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酷文章 (4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徹底顛覆你的生命】鮮為人知的八個業力法則

 

FB_IMG_1452924414809 (1)  

劉玲玲

★創造的法則意味著生命並不是隨意發生的,它需要你的用心參與。

★成長的法則:想要獲得靈性上的成長,你必須改變你自己,而不是企圖改變外在的人和事。靈性成長的養分就在我們內裏,不需外求。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心,我們就改變了世界。

★謙卑的法則是無論想要改變什麼,你必須先接納它。如若我們將自己的對立面視為敵人,那麼我們的高我就無法全然的臨在,也就無法獲得有意義的成長。

 

◆【徹底顛覆你的生命】鮮為人知的八個業力法則

 

鮮為人知的八個業力法則

幾星期前,五歲的小侄女問我,業力是什麼?

我告訴她,人生就像一個空盒子。當你做好事時,你往盒子裏存放了好東西。當你做壞事時,你往盒子裏存放了壞東西。不好不壞的事情也是如此。

業力就是宇宙根據你的盒子好壞與你做交易。

所以你做的好事越多,宇宙就越可能回饋給你更好的。

對一個小女孩兒來說這個解釋是很好理解的。

不過業力實在是很錯綜複雜,它對我們獨特的行為有獨特的反應。

我在此介紹八個比較不為人知的八個業力法則。如果你將他們銘記於心,你和你的周遭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1.謙卑的法則

★謙卑的法則是無論想要改變什麼,你必須先接納它。

如若我們將自己的對立面視為敵人,那麼我們的高我就無法全然的臨在,也就無法獲得有意義的成長。

2.創造的法則

★創造的法則意味著生命並不是隨意發生的,它需要你的用心參與。

我們周遭的一切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投射。沒錯,我們就是宇宙。

所以秘訣就是成為你自己,讓所有你熱愛的環繞在你周圍。

3.成長的法則

★成長的法則:想要獲得靈性上的成長,你必須改變你自己,而不是企圖改變外在的人和事。

★靈性成長的養分就在我們內裏,不需外求。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心,我們就改變了世界。

4.責任的法則

★責任的法則:所有你認為錯誤的發生,出錯的實際是你的內在。

★外在環境猶如鏡子反射出我們的內在,我們也在用心裏的鏡子觀照世界。

那麼必然的,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很有道理,對嗎?你必須對自己負責。

5.關係的法則

★關係的法則:如果你認為某兩件事/東西毫無關係,那麼你錯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有連結

左腳邁出的這一步連接著右腳的下一步。同樣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有關聯。

6.給予的法則

給予的法則就是在人生中,有捨才有得。

那些熱衷於積聚財富,情願當個守財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封閉自我的人,走不進他人的世界。

想要開放自由的美麗世界,你得敞開心扉。

7.專注的法則

專注的法則意味著你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

科學研究證實,人的思維只能同時處理一件半的事情。這也是我們能夠進行談話的基礎。

你傾聽著某人的說話,同時有一半的思維思考著他們在說什麼。

這允許你在開口回話前不需要再花費太多時間去考慮,對吧?

8.當下的法則

★當下的法則:儘管回望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未來的方向,全然的活在當下同樣十分重要,同樣,沒必要只盯著未來。

FB_IMG_1452749004785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讓“命好”有個大秘密:關係管道理論

 

  214922h23hkt2sky6h3lu3    

 

作者:寂靜法師


【編者按】堪稱“本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發現(源自印度大師)”。無論你想解決生命當中任何的難題,用這個方法是絕對無往不利,百試不爽的捷徑和智慧之道。本文是寂靜法師于2015佛山和泉州冬令營開示“關係管道理論”的合集整理。



  今天我們吃早飯看到饅頭,有沒有透過饅頭這個望遠鏡看到遠方啊?我們看有人吃很多但是他很瘦,有人吃得很少,但是他很胖。這就是,跟食物的關係好,吃一點點就吸收得很好,跟食物的關係不好,吃很多都吸收不了。還有我們跟床也有關係,跟床的關係不好我們就睡不好覺。你們屁股下面還有一個凳子,凳子跟屁股關係還要好,否則就叫如坐針氈,或者凳子一下爛掉屁股就坐地上了。所以我們就從生活中看到一個東西,叫關係。

 

  你看,五臟六腑之間都是有關係的,四肢、頭腦之間都是有關係的。有些人偏癱了,腿就不好使了,實際上就是腿跟大腦的關係不太好了。如果關係很好,那他應該像我們正常人一樣很靈活。萬事萬物之所以和諧地存在,就是因為關係很好。

