漢,他們願意動手術交換彼此身份。於是這位醫生成功地為他們進行了人腦交換術,他們也滿心歡喜地開始過著另一個人的人生。

 

    那位體弱多病的富翁成為身體健壯的窮漢,雖然窮,但憑著富翁這個生意頭腦,幾年之後,又累積起了財富來,不過也因為勞心勞力,身體健康日漸折損。而窮漢腦袋換到富翁的身體以後,龐大的財富讓窮漢覺得再也不需要為衣食煩惱,還可以盡情享受人生,由於無憂無慮,原先體弱多病的富翁身體居然便漸漸健康起來了,但是由於不善於管理財富及生意,幾年之後,財富便日漸縮水了。

 

     又過了十幾年後,住進了健壯窮漢身體的富翁,最後還是發展成體弱多病的富翁;而住進了富翁身體的窮漢,最後還是發展成了健壯的窮漢。兩人都回復到原先的模樣。

12227806_920573468036205_3580075927060457688_n.jpg 

 

※發現重複,是重大的發現※

 

    因為我們的腦袋沒換(或換得很慢),所以生活其實存在著換湯不換藥的重複性。如果對於目前發生的問題找不到癥結點,可以試著想想,過去有沒有類似的狀況發生?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並自問:有沒有類似的心情、類似的處境發生過?這樣可能會有解。

 

    有一個女人老大不小了,五年來卻換了十個工作,雖然每次離職的理由都不盡相同,但「工作不穩定」這個事實,讓她不得不在自己身上找找解答,她終於決心來找我談談,於是我請她仔細去回想一下:每次覺得想離職的時候,有沒有哪一種感覺,是幾乎每次都會出現的?

 

    女人認真的沈思了一會,說:好像有耶,每次工作到後來都會覺得委屈,也會生氣。

 

    我幫助她去將這份感覺解碼,過一會兒她終於解碼出來了,她的生氣是在說:「這社會好現實!」她發現每次離職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最終都會產生這樣的感想。

我們於是一起就「這社會好現實」的感覺再去深入,結果掏出了她內心更深處的感覺和信念,那就是:「我覺得對自己好沒有信心,我好希望被接納、被愛,為什麼這世界這麼冷酷無情?」

 

    原來這女人把這份被呵護的渴望無意識地期待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包括職場的人際關係,所以連一般人的公事公辦,老闆口氣稍微差一點,她的內心都會受傷,日積月累下來,工作意願變低、成效自然也不好,自我感覺又更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總會找個理由就辭職了。

 

    突然明白了多年以來無法穩定工作的原因,她剎時放下了所有對過去好多人的不諒解,因為此刻再去回顧,就知道其實那些老闆或主管真的沒有什麼特別不好,其他同事也受到一樣的對待,可是當時就是不願意去看這點,也好像看不清。

 

    不自覺地在職場上尋求呵護,就像到街上隨便期待一個年長的女性或男性來給我們母愛或父愛一樣,當然會導致自己容易受傷和別人的無法理解。看到這點她真覺得過去的自己好好笑,可是心裡同時也輕鬆了,終於找到出口了。

 

    我們很可能在人生的歷程中,好幾十年都圍繞著同一個功課打轉,如果能夠發現重複性,便有機會找出癥結,打破這個重複。

12246766_920573548036197_4920805533806416105_n.jpg 

 

※如何發現重複性?※

 

    人生的重複性有時真的不容易看得出來,因為許多事件表面上的成因和內容,看起來大不相同,但有一個可能的辦法:

 

請試著用一句話來訴說自己這些年的際遇


    三年、五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發生的事很多,要用一句話形容很難嗎?別擔心,不需要絞盡腦汁,只需要非常誠實的,願意傾聽發自內心的聲音,你就會聽到。例如,也許你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這些年我都在忙著討好別人

 

這些年我覺得世界對我很不公平

 

這些年我一直在面對生存問題

 

這些年我一直被背叛

 

………等等

 12241702_920573478036204_2440710862148462952_n.jpg 


    不要用腦袋去質疑你自己,譬如說:有嗎?只有上一段戀情我覺得被背叛,我怎麼能夠說這幾年都這樣呢?請相信未經思考,來自內心的真實感覺。

 

    通常這來自內心的「終歸一句」,會點出我們重複出現最多的潛在心境,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線索,讓我們順著它去探尋出某種源頭,而這源頭很可能就跟此刻遇到的困境有關了。

 

    如果重複多了,僵化也會形成,年紀愈大只會愈無力改變,這樣一生就都要受困在同樣的苦海裡了;然而發現重複,就有機會一刀剪斷迴圈,讓人生開啟全新的風景。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人生又在重複時,請不要氣餒,要用勇氣和智慧去面對,你就會讓這個發現,變成生命最有價值的禮物!


By. 章成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未解決的問題都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195333513.jpg 

 

 

日行一善 领悟心灵成长中心

這篇文章幫我們更好地理解何為未完成事件及其影響。


而我們該如何釋懷過去呢?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傷害了自己。


——編者

 


懷揣仇怨會大大消耗你的能量

 

 

懷揣仇怨會大大消耗你的能量。試想一下,你和某人吵了一架,最後又不了了之,你和他分開了,但卻無法釋懷,問題在心中越變越大,越變越大,最終佔據了你很多能量。在科學界,稱這種事件為“吸引場”,物質越多,吸引場也就越強大。


 

心臟數理研究院的人發現,持續表達的消極情緒會緊緊纏繞於你的DNA之上,並妨礙精神與物理能力。你向宇宙發射出去的消極能量,只會招致能與之共振共存的同類能量。簡言之,在你扮演受害者,或者對他人大發雷霆時,真正受到傷害的是誰呢?


 

一場吵架(或者誤會等)如同一個15磅重的啞鈴,想像一下,帶著這個啞鈴在你口袋中去上班。你努力想視而不見,卻無法如願。在過道裡走路時,它把牆壁撞得叮噹作響;坐下的時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你起身,又感到他在拖拽你的襯衫和褲子。只要它在你口袋裡,你就不可能忽略這個該死的啞鈴。它消耗能量,同時吸引著你的注意。


 

我們之中還是要有一些人需要把那啞鈴拿出口袋的,不是嗎?你是不是呢?如果你和某人的關係破裂了,即使你認為自己也是對的,也向他道歉吧。為了自己好,釋放那些能量,原諒他人吧。有一種誤解,認為原諒是你給予他人的禮物,其實,那是你給自己的禮物,是燃燒了能量之後所獲得的自由。不願意原諒他人恰如自己吞下毒藥,卻指望著別人受死。因為,為了自己的利益,無論如何都原諒別人吧,那並非純粹為別人著想,而是為了把你從自己所設的陷阱中解救出來。


 

原諒他們可以發生在一轉念之間,是對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的一種承諾。真正的原諒,就是能夠在內心和腦海說出“謝謝你給了我這段經歷”這樣的話。如果你已經無法和那個人直接交流,那就送出自己的祈禱振動,寫出原諒之信吧,不管他是否能夠收到,不管你是否有他的地址,這麼做會讓你獲得其他行為無法獲得的自由。


 

要記住,如果你認為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由外物引起的,那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為你是在放棄自己的能量。你會說:“都怪我的丈夫,都怪我的妻子,都怪我的老闆,都怪我所處的環境,都怪我的工資,都怪我的政府。”這種說辭無邊無際,一般人都不願意選擇完全承擔責任。很多時候,大家都選擇比較好走的路,都選擇扮演受害者,責備自己以外的人和物總是更讓人感覺很舒服。可惜從長遠來看,扮演受害者只是在減少你的能量,讓你在這個世界無所立足。記住,“關注”就是“喜歡”。你扮演受害者時,其實就是在培養受害者能量,而根據吸引力法則,宇宙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機會成為受害者。


 

生活中事情的意義全部都是你賦予給它的,那麼你在生活中的體驗也就與外物無關了,而是取決於你的內心體驗,取決於你如何賦予外部事物的意義,完全看你如何給自己解釋。這是更深層次的一種責任。主動承擔責任需要勇氣,要為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負起責任也需要勇氣。讓我們把責任的標杆抬高一下,讓我們為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完全負起責任吧。是的,你沒讀錯——每一件事——即使那件事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到現在,你已經明白了,生活中是否犯過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當你能夠承擔起全部責任時,就能收穫好的結果。只有對生活中每一件事負起責任,才能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我們之所以對舊愛不能釋懷,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分手或者悲劇發生後,我們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與和諧。而是陷入了消極的能量之中無法自拔,將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將自己的能量給了那些人。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過去,同時你個人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斷地被送回到了過去。很顯然,你為過去的事花費越多的能量,留給你現在生活、創造、行動所用的能量就會相應減少。


 

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天賦予的能量去治癒自我。要不惜一切重獲自己的全部能量與活力。思維要開放,不論什麼方法,只要能幫助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就接受吧,為了自己,採取行動!


 

 

你可以重構你的歷史

images (32).jpg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只是一種錯覺。過去,現在,將來,都同時在現時發生。你可以將能量發射給受到傷害時的自己。回想一下過去,哪些時間你真心的希望他們不要發生呢——是你父親拋棄你的家庭,還是你一生摯愛離你而去,或是你經歷了嚴重的災難——不管是什麼事,如果它們令你覺得自己的靈魂和能量分裂了,就嘗試一下重構自己歷史的方法自我修復。


 

回到當時的思想中,審視那個場景,想像一下那些事情畫面,感受當時的感受。然後讓現在的你對過去的你去做那些當時沒有人做的事。可能是握緊自己的雙手,擁抱自己,或者用力搖晃自己,讓一些讓自己有自信的話等。


 

回想最讓你心碎的分手,讓那個人說:“我只是沒有準備好去好,分手和你沒關係,會有更好的人來愛你,我不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謝謝你曾經愛過我,陪我走過這一段旅程。”你並非在重寫歷史,你是在重構歷史。重構歷史的目的就是改變今天。

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必有與之匹配的正電子。用我們外行的話說就是,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極壞的話,那麼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極好的東西。一定會有——這是科學定律。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傷害了自己。如果你認定某件事是徹頭徹尾的悲劇,那就說明你沒有從其中看到經驗教訓或者轉機。仔細想想,不論一件事多麼糟糕,在其中總有一些轉機存在,總有一份優雅存在,一切都取決於你是否能夠發現。回首過去,你終將發現,原本自己認為的壞事最終可能變成了好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件事都對你有利,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願意開闊心胸,去探索,去發現。

images (49).jpg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薩仁波切】切勿混淆,佛教與靈修心理學之間有本質區別

20082113133723.jpg 


如一齋

    心理學家的目標是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輪回)中獲得健康與快樂;佛教徒則不是。兩者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很相似,佛教可以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佛教同樣也可以用切洋蔥作為方法來使用,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學和佛教相同。不只是克裡希那穆提以及奧修·勒賈尼希兩人,還有許許多多現代所謂的導師和作家,他們教的並不是什麼佛陀沒教過的新穎的東西。事實上,有時,這些現代導師只是從佛陀的教法裡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個小角度,然後自稱是自己的教法 

   
維地亞:一些受過高等教育、能直接用英語看您的書、聽您說法的人深深為您的教法吸引,想成為您的學生,但他們又感到追不上您這位已有無數弟子、行跡不定的上師;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向其他普通的傳統的老師學習,結果呢,他們就始終沒有拜師。對他們,您有什麼建議嗎?能推薦幾位其他的您欣賞的上師嗎?

   
仁波切:其實,有很多這樣的大師。這些學生無法跟隨我大概是件好事,因為他們不會吃太多苦——主要是不會幻想破滅、大失所望。在中國有這些偉大的導師,如慈誠羅珠堪布以及土登尼瑪仁波切,他們是無價之寶!土登尼瑪仁波切非常特別,他是一位非常神聖的人物,也是一位有證量的學者,他的漢語講得很好,不過他總是裝成無名小卒,這種特質極為重要。

   
維地亞:在中國讀書界,奧修(OshoRajneesh)和克裡希那穆提(Krishnamurti)都很有影響,您認為他們是開悟者嗎?克氏主張在靈修上拋棄一切傳統,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您也說過不一定要成為佛教徒或基督徒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跟隨某位上師才能修行,這和克氏的觀點相似;但您所教授的藏傳佛教卻特別強調傳承,不按傳承學習是不會有成就的,是嗎?那些既被佛教也被克氏吸引的人應該怎麼做呢?

   
仁波切:不只是克裡希那穆提以及奧修·勒賈尼希兩人,還有許許多多現代所謂的導師和作家,他們教的並不是什麼佛陀沒教過的新穎的東西。事實上,有時,這些現代導師只是從佛陀的教法裡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個小角度,然後自稱是自己的教法。我不知道誰證悟了,這很難說,也有可能那些所謂的活佛才是真正的妖怪。


   
維地亞:您想和奧修、克裡希那穆提那樣擁有更廣泛的讀者而不僅僅攝受佛教徒嗎?