 

  再來看看我們的身體,頭是通過(脖子)跟四肢連接在一起的,脊柱又把神經連接在一起。五臟六腑之間通過比如說動脈血管、靜脈血管、毛細血管連接在一起,連接的就是營養。如果沒有這些血管連接,它們就沒有關係,沒關係身體就不可能很健康,所以不健康的身體就是因為關係不夠好。

 

  體會一下,我們跟空氣有沒有關係?對,沒有就“完了”。跟水呢?我們要喝,還有個關係就是跑到衛生間去把它排掉。這些都是關係。我們跟太陽有沒有關係啊?跟太陽沒關係,我們就像生活在地窖裡面不見陽光。

 

  我們再猜一猜坐飛機跟什麼有關係?跟天空有關係、跟燃料有關係、跟大地有關係。如果沒有機場(大地)的話,飛機不能起飛,或者一旦飛起來又沒有機場著陸就變成馬航了,所以跟大地有關係。還跟人,跟空姐有關係,跟駕駛員有關係,跟機械師有關係。我們看飛機是什麼造的?金屬造的。金屬從哪裡出來的?從礦石而來。礦石從哪裡出的?大地。那飛機燒的油是從哪裡來的?大地。你看跟大地有這麼緊密的關係。還有一個沒說,我坐在飛機裡面我很感恩—空氣。飛機沒有空氣就會掉下來。你們坐飛機的時候有沒有感恩過空氣啊?我估計馬航上面所有的乘客包括飛行員都沒有感恩過空氣,所以他們就掉下來了。他不感恩空氣,跟空氣的關係就不好,當然這是開玩笑啊。就是說飛機跟這麼多有關係。

 

  我們吃的食物是從地裡面長出來的,是不是跟陽光有關係、跟大地有關係、跟水有關係、跟農夫有關係?花園的花朵,跟園丁有關係,跟商人有關係,還跟種子有關係。所以整個生命構成的本質就是兩個字,關係。原來生命就是各種各種關係共同構成的。

 

  那你看我們人的幸福是不是也是關係構成的?我們的爸爸媽媽跟他們的爸爸媽媽關係不好他會不會幸福啊?跟她的公公婆婆關係不好她會不會幸福啊?跟老闆關係不好會不會幸福?跟他的下屬關係不好會不會幸福?一個老闆跟他的顧客關係不好、跟他的產品關係不好,他都不會好。

 

2012大地藝術祭_4  

 

  所以一下就悟到了,人其實不要直接去追求結果,人只要去改善關係。原來生命的品質、生命的狀態、生命的好壞都是由關係決定的。我跟太陽的關係好,當我看到太陽就非常歡喜。我跟一個人關係好,當我看到他就很喜悅。我們人的心情也好、生命也好、生意也好、幸福也好都跟很多關係有關係。我總結一句話,“生命就是關係,關係就是生命。”這句話特別重要,我們過去光在想我要幸福呀,我要快樂呀,我要發財呀,我要幹什麼呀……想了那麼多,他不知道財富也好、喜悅也好、幸福也好、生命也好就是關係構成的。

 

  比方說,這個桌子也是關係,第一個它跟地有關係。如果它跟地的關係不好,它的腿就不平;桌面跟桌腿有關係,桌面平還是不平,要靠四條桌腿;如果我們光要美麗的桌子,但是不要桌腿,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光要一個凳子,不要凳子腿,也不要凳子面,也不要凳子靠背,我們只要凳子,凳子就不存在。我們要一個會場,但是沒有燈光,沒有麥克,沒有音響,沒有桌椅,又沒有人,那還叫什麼會場?!我們過去就是這樣想的:我想要個東西,但是我又不想要它的組成部分。這種想法就是在犯錯誤。

 

  你說我想發財,但是我又不要那個組成財富的各個條件;我想要幸福,我又沒想到去改善組成幸福的各個條件,這就是我們常人的思維。同學們想要成績好,成績也是由幾個關係構成的。當我們把關係一改善,生命就改善。關係一改善,成績就改善。就好像桌子一樣,不管桌子是什麼樣,我們只要把桌腿和桌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桌子。你不想要桌子,桌子都存在。所以當我們注重去改善生命中的關係的時候,你說我不想要快樂,都會發現你變快樂了。我們來到這裡,見到每一個人,你都給他一個歡喜,給他一個讚美,給他一個笑臉,快樂自然就來了。

 

  生命就是關係,關係就是生命,改善關係就能改善生命。那我們生命的範圍很廣,生意、生存、生活,我們活著的一切都歸於生命這個層面,只要把關係改善了,生命自然就會變化。當我們學會去改善關係,就發現怎麼我的財富增長了,喜悅增長了?怎麼我的健康改善了?怎麼我的成績上升了呢?