  
 仁波切:我知道有很多老師在教佛法時,將所有的佛教術語都去掉,以非傳統的方式來表達,我有時也這麼做。然而,這麼做有其危險性,這有點像,你為了要讓年輕人聽貝多芬,而在貝多芬的音樂裡面加上搖滾節拍,因為年輕人都喜歡舞動身體,但是這樣一來,真正的貝多芬就消失了。這時,你突然聽到的是配合著搖滾節拍彈奏出來的第五交響曲,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因為貝多芬有他的特質,你應當嘗試去聽貝多芬,而不是嘗試去聽你想要聽的東西。

   
維地亞:佛法裡有許多心理學,現今很多從事心理學的行家受到它的吸引。佛教修行通過禪修止、觀而覺知當下,這和佛洛德以來的西方心理學,通過向心理醫生敘述和被催眠進行的治療方法有相似之處嗎?

 
  仁波切: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心理學家的目標是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輪回)中獲得健康與快樂;佛教徒則不是。兩者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很相似,佛教可以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佛教同樣也可以用切洋蔥作為方法來使用,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學和佛教相同。


   
維地亞:您說過,修行不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而是學會跟一切玩耍。能否告訴我們該怎麼玩耍,怎樣才叫玩耍?

  
 仁波切:玩具不該控制你,就是這樣。方法絕不應該劫持智慧

    維地亞:基督教在窮人之間發展很快,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督教為窮人帶來了醫藥和學校。您說過,您更高興佛教在傳統基督教國家、在智識較高的人群裡發展起來並慶倖追隨您的人是知識份子和一些有好用的頭腦的人。但在大乘佛教裡,多年來也有像是一行禪師、聖嚴法師那樣的大德宣導「人間佛教」,臺灣的慈濟基金會也是像基督教一樣以積極濟世而聞名的。您怎麼看待「人間佛教」?現代佛教是否應該在出世和濟世間找到平衡?

  
 仁波切:方法(注:佛教術語一般稱為「方便」,指慈悲)絕不應該劫持智慧。如果我們過於重視行動而忘了智慧,那佛教就只會成為另外一種宗教——那種乖乖好好、很有同情心、慈悲心、愛心的宗教。當然,這一切讓人感覺安慰舒緩,但這不是佛教,這僅僅只是感覺好和舒服而已。我對聖嚴法師十分敬仰,我讀過幾本他的書,單單從他的表達方式和他教導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能將很深的智慧帶入行動當中。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人間佛教」或「涉世佛教」那類濟世的行動能將人們引向智慧,那我完全贊成。

   
維地亞:您的新書叫《不是為了快樂》,是說學佛修行是為了達到證悟而不是為了現世快樂,但這時代盛行「心靈雞湯」,要人們真正去實修、實踐佛法是困難的。您有沒有一套具體的方法,有趣又有創意,可以提供給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人,讓他們使用不同的方法將佛法的理論融入生活去修行?

 
  仁波切:我這裡講得很簡單。只要這個修行人或者佛弟子對佛法的見地至少有一點理解,佛教並不排斥任何其他的方法,我想我們必須促進見地上的理解,這樣,我們真的可以很開通、很勇敢地使用各種各樣可調整、具娛樂性,以及不過時的方法。

   
維地亞:佛法的見地既然能夠被理解,便一定有方法讓我們可以實際地去應用。

   
仁波切:我們必須去應用。理解就像是閱讀一本醫學書,假如你生病了,你一定要吃藥,不能單靠看書,而應用的方法有幾百萬種。

    維地亞:但是那些看了您的書的人,就是要從您這位上師這邊得到特別的藥方。

  
 仁波切:我不必發明任何新的藥方,藥方已有很多。但是,簡而言之,無論藥方是什麼,這裡的藝術就在於去習慣它。這全都歸結於此。


---摘自——《新世紀》201318期採訪宗薩仁波切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錢永剛:父母留給我的“財富”一生受用

作者:蘇容 2012-12-11 來源:中國婦

    不久前,中國科協原副主席、著名科學家劉恕同志,給我們打來電話,說我國“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在他母親蔣英的追思會上的發言非常感人,希望《中國婦女》報導蔣英這位元傑出女性。幾經周折,記者找到錢永剛先生,聽他追憶在父母身邊的點點滴滴。

錢永剛、錢永真一雙兒女,給錢學森與蔣英夫婦的生活帶來無限快樂和情趣。攝于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

 1.jpg 


他們過自己選擇的人生
    38歲那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腦科學系讀研究生。在學院的圖書館前,我看到奠基石碑上刻著圖書館建立的時間:1966年。注視著這個年份,我心裡頓生感慨:我來晚了!如果爸爸不回國,我可能18歲就進入這個圖書館的大門了,早20年入學,我是不是會比現在優秀一點呢?


    只是人生沒有如果。30歲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看著我考試時感慨,如果再有半小時時間,錢永剛就是100分。我緊趕慢趕,還是有一道題來不及做,而做出來的,幾乎全對。我只能苦笑,腦子沒年輕時那麼快了,大好年華都給了那個“內亂”的年代。
    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緊趕慢趕。一直很努力。


    我從未對父母說起過自己那一閃而過的感慨,因為我知道,爸爸媽媽對於回國的決定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後悔。而且,之後爸爸再也沒有踏過那片土地,因為當年回國前,美國當局曾以錢學森行李中攜有同美國國防有關的“絕密”文件為由,將他拘留,並軟禁了整整五年。我爸爸說,美國人不跟我道歉,再也不登上美國的國土。


    1955917日,我爸爸帶著全家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回國。那一年,我6歲,妹妹5歲。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後面的意義和曲折都是長大懂事了才知道的。其實對我媽媽來說,也是丈夫走到哪兒,她跟到哪兒。


    我外公蔣百里三十多歲就是少將,和我祖父錢均夫是知交。早年兩家關係就很好,爸爸媽媽小時候一起玩耍時,曾共唱過一曲《燕雙飛》,兩人的緣分早已註定。


    他們倆走到一起的時候,一個已經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一個是世界女高音比賽的第一名。我媽媽當時在歐洲求學10年剛回國,我爸爸一句話,跟我去美國吧,她就把命運交給了他。

 


    他們的結合被稱為“科學和藝術的完美聯姻”。


    多年後,我媽媽回憶起在美國的往事曾說:“那個時候,我們都喜歡哲理性強的音樂作品。學森還喜歡美術,水彩畫也畫得相當出色。因此,我們常常一起去聽音樂,看美展。我們的業餘生活始終充滿著藝術氣息。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他也喜歡……”


    而我爸爸則一直感謝媽媽帶他認識了“最深刻的德國古典藝術歌曲”,其中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思維方法,“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更寬一點、活一點”。


    有人說我媽媽為我爸爸做出了犧牲,我知道她不是的,她做的就是一件他喜歡,她也喜歡的事。


    她當妻子,丈夫愛她;她當母親,孩子們熱愛她;她的事業也做得很漂亮。懂行的都知道,一個聲樂教育家,培養一個聲部的學生獲獎已經不易,但她從男高音、男中音到女高音、女中音,四個聲部都有學生在國際上獲獎。


    20091031日,爸爸走了,享年98歲。媽媽是一個節制的人,從不會大哭,但弔唁那段時間,她的耳朵聽不見了,腿搖搖晃晃站不住——他們共度了62年,他們的生命早已水乳交融。201225日,不到三年的時間,媽媽也隨爸爸而去。他們的離去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我覺得他們這輩子挺值的,他們過自己選擇的人生,他們的快樂是那樣真實。 


上世紀40年代的蔣英 

2.jpg 

上世紀50年代初,錢學森、蔣英夫婦與一雙兒女在美國家中花園


3.jpg 

兩人有一種不被金錢約束的默契


    人們評價我媽媽,最常用的詞是:才華橫溢,美貌絕倫。她的學生形容她說:大街上行走著一萬個人,一眼就能認出哪個是蔣英。美籍華人作家張純如在錢學森傳記中則這樣描述:“她見多識廣、美麗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加州理工學院優秀的男性全對她著迷不已,他們甚至說,我們全都愛上了錢太太!”


    作為孩子,我對媽媽的漂亮並沒什麼概念,但我知道媽媽對著裝非常注意,穿衣服很注意搭配,普通衣服經她一配,穿出來就是比別人好看。我成年後,她還總數落我,你這襯衫顏色不對,瞧你這身,都不配。我趕緊說,那指教。於是她會告訴我,什麼上衣配什麼褲子,什麼襯衣搭什麼外套。


    她和爸爸都出身名門,兩人有一種不被金錢約束的默契。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媽媽要麼不花錢,只要花錢,還是帶著大戶人家的做派——買東西從來不會討價還價,人家要多少她給多少;所有東西一定要買最好的,無論是給我們買糖果還是買衣服。


    她教學生一輩子沒收過錢,對此,爸爸的說法是:學生哪有錢啊,向學生要錢的老師,我看不是好老師!


    有了爸爸的支持,媽媽給學生“倒貼錢”更沒有顧慮。


    1979年,媽媽的學生傅海靜到英國參加一個聲樂比賽,我媽媽給了他300元,說,你拿著,去置一身西服,買雙鞋。歌要唱得好,形象也要注意嘛!


    上個世紀8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一個無伴奏合唱團到北京演出,因為演出效果不理想,住宿費都付不起,最後連返程的路費都成了問題。我媽媽不知道怎麼聽說了,把我叫去,說,你今天給我辦個事,去銀行取1200元錢送到學校。那個年代,1200元是多大一筆數目啊!當時還沒有100元的鈔票,最大面額就是10元。我從來沒有在身上揣過這麼多錢,騎車在路上那個提心吊膽啊,生怕碰見歹徒把錢給搶了。記得走到一個路口,我停下來等紅燈,突然有人從背後拍了我肩膀一下,我嚇得魂飛魄散,回頭一看,還好,是我初中一個同學。總算把錢送到音樂學院交給我媽媽,我心裡才踏實下來。


    這樣的事太多太多了。每次媽媽跟爸爸說起,這個月的錢都花給哪個學生哪個學生了,我爸爸就說,好!你做得對!


    後來,我去美國讀書,她拼盡全力也只給我攢了200美元,去機場送走我,她趕緊給她美國的學生打電話:永剛去了,幫一幫他。


    他們不在乎金錢不在乎名利,對組織上給的任何好處,他們的反應都是“拿走拿走”。我媽媽在音樂學院退休的時候,還只是四級教授。之前學校要給她升級,她都是說,別給我,給別人吧。


    他們倆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很有分寸,喜怒不形於色。再高興媽媽都不會哈哈大笑,再大的事情也只是淡淡一說,從不會絮絮叨叨。那時候,毛澤東、周恩來經常把我爸爸叫去,對他的工作表示肯定。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多大的事啊,我爸爸卻幾乎不提,他從心底裡覺得這沒什麼可驕傲的。


    我一再說,我很佩服他們,我經常反思,自己能不能做到寵辱不驚?我後來去外地當兵,因為知識份子的家庭背景,入黨一拖再拖,當時非常鬱悶,但回家見到媽媽,立刻被她的淡定感染,也就簡單說了兩句。


    我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後,幾年後回國,看到爹媽老了,家中牆皮掉落,已顯破敗。而從事音樂教育的妹妹已經定居美國,我知道我必須回來照顧父母,因為他們有任何困難都不會向組織提要求。


    很多瞭解他們的人說,你的父母簡直是聖人。我說不只是他們,他們那一代人都這樣,都很愛國,淡泊名利,一旦國家有需要,自己的一切全能放下。

 4.jpg 

19874月,錢學森、蔣英夫婦訪問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期間留影

 

讀書是我們家的家風


    在今年4月中央音樂學院組織的我媽媽的追思會上,我曾說,爸爸媽媽走到一起後,發現彼此認同的地方就更多了:都有對文化的愛;都有對科學技術對今天社會發展重要性的認識;而且,對於教育、教育子女都有非常一致的做法。


    他們自己非常優秀,但對孩子的分數從不苛求。我小時候的成績單並不漂亮,總有幾個4分,他們看了,只是笑笑,從來不說,你再努把力,考個滿分。他們知道丟個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讓孩子吭哧出個滿分來,太累。他們也沒有教育過我要多讀書,但我爸爸有空就念書,夏天沒空調,他一邊打著扇子一邊看。這一切我從小看在眼裡,小學二年級就認識幾百個漢字,天天抱著大部頭小說看,看不懂也硬看。媽媽去開家長會,老師說,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多買一些孩子願意看的書。媽媽回來高興地說,老師誇你愛讀書。後來我每次問她要零花錢,她都給得很痛快,有時候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


    我記得上初一那年,班主任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問,看看你的成績單,有什麼問題?我看了半天沒看出來。老師說,這就是你的問題,對自己要求不高,像你這個條件,應該消滅4分,全拿5分。


    吃晚飯的時候,我跟爸爸說起這個事,他一句話沒說,呵呵一樂,走了。


    儘管那年期末考試我真的全拿了5分,但覺得自己虧大發了,少讀多少課外書啊。
    《十萬個為什麼》剛出版的時候,有一年暑假,爸爸說話了:一天看70頁,有不明白的就攢著,我有空你問我。


    平時他們工作忙,沒有太多精力管孩子,難得這麼明確地提出要求,我像得了令一樣天天埋頭苦讀。頭一天看70頁還挺緊張,因為畢竟不是小說,一天要讀十幾、二十幾個問題,看懂還真不容易。但我硬著頭皮往下看。爸爸也不檢查,到週末難得有點時間,他會問,有什麼問題嗎?我趕緊把做了標記的問題提出來。


    那時候讀書,不像今天這麼功利,既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也不是為學習寫作方法,一切憑興趣,讀就讀了,天曉得有什麼用。爸爸媽媽都認為學問是一種積累,要持之以恆,不能功利不能著急,積累到一定份兒上,你不想讓它起作用都不成。我爸爸自己就是這麼學成的,他不是天才,從沒有跳過級。一年一年的書讀下來,直到念博士,所有的積累終於將他的創造性徹底打開。


    最近10年,我一直參與建設“錢學森圖書館”。我從小喜歡理工科,大學學的是工科。但是圖書館建設會用到很多文科方面的知識,包括外形設計,陳列大綱的擬定,解說員的解說詞,各種活動的發言稿……大家認為我還能勝任,而且很多跟我聊天的人也覺得我知道的比較多,這都是緣于當年讀課外書潛移默化的積累。


    所以我對書始終有著很特別的感情。“文革”中停課鬧革命,很多同學一聽不念書了,燒的燒撕的撕,把課本全毀了。我卻找了個旅行袋,把所有的書、作業、筆記裝了一大包,騎著自行車馱回了家。後來我還為此受到了同學們的批判,說我對書的感情這麼深,是受修正主義的毒害。


儘管我沒有當成大科學家,沒有當成像我媽媽那樣有名的教授,但父母給我的影響讓我一生受用。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暖男心理大師的暗黑一面——《溫尼科特傳》推薦序


54764559gw1ewxd5354zdj207s06aq2z.jpg 

武志紅

 


溫尼科特觀察過六萬對母子關係,這是他的理論源頭。

 

抱持

容器

足夠好的媽媽

過渡客體

客體使用

原始母愛貫注

……

 

英國客體關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沒有發展出一套精緻完備的理論體系,但他提出的這些如此貼近人心的術語,足以在精神分析學派乃至心理治療界佔據重要位置。

 

或許是因他的這些術語中透露的溫暖,或許是因溫尼科特流傳比較廣的照片中看著太像暖男,也或許是些別的原因,我過去在心中對溫尼科特給了這樣一個定位:這是一個人格相對比較健康、特別強調愛的、陽光的治療師。

 

也因這樣的定位,我對這些術語的理解,也添加了一些光亮,它們好像都閃耀著一點理想化的光輝。

 

但看了溫尼科特的傳記,才知道,他的這些看起來有點暖的詞彙,其實都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培養出一個有攻擊性的孩子。對此,書中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表達:

 

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因此可以滋養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湧出的感覺。

 

其中的本能是什麼?即攻擊性,或破壞欲,永不被知曉的創造/破壞的核心,對他而言卻是存在的真相

 

創造是生,破壞是死,這句話似乎在說,生與死的原始力量,是一體的。此前我記得曾在一本關於溫尼科特的書中看到,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並非是原始驅力,而是養育失敗導致的結果。

 

但從傳記中看到,溫尼科特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尋找、表達、使用他對他自身恨意的覺察。

 

感謝有這樣的傳記,不僅是梳理了溫尼科特的理論,更呈現了他的人生,而只有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論。

 

本來想寫,才能真正理解其理論,但突然想起,溫尼科特的真我不可被知曉論,以及溝通阻絕說。既然真我,自身都不可知曉,且溝通也不可能真正發生,那對溫尼科特而言,真正理解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文字寫到這裡,溫尼科特大叔的暖男氣質似乎變了,變得有了強烈的暗黑氣質。

 


溫尼科特強調好的母親懷抱,根本上是為了養育一個有攻擊性的孩子。

 

這種暗黑氣質,在佛洛德那裡,以及克萊因那裡,可以直接看到。今年暑假在英國塔維斯托克的克萊因大本營學習精神分析時,感覺到,那裡的治療師們特別喜歡強調攻擊性與權力,而這也是讀克萊因著作時所感覺到的重點。

 

克萊因一貫如此,但溫尼科特卻出現了這種分裂。

 

溫尼科特的這種分裂,也體現在他和克萊因的複雜關係中。他比克萊因小了十四歲,曾想找克萊因做分析,但被克萊因拒絕,理由是,克萊因希望他能為自己的小兒子做分析,並稱他是唯一合適之人。

 

這只是他們複雜關係的一個部分。後來,克萊因答應了為溫尼科特的第二任妻子克萊兒做分析。

 

克萊因與溫尼科特的這種複雜關係,給了業界一些傳聞。譬如,我曾聽業內人士傳言說,克萊因作為媽媽太生硬,她的前兩個孩子都有了心理問題,而她最小的兒子,因為找溫暖的溫尼科特做分析,有幸成為了心理健康之人。

 

這種傳聞之所以產生,在我看來,是因為克萊因給人不是好母親的印象,而溫尼科特作為一個暖男,似乎更具備抱持能力,也更能養育出一個健康孩子。

 

並且,心理健康這個詞,在這種傳聞中也似乎成了一種標準,即,心理治療或心理探索的一個目標,是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但從這本書可以看出,這不是溫尼科特的目標,他的目標反而是,要將自己的破壞欲,或活力,活出來。

 

從書中的一些故事看,溫尼科特似乎活出了這樣的東西,傳記中引用克萊因第二任妻子克萊兒的話寫到:

 

他冠狀動脈栓塞大約發作過六次,每次好起來後就繼續做他的事。不可能叫他停下來什麼也不做的!

 

他愛爬高——當我們南下他德文郡的家, 他曾爬到樹的最頂端,那是他生命最後一年的事,就在他過世前幾個月。他站在樹頂,砍下樹梢,我叫道:天殺的你在那麼高的地方做什麼?”

 

他說:這個嘛,我早就想把這樹梢砍掉。它擋住了我們窗戶的視野。這倒是真的,而他就把它弄掉了。

 

而我想:我得把他弄下來!他簡直是瘋了!”但我又想到:不,這是他的人生,他必須要這樣活。如果因此死了,那就是死了。

 

然而這就是他。他想要活下去。他說,他已經開始著手自傳,你知道的。他將把它叫做《不少於一切》。他引用了艾略特;接著是他自己的,他把它放在最底下。禱文:喔!主啊!願我到死時仍活出生命。而他真的做到了,真的。

 

一個心智正常,也即普通意義上心理健康的人,似乎不應該幹這麼缺乏現實檢驗的事,但這是溫尼科特花畢生時間去追求的目標。

 

可以說,他的那些一直強調更好的母愛撫養環境的術語,像是他的理論與人生的一條明線,而他對恨、對破壞性、對活力的追求,像是一條暗線,並且暗線似乎更為根本。

 

傳記作者深知這一點,這本傳記極為深邃,在我看來,它很像是傳記作者對溫尼科特做的一個深度精神分析。傳記一段話精准地概括了溫尼科特的信念:

 

相對於佛洛德視人如獸須被馴化,溫尼科特的信念卻是:事情若是自然發展,意即,經由夠好的母職以及穩定的家庭結構,個體將能成為一道德存在體,而事實上太過嚴厲地被馴化反而會冒一個相反的危險——他喪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歡慶他自身的存在。人變得太過神智正常,而如果我們只能夠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憐了。

 

業內對溫尼科特有很多誤解,其中一個誤解,在這一段話襯托下,會顯得尤其具有諷刺性。這是關於溫尼科特的足夠好的母親的傳說,即,如果嬰幼兒有了一個足夠好的母親,他就可以基本免于各種心理疾病的折磨。

 

這個傳說,也許的確是溫尼科特的曾經論述,但究其一生而言,它的更準確表達似乎更應該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個足夠好的母親,一個孩子就會獲得這樣的感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湧出

 

心理醫生,應該是沒有心理問題的;

 

最厲害的心理醫生,更應如此;

 

那些大家,且看起來溫暖的,更更是如此;

 

……

 

這種想當然的傳說,只是反映了大眾們的感知——我們懼怕內在的暗黑,我們將其視為問題,要將其消滅,而要成為健康人,它的慣常標準,也即神智正常之人。

 


一對有魔性的父子,這種魔性遠勝於心智正常。

 

但在溫尼科特這裡,神智正常之人,因其喪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其實是可憐人。

 

讀一位學者的傳記,是一個很好的去魅過程——即消除掉那些太過於表面的理解。溫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歡的客體關係理論家,能夠讀到這樣的傳記,我覺得非常榮幸。

 

去魅,也包括消除掉那些理想化的想像。標準的精神分析,在我看來,越來越像是一種苦行,有各種苛刻的清規戒律,但這些似乎並不是那些大家們所設置的。或者即便是他們所設置,但他們也曾嘗試各種突破。

 

譬如,溫尼科特給克萊因的小兒子做分析,而克萊因總想介入其中;克萊因給溫尼科特的妻子做分析。這是一個混亂。

 

作為中間學派的關鍵人物,溫尼科特與克萊因的關係,也稱不上理想;

 

溫尼科特與第一任妻子基本沒性生活,最初長達十年的分析,也沒有改變這一點;

 

……

 

這些地方的確不理想,甚至都稱不上健康,它和所謂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這些分析師們,只是更加勇敢地深入探索而已。當然,深入探索還是改變了很多,但所謂變得健康,並不是溫尼科特的追求。

 

可以說,溫尼科特,或任何一個不斷探索人性奧秘的心理學家,他們所追尋的,主要不是心理健康,而是認識人性自身。至於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到底會發生什麼,會走到哪裡,他們自己並不知道。

 

所以佛洛德說,與其說他是科學家,他更願意被認為是哲學家。

 

至於溫尼科特,傳記作者寫到:他是曾經到達彼岸,也見識過彼岸的探險家。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傷會隨著時間不治而愈嗎?


S201501131726193288225.jpg 


 

心之助 諾蘭心理

 

    每一個人都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創傷挫折,情緒也難免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創傷和負面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選擇了回避、漠視、放置的方法,或者乾脆什麼也不做就等著靠時間撫平這些痛苦。臨床上有很多案例都顯示,當人們只是放置和漠視創傷的時候,時間並不能帶走一個人的痛苦,不論過了多久只要想起那件事,還會不可自抑的痛苦。這個痛苦甚至因為長時間的不管理變得流膿出血,比當時還要痛苦。


    舉個簡單地例子,抑鬱症和拖延症就是典型的什麼也不做主義。抑鬱症最讓人痛恨的是它麻痹人的意志。輕度的時候抑鬱症只會是你不想洗衣服不想打掃衛生,可是慢慢的隨著抑鬱程度加重你會你越來越不想做事,做成的事也越來越少,你也會暗示自己你不想做,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你越不想做,做成的越少,就更不想做。最後你只能躺在床上什麼也不想做,天天與睡眠為伴。



    David Burns 把這種惡性循環稱為情緒沮喪性迴圈,它會讓人們對所有事都放任自流,摧毀一個人的動機。有這種惡性循環的人通常會有一個消極的想法: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了,我心情不好,我不想再考慮這件事了,我要忘記所有的事,這很容易,等時間長了我自然就忘了。

    這種消極的想法在被創傷的時候是非常常見的而且確實很有吸引力。它會讓你不想努力,不想改變,不想思考。你會和平常一樣生活假裝這件事不存在,或者乾脆不去上班讓自己在床上睡一天,或者每天帶著微笑的面具把痛苦藏在心底不和別人說。


   
但這種情緒沮喪迴圈的結果就是創傷對你造成的傷害被壓抑了下來,你雖然還是過著每天不變的日子,可是一旦你想起這段經歷你就痛苦不堪;或者這段創傷經歷對你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如你本來是個樂於助人的人現在變成了一個冷漠或者虛情假意的人。你可能只是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收到了創傷,結果因為這種典型的情緒沮喪性迴圈,你開始覺得你不值得被別人愛,你就是一個註定孤老終生的人。


   
不過這種無作為主義當然也有好處,因為當人們懶得思考,不願意回憶,回避創傷的時候,他們其實是獲得了短暫的喘息。因為創傷造成的傷害太痛苦了,人們不願意直面這種痛苦,就只能學鴕鳥一樣假裝這件事不存在。然而,如果創傷較大,我們自己卻不積極自主地解決它帶來的情緒,那麼傷口是不會自己癒合的。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自我療愈才算正是開始。

 

那麼到底如何療愈創傷帶來的負面情緒呢?

 

情緒是內在小孩

 

 

    情緒從某個層面而言,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除了內在小孩,我們的內心也有內在父親內在母親。內在父親偏理性,可以用全域觀來分析事件的角度;而內在母親是偏感性的,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擁抱自己,給與關懷和包容的態度。

 

    有一種說法是,你在現實生活中怎麼對待你的孩子,你就是怎麼對待你內心裡的內在小孩的。當你發現你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你的孩子也不再向你敞開心扉的時候,你應該做的是傾聽而不是期望你的孩子能主動地來和你交流,更不是說教。對待你的內心小孩也是一樣,當你發現生活出了問題,你最該做的不是回避問題,也不是企圖用理性來壓抑問題,而是回歸自身,恢復與你自己的內在小孩的聯結,這也就意味著關注你的情緒。



    關注你的情緒,就是愛你自己。想一想你愛孩子的前提難道不是關注嗎?你難道不應該先弄明白你的孩子需要什麼嗎?如果你都沒弄清楚他需要什麼,你只給他你認為他需要的,這能算愛嗎?同理,關注你內心的孩子才是愛你自己的第一步。


    你的內在小孩控制著你的生活,除非你能重新做他的父母,治癒他。只有到那時你才能成為一個成年人,掌控自己的人生。

 

情緒本身無對錯

 

    請記住,情緒沒有對錯之分,所謂的正負情緒的源頭都是你自己。想想看,任何一種情緒其實都有正面效果,即使是所謂的負面情緒

 

    比如害怕,其實是你的身體告訴你前面可能會有危險,提醒你保護你自己,你會感到雙手冰涼,是因為血液流向下肢,讓你做好逃跑的準備。或者焦慮,是告訴你某些事可能會讓你的生活發生改變,你的機體正在提醒你做好準備。


   
所以說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而我們表達情緒的方法才有建設性和破壞性之分。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和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不同,情緒覺察是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變化,比如生氣的時候,察覺到自己內心的怒火和身體的顫抖,而情緒表達是我們如何展現自己的情緒,比如雙手緊握,氣喘如牛,大吼大叫,這都是情緒的表達。你感受到的任何情緒都是需要被接納的,越是強烈的情緒越應該主動地關注和理解。而我們表達情緒的方法應該是有建設性的,至少不能傷人傷己。

 

皮克斯新片《頭腦特工隊》令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

 

    有人會說,我生氣的時候一般都忍著,假裝自己不生氣,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我們每一個人肯定都有這種經歷,當激烈的情緒浪潮拍過來的時候,我們無法表達我們的情緒,而是選擇當做沒發生,忍住這個情緒,自欺欺人的認為自己沒事。我們無法表達出我們的情緒其實是回避的表現,這也是一種什麼也不做主義,假裝自己沒這個情緒,自然就不需要紓解,也不需要接納和療愈。


    一次兩次的沒所謂,可是時間長了,每次都這樣不表達情緒,這些情緒就慢慢滾成了一個大雪球,有可能帶來很大的破壞力。就像我們課程中曾講到的回避型人格,當他們真正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往往就代表著事情已經沒有迴旋餘地了,情緒也是一樣。


    這種現象很常見,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在我們的社會中,是不是一直貶抑情緒表達?我們受到的教育是不是告訴我們要堅強?相較于女孩子,男孩子可能被要求的更多,所以男性通常很少表達他們的情緒。於是一旦你產生了某些情緒,你就像條件反射似的,強迫自己壓抑情緒,生氣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我不能生氣


    當我們拒絕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其實就是拒絕了我們自己。因為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當我們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那我們另一部分就沒有地方依託了。就像光和暗是雙生的一樣,我們的黑暗和我們的光明也是相生的。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接納我們的情緒。比如說,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我們應該適當地發洩,激烈的情緒會在發洩的過程中趨於平靜,我們在激烈情緒中暫時失控的認知也可以重新發揮作用。


    那些激烈的情緒其實是我們通往深層次自我的一個過程。當這些激烈的情緒出現的時候,其實是內在小孩在向我們傳達非常重要的資訊。情緒之所以激烈是因為我們有些非常深層的渴望和強烈的需求。弄明白自己的情緒,我們就可以發現自我的內在。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內在的欲求的時候,其實你就已經在成長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幹這些事,除了幹這些事還能幹嘛,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內在欲求,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有這些情緒。他們只會不停的把情緒放置在一邊,轉而去做些什麼來分散注意力,或者乾脆去睡覺。


    當我們開始探索自己,我們就會產生新的行動,這些行動又會讓你認識到新的自己和環境,你又發現你產生了新的情緒,你又繼續探索,又產生新行動,這就是一個良性迴圈。切記,一切外在轉化的先決條件都是內在轉化。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想要什麼了,你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情緒不是真理,情緒也不等於你



    薩提亞心理治療認為,人們所有的情緒都是能量。這種能量是流動的,它既會消退,也會湧起。每一種情緒都是有止盡的。當你的情緒湧起的時候,你確實需要傾聽和接納你的情緒,但這不意味著你的的感覺就是真理,你的想法就是上帝的意志。你要接納尊重你的情緒,也不代表著你就要按照你的情緒來行事。

    現實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內心是個小孩子,就圍著你轉。我們應該尊重傾聽自己的情緒,可是我們不能任何事都對自己的情緒言聽計從。當我們情緒激動的時候,時常伴有一部分的認知扭曲,也有可能會產生過度概括


    比如一對夫妻,其中一方外遇出軌了,另一方在知道的時候非常的憤怒,就會產生一個扭曲的認知:你根本就不愛我!還會產生一個過度概括:你們男人/女人都不是好東西!這種扭曲的認知會讓我們帶上有色眼鏡來看待別人。這個人可能當時非常生氣,強烈的感到對方是錯的,自己是無辜的,然而,我們不能說他這個判斷一定是正確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兩個人都是有責任的。所以一定要記住,你的情緒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漠視你的情緒,但是你的情緒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未完待續……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靈魂家族重聚的情感陷阱【約書亞】

8d9a711btcef86e3b20d2&690.jpg 




 

 


作者:Pamela Kribbe

譯者:光之紫

 

與志同道合的人相遇, 會帶來無限的喜悅。

建於內在連接和靈魂互認基礎上的關係, 是療癒和靈感之源。

這一相遇, 將為新意識傳導到地球, 奠定了寬廣的基礎。

 

    儘管如此,在尋找與志同道合者的關係時也存在著一些危險,這是在願望過於強烈或者將這種關係過於理想化、浪漫化時會出現的心理陷阱。

 

情感依賴

 

    你們所有人心中都深藏著對安全感的渴望。你們思念被無條件的愛環繞的存在狀態。在以前的傳導中我講過你們全都攜帶著的宇宙出生之痛,它早已存在於你的靈魂誕生之時,你第一次感到從所屬的神聖整體中分離的時刻。

 

    在每次輪回中都跟隨你的這一古老的痛,是你在各種關係中情感獨立性的基礎。當這一開始獨立、與家分離之痛不被你認知接受時,它就會自行運作,體現為在各種關係中尋找絕對的愛的傾向。

 

    雖然宇宙出生之痛只能由你自己療癒,你卻相信在你之外——一種愛,一個團體,一個神,會將你治癒。這是對情感依賴陷阱的簡單描述。

 

    當你因為孤獨和歸屬的願望去尋找靈魂伴侶時,這一陷阱會立刻出現在你的面前。


   
一旦你察覺到自己的這一動機,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也要警覺起來。

 

    你要知道開始某一關係時所帶的期望遲早會成為你的阻礙你遲早會在各種關係中引入將你驅離他人的能量。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你依賴於他人對你的肯定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感到被某一關係囚禁卻不知究竟為何如此,也可能你開始變得嫉妒或有佔有欲,你想去改變他人,而他/她抗拒你的要求。

 

    無論如何,這一關係不再是你當初所希望的。獲得安全感回到自己的家的承諾,沒有他人只有你自己才能實現。通往天堂的鑰匙在你自己手中。天堂就是對你所是的你無條件的愛,當你在自己心中打開天堂之門時,你把對自己的愛和慈悲帶到各種關係中。

 

    愛和慈悲是被你帶入某一關係的,而不是你從他人那裡期望得到的。通過帶入愛和慈悲,你為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關係中充滿了喜悅和理解,你不會在關係中失去自己而依賴他人的存在。這是成熟關係的模式,對於私人和工作關係都適用。

過去,靈性組織和團體常常是情感依賴的滋生地。個體受鼓勵去將他們自己的需求、情感和覺知置於更高的整體利益之下,尤其在靈性圈子中看低個體情感曾經是很平常的事。

 

    許多光之工作者今天依然感到難於對自己的情感說YES,難於認真對待自己的情感。這些在東西方都有深重影響的靈修體系力勸你在你之外、在人類之外尋找解脫。指導你思想、感受和行動的不是你那作為肉身指南針的直覺:它不是別的正是一個平衡的情感體,而是更高的原則。

 

   事實上,你被鼓勵放棄自己的力量和獨特性以遵從一個具有誤導性的聯合主張,一種基於壓抑個體性的團體思想,而不是個體能量自由且充滿喜悅的聚合。

與之相關聯的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許多靈性體系中的精神領袖或導師,他們宣稱自己的靈性權威,並因此合理化他們決定追隨者生活方式的行為。並不是說所有的導師都是不好的,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曾因著與他人分享靈性覺知的真誠願望起步,卻忽視了情感依賴陷阱的力量。

 

    他們低估了追隨者對他們完美化和神聖化的程度落入靈性上傲慢至尊的錯覺陷阱。他們開始相信自己的優越至尊,忽視他們作為人的一面,並因此更加證實他們尚未戰勝情感依賴的陷阱他們甚至變得依賴追隨者的敬仰和肯定。

 

    這常常在追隨者心中留下創傷。即使他們已在某一時刻脫離了曾經從屬的群組或團體,不許為自己思考和感受、必須為更高的利益犧牲自己等信條依然在他們心中留有痕跡。你可以在許多光之工作者身上看到這一心理遺傳。

 

    你們常常感到很難完全發自自己內心情感地對某些情況做出反應。對你來說,為你自己站出來以及認真對待自己的需求是一種禁忌。你們學會了和自己的情感體保持距離,依然感到很難接受內在的成長和覺知是與情感攜手而行的事實。

 

    因為否認個人情感的重要性,你失去打開通往內心之門的鑰匙。打開通往內心之門的方法是:有意識地接受你的情感,聆聽他們傳給你的訊息,關照其中的痛苦和恐懼。這是一條獨行之路路上偶爾有老師、心理師或好友的幫助,但這是你個人的流動,你的選擇,你的路。

 

    想一想你是否因著歸屬感或因為覺得個人渺小無助, 而有參加某一群組的需求?為了某個導師、精神領袖,或者更世間化---為了伴侶或領導而放棄你的個體性---永遠無法使你獲得基於心靈的關係。

 

    新時代的關係,無論是私人關係還是更廣泛的合作關係,只能通過堅強獨立的個體承載。只有當你對自己的情感痛苦負責時,才能追求成熟的關係。

 

    一旦你發現自己對與靈魂家族---無論是生活伴侶還是其他關係---相遇期望很高,就要自律自省,你將什麼你認為自己沒有的投射在他人身上?

 

    通常是經由這種相遇將自己從孤獨中解脫出來的暗自希望。此類願望不是好的引導。

 

    不要逃離現實,不要將浪漫的期待投射到你遇到或希望遇到的人。這種浪漫的投射使你遠離真正的目標:愛此時此地你所是的你,在此時此地你生活中充滿人性的、不完美的關係中體驗豐盛和富足。


  
 要知道你一直是你的各種關係中富足的源泉。你在一段關係中的經歷和體驗, 取決於你允許自己在此關係中付出和接受什麼。

 

    一段關係本身永遠不會使你的人生缺乏愛,一旦你試圖通過某一關係來補充自己內心的缺乏,它反而會加強這種缺乏並使其顯現讓你與他人的關係反射你內心的豐盛(表現真實個性體之你,非尋求同贊的你),它們會實證並加強你的豐盛。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系統觀(全息宇宙觀)去看世界

299207900243870332.jpg 

 領悟心靈成長中心


    


    人由於過去的觀念形成了自我的偏見,就像樹的一小段枝誤以為自己只是自己而不是整體。其實人也像一粒細胞包藏著整個人的真理一樣,人處於宇宙,但一個人也藏整個宇宙的真理,只是自己不知道。

 

  人誤以為自己只是“自己”,那麼他的可能性便很低。如果人自己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全像宇宙真理,那麼他便可以做到“無所不能”!

 

    宇宙像一棵由種子慢慢發芽逐漸長大的參天大樹,有根、有杆有葉、有果的繼續往四面八方生長的完整一棵樹。而目前我們對於這完整宇宙的認識,就像一隻處身於樹幹之中的扁平蟲一樣,看到的只是一個平面角度。樹的紋路就像是星系,而我們立足於其中的一點望去所看到的偏見,自己卻誤以為是全部。

 

  雖然我們很努力的運用智慧想從既有的資料去想像宇宙是什麼?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宇宙會走向何處?但我們所能掌握的只是樹中間的片面紋路而不是全樹,故不能獲得真知。

 

  我們處身於宇宙的片面就像坐在樹幹中間的一個片面紋路上要去想像什麼是全樹一樣的困難,雖然我們可以根據已經有的資料去分析木的成分和局部紋路的變化成長過程,但要得知“全樹”的真理,單運用有限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

 

2500年前,印度的覺悟者“佛陀”曾經說:“人由於無知,誤以為這個由肉體和心靈所構成的身心是個完整的自我,他一生的一切行為都以這個我做考量,他的觀念也都是站在這個自我的立場去堅持片面的是非觀,於是他有了一己之私的分別心,因而痛苦便產生了。人會有痛苦、煩惱是由於他不能如實知一切,這些痛苦煩惱正產生於人自身的偏見!”

 

禪,就是要以整體性去看待世界宇宙的一切。禪的修行最重要的是打破自我的偏見與分別心,從個人的立場轉變為全時空的融入去體驗生命的意義。

 

  而這種整體性無自我立場的境界也可稱之為“無”,也可稱之為“空”。空無的境界其實也可以稱之為全息宇宙觀。宇宙是一團不可分割的整體物質、氣體、光子、電子等基本粒子,熱、電流、磁場、光等只是它所呈現的片面性表面,生命和人類的智慧也如同光、熱和電、磁的轉換一樣,只是片面的一時現象。現象只是一刹那的波浪,而波浪隨時將恢復還原為大海的基態。

 

自古以來,人被教育成習慣由一個角度去觀測思維的一切事物,但由一個角度只能看到非常有限的局部。因此人應打破從前的習慣,觀測、思維,應採取最宏觀的思維,時空內外左右上下六合去看清事物最可能的本質。莊子》這本書裡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晚上莊子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翩翩飛舞,這時候,他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過一會兒,莊子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還是莊子,夢中的蝴蝶已經消失。這時候的莊子分不清一件事:到底是莊子自己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呢?還是蝴蝶夢到自己變成莊子?

 

  一是睡夢,一是醒覺。一是莊子,一是蝴蝶。莊子與蝴蝶一定是有所區別,這就叫做萬物的相互為變。現實世界的我是,此時此刻地和一個不能完全看清自己的我。而夢境是個包含無數意識和潛意識的無限時空記憶,何者為真?何者為妄?哪一個才更接近真實的自己?“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我們是整體之一,我們是全部。”

 

  一個人全身一共有十兆個真核細胞,每個細胞中藏有1.7公尺長的基因密碼,可以用來做無性生殖,重新誕生一個完全一樣的自己。就像我們可以截取一棵樹上的任何一段樹枝來插枝培育成長成另一棵屬性完全一樣的樹。原本的這棵樹上的任何枝幹、任何一部分每一小部分裡都隱藏有整棵樹的完整本質,沒有哪一部分有絲毫遺落。

 

  人的十兆個細胞的每一顆都包含了整體,也無異於整體每一顆細胞都可以像樹的插枝培育一樣可以重塑一個自己。如果其中有個細胞誤以為自己只是自己,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待一切,那麼他便是偏見不知道自己不只是自己,而是整體。

 

“每只手指頭都是手,只是他們不知道。”人由於過去的觀念形成了自我的偏見,就像樹的一小段枝誤以為自己只是自己而不是整體其實人也像一粒細胞包藏著整個人的真理一樣,人處於宇宙,但一個人也包藏整個宇宙的真理,只是自己不知道。人誤以為自己只是自己,那麼他的可能性便很低。

 

  例如一個田字,如果他誤以為自己只是個田字,那麼他可以變化的可能性便很低。最多可以形成天地、田野、田舍、耕田等等田字的應用。或者是它也可以和別的字合作形成新的字,例如:思、畜、略、界、裡、男、由、申、番……

 

  田如果能忘記自我的形體只是一個田,那麼他便能看清自己本身其實還隱藏著非常多的字,例如:一、二、三、幹、工、王、土、口、上、下、力、七……由於田受困於自以為自己只是個漢字,那麼他的變化就只能像以上所舉的例子那麼多而已,如果他能忘記自己是漢字這個偏見,那麼田字便可以再折成 B, P, D, M, W, T, E, A, U, O 等等英文字母,田也可以折成金鼎文裡的“ㄇ、ㄩ、ㄈ、ㄣ、ㄒ、ㄖ、ㄅ、ㄎ、ㄐ、ㄕ、ㄓ”等後來被採用為注音符號的古字。各種化形,簡直無所不能。

 

  田的變化只有這樣麼?不是的,只要田能真正捨棄自我,使自己變成最基本的元素(CHIP),那麼將這些CHIP無限的組合成無限的方格,那麼他便可以顯現無限的字與圖形。如果再把這個CHIP組成3D立體的結構,那麼在這個立體三度空間裡面便可以顯現任何宇宙間的3D圖形。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說:“智慧大嗎?”“大!”“有多大?”“無邊無際。”“智慧小嗎?”“小!”“有多小?”“無形無影。”“什麼是智慧?”那個人要大珠例舉。“什麼不是智慧?”大珠慧海回答說。

 

同樣的,如果我們自知自己包含了宇宙全部,也忘了自己的形體,那麼如果有人問我們說:“你可以做什麼?”我們便可以發自內心自信地回答說:“有什麼我不能做嗎?”就像那個“田”字忘了自己的形體,而變回最基本的本性,他也會回答說:“什麼字,什麼圖形,有我不能變的嗎?”

 

佛陀說:“一切苦惱皆產生於無明,人由於無名而產生了偏見與固執。由於錯誤的認知而看不清事實苦,就因而產生了。”“如果我們的心對準了天空,我們便看不到大地。如果我們的心對準了岩石,我們便看不到花朵。如果我們的心對準了過去,我們便看不清現在、未來。人唯有無心無知地把自己溶入所處的時空中,這時沒有主觀,也沒有主觀所產生的偏見。由無我無立場的無所住心出發,這時我們便能夠看清最大的事實。”

 

  親愛的朋友,千萬不要輕視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包含著整個宇宙的潛能。也不要傲慢自己,因為從潛、顯的總和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貌似不同的只是所顯化的部分。

 

  當我們真真正正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瞭解自己、認清自己、成為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由“自己”這個基點而向外無限的擴展、延伸,跳出所顯化部分的框框,跳出對顯化部分的認知局限,而看到無限的可能性,看到別人和自己其實沒什麼不同,看到自己和世界也沒什麼不同,這個時候,“我”這個殼已然可以溶解,世界已然如此。

 

如同這個田字知道自己是“田”,而將這個田字的特點從一維、二維到三維拓展生髮開來,而創造、成就了無所不能。但如果這個田字一開始只認為自己是個“一”,那麼他的世界要擴展到三維恐怕很難了...(他若努力去擴展,可能會變成一個大疙瘩,未能產生空間感,因為自身的脈絡尚不清晰)所以我們做自己,成為自己,將自己活得飽滿,便是“立”,便是落地的開始,便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有”只是為了讓我們從無意識狀態而意識到存在,但有形的、物質的便必然會有所局限,所以要想讓潛能無限的發揮出來,還要有意識的放空自己,回歸於無的境界。

 

  又回到了那個古老的話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答曰:“看你想要雞還是想要蛋咯”。要雞得雞,要蛋得蛋。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握好未來的兩年


1170.jpg 


(作家:一丁) 轉載

    對於很多人來說,釋放和清理仍在繼續,隨著能量的越發升高,這種釋放和清理將變得頻繁。

 

    一般人就是沒有進入揚升軌道的人是無法處理這些加速能量的,所以只能退而守之,守住原來的生活模式,將新能量隔離在外,保持不變。

 

    或者只按照舊有的速度一點點改變。

 

    也有很多人則卡在兩種能量之間,不知所從,通常需要大決心和勇氣,以及外人的推動才有可能。

 

    未來的清理會變得精細和深入化,所以接下來的一兩年肯定就是深入到更多的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精神細節當中去完善和達成意識的圓滿。所以對於已經在揚升路上的人們,未來兩年(2016. 2017)或者過後幾年很可能是脫胎換骨的時間。

 

    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清理完畢,脫胎換骨?那就是煩惱淨盡,不復憂愁,每時每刻都能活在樂中,不管外在的情況如何。

 

    這個樂不是一般的快感和歡喜,這些是由暫時的外在條件引起的,真正的樂是內在自然散發的能量品質。是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氣脈、包括血肉、骨髓都被淨化改造、光明充滿的結果,所以自然沒有負面和消極的意識狀態,讓人產生迷惑的思想也隨之消散。這些低等的思想和反應都是由內在的貪慾、嗔恨、愚癡無明而來,這些是身心的堵塞之物。要清理的正是這些東西。

 

    所以,脫胎換骨沒有大死幾回是不可能成就的,

 

    首先是和舊世界的關係之死棄絕一切讓人受束縛的目標野心和受誤導的外在價值觀;

 

    其次,和舊人際關係之死從各種評判、猜忌、敵對、攀緣、壓抑、不平衡中解脫出來;

 

    再次,從情感的執著貪求中解脫出來,不管這個情感對你而言多麼美好、有份量。有執著就有貪戀,有貪戀就有癡,有癡就有受苦輪迴。

 

    最後,從身體的四大、心理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 前三個熱惱階段能完整解脫,最後這個肉體四大/心理糾結應是就隨順自然,必然會發生『脫落』的步驟了)

 

 

    如果一個人能夠主動配合,清理就能加快,如果糾纏不清,放不下,清理就慢。如果對內在問題視而不見,無法疏通,則停步不前。

 

    清理的程度造成不同程度的輕鬆感,就是樂感但是只有達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從此徹底一新。不過並不是從此不需要學習了,而是不再按照舊有的反應--必須要受苦的方式。這種受苦就是身體四大之苦,思想不明之苦、慾望熾盛之苦、思慮之苦等等。一旦徹底清理完畢,只有喜悅的擴展以及更多新世界和新事物的展現所以真正的揚升和解 放是從內部開始的,而非簡單的外在解放。

 

    如果只是一時的清理,以後還是會反覆進行的。所以不要滿足,也不要產生錯覺,認為已經達成。而是繼續保持安穩低調,盡最大的努力處理自己身上需要面對的、懸而未決的、阻礙進一步意識提升的障礙。

 

    配合能量之波浪來清理自身,自然 對能量反應極大。不過這只是中間階段,真正產生一個質變了,外在的能量變化不管是外在刮陽風(吸收階段),能量強烈也不會煩躁、不適。或刮陰風(釋放階段),能量柔和也不至於低落、沮喪

 

    反而能量強而感到精神充沛,能量柔和而感到恬靜安適。身心能承能受,沒有衝突和對抗,一切自在。這才是合乎宇宙自然法則,是「道法自然」所謂的自然,非逆來順受、遵從習俗的自然。

 

    有些人認為覺醒後自然會達到這個 狀態,其實覺醒只是在加速度而已,加速清理,直到清理完畢才算達到一個質變水準

 

    所以這是有進而無退之路,只要感到有事物影響你的前進了,就要堅定解除之,但是在充分理解、領悟的基礎上。如果事情複雜則順流而行,只要一心上進,生活中的一切自會得到妥當安排。

 

    另外小心路上的各種陷阱,不要被 路上的花花草草所吸引,不要為一時的舒適而自滿,這些很多都是魔障。只要你變得自慢,必生驕傲,認為自己了不起到處看不慣。或者認為諸事已畢,無需努力; 再者把物質生活的一時輕鬆當做圓滿,滿足於享受物質之樂、人倫之樂、感官之樂、藝術之樂、田園之樂,這是愛慾的表現。

 

    儘管粗細程度可能不同,但是如果不能 一直保持精進不懈,一心求真理,是不可能達到最終目標的。

 

    所以,沒有一個過來人指路的話, 缺乏經驗,靠自己努力是很難的。很多人都是看書和借助網絡來學習,沒有用身體去修證,滿足解理,或者各種故事見聞;把前人的思想當保障,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可能誤入歧途都不知道。要想保證成功,理也要解,身心也要練,需要有專修的時間。這個時間都不能保證,基本上還沒進入揚升模式。

    揚升模式是生活簡單、日日學習、專心致志、不怕障礙,內在隨時放下一切。這樣才能達到加速效果。

  

    如果能親近一個過來人是最好不過的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能有自由時間專修一段時間也很好,但忌諱的是三心兩意,樣樣學點卻不精通,時進時退,不能認出自己所處的階段和考驗,所以要對自己精挑細刻,不放過一點瑕疵。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6db6310102vram.html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療師

201381164410922.jpg 

 張德芬

    愛情將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緊緊的綁在了一起!他們彼此愛護對方,關心對方。心甘情願為對方付出,除了親情之外,沒有其他的關係能像愛情這般。於是情侶們結婚生子,組成家庭,他們不僅是情人更是親人!愛人,在這個環節中起到了親人的作用。很多人尋找伴侶其實就想尋找那種可以給自己有安全感的人,為什麼?因為心理的缺陷。除了父母,愛人成了自己最好的心靈伴侶。他們將作為自己的治療師,就像天使一樣,治癒著我們的傷痕,讓我們獲得新的生長。我們尋找的配偶,往往很像我們的撫育者,是我們的潛意識幫助我們選擇了能夠做我們“治療天使”的伴侶。

衝突可以是積極的

    實證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離婚是不該離而離的!很多伴侶因劇烈的衝突而分手,但衝突之際,正是彼此醫治的良機!衝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神奇的相遇,讓我們找到靈魂的伴侶。“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這只是公主與王子的童話故事。凡是經歷過生活的人都知道,“從此”,只是意味著更加複雜、更具有挑戰性的生活開始了。在來到愛情這扇門之前,我們都是帶著成長的創傷的。值得慶倖的是,愛情和婚姻,正是大自然和神明賜予人類的一項治療工程,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的機會。而天下最好的治療師,往往就是我們的愛人!

避免愛上同一類人

    安娜三次愛上酗酒者,其中一位在婚前根本看不出有酗酒跡象。原來,她的父親就死于酗酒。在她小時候,不管她多努力,都無法得到父親的注意,更無法使父親為愛她而戒酒。長大後,她似乎只對身具酗酒心理特徵的男人“來電”。潛意識中,她覺得,惟有當她能用愛感化酗酒者為了她而戒酒,把她從父親身上得不到的愛與注意力給她,她才能得到滿足。

    一位科技界的青年才俊,刻骨銘心的三次戀愛,物件全部都很“苦命”:第一位,患有憂鬱症,自殺未遂剛出院;第二位,患有“厭食暴食症”;第三位,丈夫有了婚外情,痛苦得以淚洗面。為什麼他只對這樣的女人動感情?這需要回溯到他的12歲。那一年,他的父親有了外遇,母親為此得了抑鬱症。潛意識中,他要回到類似過去受傷時的心理狀態,希望能借著愛與努力,去醫治這些心靈受傷的女性。潛意識深處,他也企盼著她們能快樂起來,把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的呵護與關愛,加倍地給他。

    “他像我的父親!”“她像我的母親!”我們尋找的配偶,往往很像我們的撫育者。雖有例外,但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伴侶,基本上已被我們的童年決定: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我們怎麼樣長大,誰給予我們愛,什麼品質的愛,我們缺乏什麼,我們害怕什麼,我們渴望什麼……這些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在成人後被什麼樣的人所吸引。我們甚至無法避免愛上特定的某個人,因為在他/她的身上,具有我們撫育者的心理特徵。

為什麼伴侶可以治療創傷

    令人遺憾的是,在選擇伴侶時,第一眼就擊中我們的,卻往往是他/她與我們的撫育者負性特質相吻合的那部分:批評,冷漠,傷害,遺棄,憤怒,憂傷,分離,虐待,甚至歇斯底里……正是這些造成我們內心深處的創傷:未得到滿足的愛與安全感,被否認的自我,迷失的自我……

    我們可能認為,讓我們迷戀的是他/她的外表或氣質,或者這就是命運,其實,這是我們獲得“完整之我”的需要,我們的潛意識瞭解我們想要治癒創傷的潛在渴望,它幫助我們做出了選擇!也許這些特質讓我們痛苦,但正是這些特質,給予我們機會,在愛情中與童年相連接,以期獲得真正的治療。

    這很像我們中國人講究的“坐月子”。我的一位伯母,在生完老大後,“月子”沒坐好,身體變得很虛。一些有經驗的老人家告訴她:“別擔心!生下一胎的時候,好好地‘坐月子’,那些病就能去根!”等到第二次生產,伯母十分小心,她的病痛真的得到了徹底醫治!回到受創傷最深之地,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愛情治療的機理也是如此。

原生家庭的“心理按鈕”

    我們的成長和康復需要伴侶的説明。但唯有當我們都能先醫治自己心靈的創傷,發展出一個健全的自我,我們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如何自救?我們必須經由一條路徑:回到我們的原生家庭,進行自我探索。人一生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叫做“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長大成人以後,我們自己的家,叫“再生家庭”。我們婚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衍生出來的,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需要,都會受到一些心理傷害,這就是“心理情結”,或叫“心理按鈕”。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瞭解:

    家中排行:家中中排行最低的人而言,在家裡他沒有決定權,他想要凸顯自己,講話就得特別大聲。一個總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音量的孩子,在成人後最敏感的,就是人際關係中別人是否尊重他的意見。

相似情景:一個從小看母親總是用眼淚操縱父親的小孩,長大後當他看見妻子掉眼淚時,立刻大發脾氣,而不是去安慰她,因為那一刹那間,兒時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潛意識裡,認定妻子就像母親要控制父親一樣。其實,身邊的人只是碰巧觸動了他的心理按鈕。

    自我暗示:我們的成長背景灌輸給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比如“男人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錢”或是“人生就是要打拼”等等。

三分之二的離婚本不該離

    大多數人的心理情結中,有某些特別敏感、一觸即發、人際殺傷力特別強的“超級按鈕”,心理學家魯伯斯基稱之為“核心情結”,它往往在親密關係中被伴侶引爆:伴侶一個無意識的舉動,或一句無心的言語,都足以使我們回到過去的情緒狀態中,我們在潛意識中誤認為,目前這個不小心引發我們舊有情緒的人,就是過去曾經傷害我們、帶給我們痛苦的人!

    例如,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事沒有做好,又遭到批評羞辱的人,可能埋下“懼怕自己無能”的核心情結。即使伴侶很能幹,只要有一點無能,都特別敏感。例如,見到他/她打破碗,或切菜切了手,就會大發雷霆。因為伴侶的無能,讓她/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對的部分。

    而親密關係難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兩個人的核心情結共同作用于伴侶關係中,我的核心情結又往往是你的核心情結的絕配,碰在一起,激起又痛苦又燦爛的生命火花!我們都想改變伴侶,希望過去的痛苦經驗不再發生。同時,也期望伴侶變成我們幻想中十全十美的父母,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但我們的配偶不可能做到這一切,他/她再度令我們失望,此時此刻,新仇舊恨交織,就製造出新的或更強烈的心理按鈕!有些伴侶把婚姻變成了衝突的戰場,有些伴侶則在衝突中痛苦分手,他們都認為沒有選對人。

    但臨床實證卻發現,有三分之二的離婚是不該離而離的!很多人只是解決了一個暫時的痛苦,他們並沒有獲得醫治,就帶著被撕開的創口進入新的親密關係,卻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痛苦。在這個意義上,衝突正是婚姻裡“化了妝的祝福”!

衝突是婚姻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衝突正是婚姻的一部分!它最常發生在夫妻一方或雙方真正在乎的事上。衝突之際,正是伴侶彼此探索核心情結並彼此醫治的良機!這是互相的:你無條件付出的愛,能夠治癒愛人童年的創傷;愛人無條件付出的愛,也治癒了你童年的創傷。

    趙竣的哥哥和弟弟都很外向,很會講話,而他則比較安靜,善於思考。因此趙君常常被父母忽略,從小受到的傷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趙竣的妻子是家中長女,和母親感情非常好,她對有外遇的父親心懷恨意,父女之間衝突很多,父親自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第二個女兒,趙竣妻子的心理按鈕就是要成為丈夫心目中最重要的。她撒嬌,耍賴,想得到丈夫的包容,同時醫治過去的傷痕。但趙竣就受不了,因為這樣不公平!他越要講理,妻子越覺得不被寵愛,倆人整天吵得不可開交。

    在夫妻治療中,趙竣的妻子瞭解到,自己生氣的物件是父親。每當丈夫強調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了從前父親用嚴苛的標準在要求她。經過心理輔導,她學習饒恕父親,並把過去的需要講出來,改善了父女的關係。趙竣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間有這麼大的衝突及痛苦,從此特別疼愛妻子,妻子亦對丈夫更加體貼,他們形成良性互動。

    這樣的愛的關係,就是彼此治療。深層心理學認為,進入親密關係最大的益處,是我們有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去發掘、認識潛藏在心底的核心情結,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自己與伴侶,從潛意識主宰的狀態下解脫出來,選擇健康的行為模式。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理解,放下怨恨的開始


 

12118640_903599639733588_2712877037604202057_n.jpg 


理解一個人,就是把他放到他的背景裡去

理解他人的過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過程。也是長大的過程,發現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過程。基於你發現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就不會發展出高期待了,因此你也不會對人有太失望的感覺,也就不會有怨恨的感覺。同時,你也深刻理解了他人。


怨恨的意思是:我想要,但我沒得到;你應該給我且你有能力給我,但是你沒有做。


而成人的過程就是:我想要,但我沒有得到;你應該給我,但是你沒有做。你沒有做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給我,而不是你不想。所以我原諒你,不怨你,並且願意給你我的理解和慈悲。


我們會發現,沒有人是神。大家都有自己的無奈和悲哀。


可是我們常常遲遲不願意長大。以至於把抱怨、怨恨延伸到了對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伴侶、對父母、對領導、對偶像、對孩子,甚至對自己。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這可能是人類怨恨的一個雛形。在小孩子的眼裡,媽媽是掌握了生存資料者,因此她是絕對對的,而且是絕對有能力的。嬰兒天生就理所當然的想對母親索取,媽媽也該有足夠的奶水和愛供給他的成長。當這個媽媽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就會生出怨。


如果你去回憶和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奇怪的事被我們錯誤解讀“愛”:


自己小時候被媽媽們各種虐待。有的人被嚴格要求,不能有自己的主見、愛好,全部得聽他們的。有的人被忽視,因為爸媽工作忙、反應遲鈍等。總之因為他們犯的種種錯,導致了我們現在心理創傷不斷。


從我們的角度出發,他們的確沒做好,不是一個好爸媽,一些很簡單粗暴的錯誤,他們都殘忍的犯了,剝奪了我們在敏感期該培養出來的特質,讓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填補自己的缺失。或者以更大的犧牲,企圖在伴侶那裡重新獲得滿足。


如果從他們的角度,你會發現他們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已經最大化的做到了如此。你的媽媽也曾經是個嬰兒,在她長大的環境裡,接受了那個年代的各種不幸,沒學上、孩子多,被忽視、被暴力、被控制、被各種要求,都是常有之事,他們或經歷戰爭,或經歷饑荒、文革,在那個年代巨大的扭曲下他們想活下來,只有以扭曲點心理功能作為代價。然後他們帶著扭曲的心,努力的養育了你。他們想要的心理營養,他們作為人脆弱的部分,基本是全部被忽視,沒有得到過滿足的。


當你看待一個看不慣的人,對一個人有憤怒感的時候,通常是這樣的:你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了他,他應該很簡單就做到的事卻沒有做。但是你把他放到他的成長背景裡去,你馬上就發現,其實他已經很努力很認真了。

12141661_903599349733617_1250935277702264852_n.jpg 


1.他的童年成長背景怎樣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質。其實從一個人的表現,就可以推導出他童年的經歷是怎樣跟你不同。


2.你們的關係背景是怎樣的。你們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彼此間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


3.事件的背景。這個事件經歷過以上兩個背景的折射後,你們的理解會有怎樣的不同。
當你把他/她放到這三個背景裡以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在盡可能以自己最好的方式來--對你。

12072726_903599223066963_3750475873965286538_n.jpg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一位助人工作者的分享:

1-131001011953145  》
       ——致我的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
       我的生命裡有一個人,一個特別的人,一個對我非常重要的人。他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老師,不是我的伴侶,不是我的戀人,也不是我的朋友。我每週見他,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我和他的關係很親近,我會和他談論我通常不和別人談論的事情,從過去的創傷,最恥於見人的隱秘,到讓我心煩的生活瑣事。我之所以很少和其他人談論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或者太忙碌,沒時間聽我叨叨;或者很容易大驚小怪,對我評頭論足,讓我畏縮;或者他們太關心我,很難忍受我的困擾,急於要安慰我,以至於無法給我充分的空間去梳理這些經驗。


      我和他的關係又很有距離。除了每週見面的這一兩個小時,我從來不聯繫他。我儘量讓自己的生活和他沒有交集,雖然偶爾遇見他我也會點頭致意。我甚至很少想到他,除了在一些困難的時刻,我會想起我們之間的一些對話和互動,想想如果是他,會怎麼說。然後,那些難以忍受的經驗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有這樣一個既親近又有距離的關係真好。無論何時我感到困擾和壓力,我知道總是有一個人會聽我說,有一個地方可以安安靜靜地呆著。我知道,我總是可以從他那裡得到支持。我知道因為這個“距離”,他得以在每週見面的時間裡全心全意地為我而存在。他盡力放下自己的觀點,幫我一起理解發生了什麼,對我意味著什麼。因為這個“距離”,我也可以放心地表達各種感受和想法,不用擔心會有現實的後果。


      我們的關係並不一直都是這麼溫暖和令人安慰的。我曾經認為他只是把我當做一個有病的人;我曾感覺他對我很冷漠,只是為了完成工作而急於打發我;我曾經極度害怕自己對他強烈的依賴和渴望;我曾擔心他無法理解我只是把他的想法強加在我身上;我也曾滿懷恐懼地相信他對我造成了可怕的無可挽回的傷害。所有這些感受都在我們的諮詢時間裡呈現並得以討論,他慢慢地幫助我理解,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這些又激起了我怎樣的反應,這些猶如我生活經驗在諮詢室裡的重複。令我欣慰的是,在幫助我理解自己的同時,他並不認為我們之間發生的這一切互動都是我的責任。他努力地理解他的言行帶給我的感受和衝擊,他承認自己也會陷入困難,也會犯錯誤,他願意理解我並適應我的需要而作出調整。他和我一起為我們的互動承擔責任,這是一段我們一起掙扎著走過的路。


     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去,我不知道信任是怎樣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這個過程伴隨著很多痛苦、眼淚、暴怒、甚至絕望,當然也有很多欣喜和溫暖。伴隨著這個過程,我發現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慢慢改變了,人們變得更溫暖、友好、容易親近、值得信任。我發現自己也變了,我變得更加能夠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更加敢於表達和表現自己。這樣一個過程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世界就是自己向外投射的結果。這不是一個我們需要說服自己去接受的理論,這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去一點點地看到和理解世界對我的影響,我對世界的影響。我很幸運,有一個人,堅決穩定而又溫和包容地陪伴我去經歷這個過程,幫助我去理解這個過程。


     我們的關係慢慢變得穩定而深厚,我不再害怕他對我巨大的影響。有趣的是,經歷了一段對他強烈的渴望和依賴之後,我變得更加獨立了,我變得更能享受這個豐富的世界,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機會和經歷。我更少想到他,更少需要他。這是因為他已經深深地在我內心紮根,成為我的一部分,成為我隨時都可以調用和求助的“安全基地”。有一天我們的關係會結束,也許我不再見他。我會感覺悲傷,就像所有的關係都終將有結束的一天一樣。但是我知道,我不會失去他,不會失去我們共處的這些時光,因為和他在一起的經歷是幫助我成為我自己的過程。


     如今我也成為一名越來越成熟的心理諮詢師,致力於陪伴有需要的人一起走過這段探索和尋找自我的旅程。這是一段冒險的時光,需要堅忍的投入並忍受種種痛苦挫折和不確定。在那個時候,我並不能預知,這段旅程會給我帶來那麼深刻的變化,會讓我前所未有地成為自己。我很慶倖,自己在糾結了很久之後,在那一天,懷著忐忑的心情出現在了他面前,說,我想開始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那麼你呢?
     親愛的:心理諮詢中的陪伴和療愈原來是一段漫長而美妙的時光呢!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個巴掌拍不響

 

images  

在親密關係當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所做出的犧牲得不到回報,這時,請不要把責任全部推到另一方。一個巴掌拍不響,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吧!



其實,親密關係的律動就像鐘擺。你犧牲到什麼程度,對方就會被放縱到什麼程度。有放縱者,犧牲者才能存在。克裡斯多福在《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一書中將犧牲的一項特性稱為鐘擺效應(如下圖),這個理論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你為了伴侶犧牲,那麼你就會把對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為他們沒有盡他們應盡的力量。你犧牲到什麼程度,對方就會放縱到什麼程度。有放縱者,犧牲者才能存在。

 

如果沒有人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你又怎麼能跟在後面收拾呢?如果沒有長舌的人,你又怎麼能當犧牲者,聽人長舌講不停呢?只要有犧牲者,就有放縱者,反之亦然。如果你扮演的是犧牲者,那麼除非你停止犧牲,否則是沒有辦法改變你的伴侶的。如果你不能明白,改變伴侶或為他/她的行為做出補償都不是你的職責,那麼你就無法停止犧牲。如果伴侶放縱自己的怒氣,你不必把維持和平當作神派給你的責任。如果你的伴侶嗜賭成癮,你也不必把加班貼補家用當作自己的責任。對方酗酒也不是你的負擔,所以你不必放棄你的熱情和自發性,只為了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來彌補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伴侶。說了這麼多之後,我想用一句話做結語:雖然彌補伴侶的放縱不是你的職責,但對方的放縱行為確實是你的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對伴侶的行為做出回應,而不是採取犧牲的方式。

 

人們常會忘記,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要為發生的事百分之百地負責。親密關係中常常發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經盡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外一方卻袖手旁觀。有酗酒問題的親密關係往往被描述成這樣:一方長年受苦,像奴隸一樣辛苦地想讓親密關係或家庭維持下去,另一方卻沉溺於自私的享受。但是到了最近這幾十年,人們卻發現會有這樣的情形,其實犧牲者也同樣有責任。如果扮演犧牲者,你就會吸引別人來扮演放縱者。

然而,雖然這樣的互動關係往往是一方放縱而另一方犧牲,但如果你想看看真正有意思的事的話,不妨私下分別問問兩人,誰犧牲得比較多。結果通常是,不管你問哪一方,他/她都會說自己是犧牲比較多的人。即使跟你說話的人當時是比較沒活力、沒生產力的一方,那也只是因為他/她正在休息,因為之前已經辛苦地工作了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年,甚至是因為經歷了一個悲慘的童年,所以必須休養生息。放縱者常用自己悲慘犧牲的故事來作為他們的行為的藉口。這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犧牲並不是一種行動。犧牲是一種心態。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煩人。有什麼樣的經驗,完全是由心態來決定的。要怎樣才能改變心態呢?一開始,必須有改變的意願,但我也瞭解我需要一些不平凡的説明才能做到,因為犧牲的心態已經跟了我一輩子,甚至是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選擇的時候就開始了。為了融入家人,為了讓自己生理及情緒上得到滿足,我犧牲了自己。


看看鐘擺模型,你就可以推論,你離中心愈遠,犧牲或放縱的程度就愈嚴重。既然犧牲與放縱具有共生的關係,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個也無法繼續存在。我發現,不管我往哪一邊擺動,都可以借助來自中心的力量來幫助我。位於中心的,就是我的靈魂也就是我的本質的力量,它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支援。既然我的靈魂不會批判或處罰我,我就可以信賴它,讓它用健康的方式帶我走出犧牲或放縱的模式。

一旦你對自己的犧牲有所自覺,就能把全部精神集中在來自中心的力量上,並要求愛來引導你走出犧牲的模式。犧牲完全是心態上的問題。只有愛能進入你的心,去改變只有給予卻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犧牲),以及只有獲得卻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縱),使得犧牲轉變為真心的給予,而使放縱轉為真心的接受。

我們所需要做的也是我們僅能做的就是讓靈魂的愛帶領我們回到中心,回到有愛存在的地方。練習,不斷練習吧!



文章節選自

《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

張德芬餘蕙玲翻譯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一個農村女孩的獨白~上大學有什麼用?

images (14)   

來源 | 新華視點



我還小的時候,村裡人便叫我大學生,因為他們覺得愛看書的孩子一定能考上大學。在他們眼中,中國只有兩所大學,一個叫清華,一個叫北大。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胳膊底下夾本書在山坡上放牛的畫面,被村人津津樂道,廣為傳頌,並以此為藍本教育自己家孩子,我還沒考便已經享受足了考上的榮光。

  

  壞事是幾年後,我雖然考上了大學,然而不是清華,也不是北大,甚至不是重點。這件事情辜負了我們全村人的期望,因為在他們眼中,中國只有兩所大學,一個叫清華,一個叫北大,其他的,考上跟沒考上一樣。

 

  第一次高考落榜的時候,我撕了書,要外出打工。那時候我們村有姑娘外出打工的人家都富裕了起來,紛紛蓋起了樓房,整個村子只有我一個姑娘在念書,也只有我家好幾口人還擠在又小又破的房子裡,衣服都是撿別人剩的穿。

 

  上大學有什麼用?

 

  我不甘心,更不忍心。我媽也沒苦口婆心地勸我,只是淡淡地說,你看她們打工回來的時候光鮮,看不到人在外面受了多少辛苦,她們沒有文化,做的都是流水線的活,年紀輕輕,眼睛都要熬瞎。女孩子青春就這麼幾年,等年紀大了回來找個人嫁了,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你想一輩子就這樣的話你就去,我不攔你。

 

  我知道什麼叫做一輩子就這樣了,幼年最好的一個朋友,格外好看的姑娘。我們一起上學放學,約好要考同一所大學。她成績好,也願意讀書,然而拗不過父母,最終輟學。幾年後我回老家,她已嫁作人婦,麻將桌上袒胸露乳地給孩子餵奶,粗著嗓門跟周圍的男人調笑。她已經不是我記憶中溫柔細緻的姑娘了,而是這村裡再普通不過的一個農婦。那天我們目光相接,彼此的眼神裡都有了尷尬的意味,她沖我笑笑,拽了拽衣服,便接著回頭摸牌了。

 

  我去複讀了,因為不甘心。不甘心一輩子窩在一個村莊,被時間遺忘。這世上村莊之外有城鎮,山川之外有河流。我想去看看外面的河流與城鎮,大地與人群,我想決定自己的步調和速度。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我自己來選擇的,而不是被迫謀生。

 

  然後,我到了北方。

 

  2009年9月我拖著行李來到鞍山,一夢四年。

 

  10月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兼職,圖書館門口貼的招聘啟事,我看了就電話過去,對方說,不好意思已經找到人了。掛了電話,我不甘心,給她發了條短信,姐姐,不是要干涉你的決定,可是,萬一,萬一有意外的話,請一定考慮我。後來我真的得到了這份工作,給一個小姑娘當英語老師,做了四年。

 

  回想起那四年,參加學生會參加社團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比賽,找到更多的兼職,生活被滿滿的填充起來,像一株剛被移栽的植物,努力把每一個根都深深紮入泥土裡,帶著不顧一切的偏執和勇氣,想要趕快憑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慢慢的,可以站起來,可以站穩,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取得很好的成績,可以交到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在經歷一場失敗的感情後,遇見張先生。

 

  我的四年大學,真的,挺精彩的。

 

  我一直都這麼覺得,即使在別人眼中那些都不算什麼,可是我知道我用力活過。每一件事情都深深地鐫刻在生命裡,被立字成碑,成為足以溫暖一生的榮耀。

 

  故事講到這裡,你以為接下來就是屌絲逆襲的熱血勵志麼?

 

  對不起,要讓你失望了。

 

  2013年的6月我拖著行李箱來到大連,住在5平米的隔間,在一個坑爹的早教公司實習,做市場做策劃做活動做翻譯,做傻瓜女老闆一時興起就要做的傻瓜文案,每天無償加班到夜裡9點半,兩個月後我離開,到泰德做前臺。

 

  我到現在都沒想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選中,因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相難以服眾。好在泰德的前臺並不是培養花瓶,要做很多行政事務,並且有很多轉崗機會。我跟自己說,那就沉下心來從瑣碎的事情做起,從添茶倒水分發快遞開始。

 

  想到這裡我覺得挺諷刺的,08年我不願意複讀的時候,我媽跟我商量想把我安排進郵政工作,我當時心比天高跟她說,我才不要天天分發報紙信件一個月就掙那麼點錢呢。我沒想到六年後這句話一語成箴,有大半年的時間,我每天大部分工作就是分發報紙和信件,並且一個月就賺那麼點錢,勉強糊口。

 

  人生啊,有時候挺奇怪的,你以為你張牙舞爪擺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世界就會給你讓路,可是命運只需輕蔑地一笑,一個巴掌便能把你扇的滿地打滾,世界觀重塑。

 

  2014年的6月,距離畢業整整一年。在泰德正式工作9個月,跟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大學沒有教過我,要怎樣和領導相處,和同事相處,也沒教過我,做一件工作的時候,除了任務本身,還應該考慮什麼。我有的時候想的太多,有時候卻想的不夠,我總是沒辦法去精准地把握其中的度。我好像重新變回了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脫口而出的每一句都是錯,於是我只好選擇沉默。

 

  大學畢業我並沒有選擇跟英語相關的專業,四年的積累慢慢開始變得恍惚,而我不確定自己是要重新撿起來,還是就這樣算了吧。牽念太多,羈絆太多,瑣屑太多,好多時候眼睜睜地看著時間流逝在毫無意義的瑣碎裡,卻無能為力。

 

  我忽然質疑起一切工作的價值,似乎做什麼事情都是在浪費。我原以為自己可以把時間提煉成一隻精純的鐘,可我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裡面雜質太多。也許真的是這樣,沒什麼可以完美,何況是生活。書本似乎教給了我一切,可我似乎什麼都沒學會。

 

  我搬到了離公司近一點的海事大學,每個月要留出一半的工資來付房租。也有零零碎碎的稿費進來,可是不多。夢想變成遙不可及的東西,怎麼多賺點外快提前攢出下個季度的房租,才是實際要解決的問題。

 

  原本以為一個月2000的工資已經算低了,可是走出門發現原來1500的也比比皆是。這個世界忽然到處都是大學生,夢想開始和大學生一樣廉價到不值一提。我並沒有憑藉著專業找到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而是成為了這世間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白領。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曾經的不甘心,有時我忽然會想起天南海北的大家,我想問一句,你們的生活也是這樣麼?可是,才剛畢業,就覺得厭倦了,以後漫長的人生,要怎麼過呢?

 

  所以,到這裡,你覺得這是一片嘮叨滿懷感概大學無用的吐槽文麼?

 

  對不起,你又要失望了。

 

  更多的時候我一邊跟自己說,別著急,慢慢來,一邊思考著出路。不管工資多低,每個月我都堅持買書,堅持寫文,保持思考,時不時提醒自己清醒,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被看似安逸的生活麻木掉神經,不要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也許我現在還沒有能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起碼有能力避開我不想過的日子。

 

  時至今日我都感謝四年象牙塔的生活,功利一點的說法是,大學四年讓我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了生命各個維度的嘗試,四年兼職,我給自己賺到了絕大部分的生活費,甚至能夠小有餘力地買一些稍微貴點衣服,能去一些稍微好點的地方吃飯,能不委屈別人也不委屈自己地維持一個正常社交,三年活動,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對夢想的單純堅守,讓我覺得人活著還是挺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大學讓我認識了張先生,成就了我一生的好運氣。

 

  也許如果我當初不讀大學,選擇跟同村的姑娘一起出去打工,也許現在的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也許我已經嫁給了鄰村的小學同學,有了一個能打醬油了的熊孩子;也許我能比現在賺得多點,已經用青春和血汗換來的錢,給家裡換來了三間寬敞明亮的大瓦房,院子裡還養了一群豬;也許我能離家近些,這樣媽媽生病的時候,我就能第一時間回去照顧她,而不是只能在電話裡叮囑她吃藥打針;也許有太多的也許,每一個偏差都走向了無數的可能,而太多的假設與可能,都不足以清晰地勾勒出另一個版本的人生。

 

  人生的選擇太多了,每做完一個都覺得失去了太多,只是這其中的利弊,又怎麼能在做選擇前,就分斤撥兩地計算清楚呢?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可是這世上又哪有穩賺不賠的人生呢?

 

  大學只是你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它決定不了任何人的人生。不是你上了大學或者大學上了你,四年下來你就會有什麼質的改變。可它在你最為莽撞也最為勇敢的青春歲月裡,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在這裡,你不用過早地背負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也不用過早地學會成年人的計算算計,它讓你站在世界的邊緣,縱情體會著年輕,知識,勇敢,努力,朋友,這些帶來的美好。

 

  讓你真正踏入人生漫無涯際的孤獨與荒涼後,能憑藉當初的記憶為自己點一盞燈。

 

  因為你知道那些美好你再也遇不到了,所以你才能擦擦眼淚,狠下心來,整好鎧甲,磨好兵刃。

 

  準備開始進入到成人世界裡的廝殺。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來看看奧修對慈善的看法

 下載 (1)  

 

有人問:奧修,在一個門徒的生活當中,慈善必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答:第一件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太強調慈善了,那個理由是:人類一直都覺得對金錢有罪惡感。慈善大力被倡導是要來幫助人們減少一些罪惡感。你將會感到驚訝,在古時候的英國有一個字gilt,它意味著金錢。在德國有一個字geld,它意味著金錢,而gold黃金也非常接近!Guilt,gilt,geld,gold……或多或少,在內在深處有很大的罪惡感涉入金錢。

 

 

每當你有錢,你就覺得有罪惡感,那是自然的,因為有那麼多人沒有錢,你怎麼可能避開罪惡感?每當你有錢,你知道某人因為你而變得比較窮。每當你有錢,你知道在某個地方沒某人在挨餓,而你的銀行存款繼續在增加。有一些小孩無法得到需要的醫療來存活,有一些女人拿不到醫藥,有一些窮人會死,因為他們缺乏食物,你怎麼可能避開這些事?它們將會在那裡,你越有錢,這些事就越會在你的意識裡迸出來,你將會覺得有罪惡感。

 

慈善事要卸下你罪惡感的重擔,所以你說:「我要做一些事:我要開一家醫院,或是要辦一所學校。我要捐款給這個慈善基金會,或是給那個信託……」這樣你會覺得快樂一點。世界生活在貧窮當中,世界生活在匱乏當中,有百分之99的人過著貧窮的生活,幾乎在挨餓和垂死,只有百分之一的人過著有錢的富裕生活,他們一直都覺得有罪惡感。為了要幫助他們,各種宗教發展出慈善的概念,它是要去除他們的罪惡感。

 

所以,第一件我想要說的事是:慈善並不是一項美德,它只是在幫助保持你心智的完整,否則你將會發瘋。慈善並不是一項美德,並不是你做了慈善,你就是做了好事。它只是你在悔悟你累積金錢時所做的一切壞事。對我來講,慈善並不是一種偉大的品質,它是悔悟,你在悔悟。你掙得一百盧比,然後你用十盧比去做慈善,它是一種悔悟。這樣做讓你覺得好一點,讓你不會覺得那麼糟糕,你的自我覺得更加被保護一些。你可以對神說:「我不只是在剝削,我也在幫助窮人。」但這算是哪一種幫助?在一方面,你奪取一百盧比,而在另一方面,你給出十盧比----甚至連利息都不夠!

 

這就是所謂的宗教人士所發明出來的詭計,它不是要來幫助窮人,而是要來幫助富人的。我要讓它非常清楚,這是我的態度:它是一個幫助富人的詭計,而不是在幫助窮人。如果窮人被幫助了,那只是它的結果,是一種副作用,而不是它的目標。

 

 

我對我的門徒怎麼說?我不談論慈善,那個詞對我來講似乎是醜陋的。我談論分享,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品質。分享……如果你有,你就分享,並不是因為分享你就能夠幫助別人,不是,而是藉著分享,你將會成長。你越分享,你就越成長。

 

 

你越分享,你就擁有越多,不論它是什麼。它不只是錢的問題,如果你有知識,分享它;如果你有靜心,分享它;如果你有愛,分享它。不論你有什麼,就分享它,將它到處散佈,讓它就像花朵的芬芳散佈到風中一樣的散佈開來。它並不特別跟窮人有關,跟任何可以的人分享……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窮人。

 

 

一個富人也許是窮的,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任何的愛----跟她分享愛。一個窮人也許知道愛,但是不知道美食----跟她分享食物。一個富有的人也許什麼東西都有,但是沒有了解----跟他分享你的了解,他也是窮的。有一千零一種類型的貧窮,不論你有什麼,就分享它。

 

 

但是記住:我並不是說這是一種美德,神將在天堂給你一個特別的位置,你將會受到特別對待,你將會被認為是一個貴賓。不。藉著在此時此地分享,你將會更快樂。一個囤積者從來不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囤積者基本上是便秘的。他繼續囤積,他無法放鬆,他無法給予。他繼續囤積,不論他得到什麼,他就只是將它囤積起來。他從來不享受它,因為即使在享受它,你也必須分享它,因為所有的享受都是一種分享。

 

 

如果你真的很享受你的食物,你將必須叫朋友來。如果你真的想要享受食物,你將必須邀來貴賓,否則你將無法享受它。如果你真的想要享受喝酒,你怎麼可能單獨一個人在你的房間裡享受它?你將必須找來朋友,找來其他的酒伴,你將必須分享!

 

 

喜悅永遠都是一種分享。喜悅不單獨存在。

 

 

你怎麼可能單獨快樂?完全單獨。想想!完全單獨,你怎麼可能快樂?不,喜悅是一種關係,它是一種在一起。事實上,甚至那些搬到山上去過著單獨生活的人,他們也跟存在分享。不是單獨……他們跟星星、山岳、小鳥和樹木分享,他並不是單獨的。

 

 

只要想想:有十二年的時間,馬哈維亞單獨一個人站在叢林裡,但他並不是單獨一個人。我要告訴你們,根據可靠的來源告訴你們,他並不是單獨一個人。小鳥會來,在周圍玩耍,動物會來,坐在四周,樹木會將它們的花朵散落在他身上,星星會來,太陽會升起。白天和夜晚,夏天和冬天……一整年……

它是喜悅!是的,他遠離人群,他必須如此,因為人類對他說了太多的傷害,他需要遠離他們,他才能夠被療癒。那只是避開人類一段時間,這樣他們才不會繼續傷害他。那就是為什麼有時候門徒必須進入單獨,只是為了要療癒他們的傷口,否則人們會繼續撥動他們的刀子來吃刺你的傷口,他們會使你的傷口保持新鮮,他們不會讓你療癒,他們不給你機會擺脫他們所做的事。

 

 

有十二年的時間,馬哈維亞都保持沉默,站著或坐著,跟石頭和樹木在一起,但他不是單獨的,他被整個存在擠滿了。整個存在都匯集在他身上。然後終於有一天來到,他被療癒了,他的傷口被治好了,現在他知道沒有人能夠傷害他,他已經超越了。已經不再有人能夠傷害他了。他回來跟人們連結,來分享他在那裡所達成的。

 

 

耆那教的經典只談論他離開世界的事實,他們不談論他回來進入世界的事實,那只是故事的一半,並不是全部的故事。

 

 

佛陀進入森林,但是他回來。當你有它,你怎麼可能一直在哪裡?你將必須回來分享它。是的,跟樹木分享是好的,但樹木無法了解那麼多,它們非常啞。跟動物分享非常好,牠們很美,但是人類對話的美是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的,那個反應,人類的反應!他們必須回到世界裡,回到人類,來分享他們的喜悅、他們的喜樂、他們的狂喜。

 

 

「慈善」並不是一個好的詞,它是一個有很多負荷的詞。我談論分享,我對我的門徒說:分享。在慈善這個詞裡面含有一些醜陋,似乎你是處於較上位,而別人則比你低,別人是一個乞丐,你在幫助別人,他有欠缺。那是不好的。將別人視為好像他比你更低,你有而他沒有,這樣是不好的,它是不合乎人性的。

 

 

分享給予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問題不在於別人有或沒有,問題在於你擁有太多,你必須分享。給你給出慈善,你期待別人感謝你。當你分享 ,你感謝他讓你倒出你的能量,那些能量已經在你身上累積太久了,它已經變得很沉重,所以你會覺得感激。

 

 

分享來自你的豐富。慈善是為了別人的貧窮,分享來自你的富有,它們之間有品質上的不同。

 

 

不,我不談論慈善,但是我說分享。分享!不論你有什麼,分享………它將會成長。那是基本的法則:你給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永遠不要在給予方面成為一個吝嗇者。

文章標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