 

  很奇怪,我們就是懂得這個道理,養生課上那些生病幾十年, 什麼高血壓、糖尿病、白血病這些都不是問題,這些病都是由於自己身體跟外在的關係不好以及心裡跟無形生命的關係不好造成的,當我們把關係一改善,身體自然就變好了。所以證明改善關係就可以改善生命,改善關係就可以改善健康。大家有沒聽過王善人的善人道,就是通過改善倫理關係就把病治療了。那我們除了這個還包括和一些看不見的無形生命的關係,包括自己的內心跟自己的關係,種種關係一調整發現健康就出現了。

 

  我們剛才說生命就是關係,那關係還可以做個比喻。在座的每一位都有手機,手機裡面的信號,一般是五個格,信號滿表示我們跟移動公司關係好,信號不滿表示我們跟他關係不好,沒有信號表示我們跟移動公司沒有關係,所以知道這個打電話也是要關係的,沒有關係就打不通啊!

 

  上網的資料流程量也是,以前是2G後來提升到3G、4G,4G的速度最快,2G的最慢。用2G的上網看微信等好久,可是4G一點就出來了。你就悟到了,2G就是關係不好,3G就是關係還可以,4G就是關係特別好,你慢慢體會,你發現人跟人之間交流也是這樣,為什麼有的“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2G的關係不太好溝通。所以人跟人的關係,人跟萬物的關係也存在2G、3G和4G的關係。2G再前面就叫斷線,完全沒關係。你發現凡是關係特別好的人說話就很舒服,感覺特別美好特別暢通,那個心相應的人他們之間的話說不完,你就知道這4G的關係。2G的關係就說得心裡發堵,感覺很累。

 

  那我們看,跟爸爸媽媽溝通不太通暢的舉手,這是2G狀態。通過上我們的課,把這個網路換一個,換成3G,然後再慢慢換成4G。所以理解到關係,是一個“無形的管道”,一個看不見的管道。你看到網線都是一樣的,但是它的速度不一樣,手機都是一樣的,但是2G、3G、4G網速不一樣,所以知道關係是一個看不見的管道。管道有粗有細,關係好就是管道粗,流速快,關係不好就是管道細,流速慢,所以說“關係是無形的管道,管道是有形的關係”。

 

  孩子學習也是這樣,要知道是什麼在影響他的成績,我們認為時間會影響他的成績,做作業的速度會影響他的成績,孩子拼命就會影響成績,講真話,我相信在坐同學們每個人都是努力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自己成績差,沒有任何一個人他自願不努力,記住這個,這個很重要,自己成績差老師、父母會喜歡嗎?所以你的孩子並不希望成績差,可你說孩子學不進去,我們不知道,這其實不能怪孩子,我們有一堂課專門談到影響孩子命運的5大因素。要知道他是被一種力量影響著,被無形的力量干擾著,他沒辦法學習。



  比方說他學習很苦,他就不愛學習,所以我們提倡把學堂變天堂,最重要的我們不是給孩子補課要給孩子補愛,補能量,補喜悅,補智慧,這個太重要了!這樣給孩子去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在變化,補這個不用補課成績都會好起來,為什麼呢,這就是把網速從2G變成3G,那學習效率就起來了嘛,不需要要用打壓的方式。

  

  我們今天教育孩子的模式和這個一模一樣。本來我們的成績不好就是管道不通暢,2G的網路我們沒有用辦法去幫他改成3G,他的管道堵塞了我們沒有去考慮如何幫他疏通,反而採取補課的方式不斷加壓加壓。同學們感覺到有壓力的請舉手,採訪一下被加壓的同學內心是什麼感覺?說出來讓爸爸媽媽們聽一聽。

 

——不情願而且心裡很抵抗。

——我想離家出走與世隔絕。

——感覺這個頭要爆,想要撕掉英語書。

——老師總是逼著寫作業,考試的時候做一大堆的練習,一放假就想把它們全燒了!

——有六門課,每天一門一套試卷,而且只能在課下去寫,我就感覺很悲憤很悲傷,想找同學對練發洩一下。

  …………

 

  在座的父母沒有經歷過這麼苦難的學習生活,現在的情況,聽起來很可怕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要站在生命的立場上去看待他。如果老師只看到成績, 總是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那父母該怎麼做?應該相反,想辦法給他解壓。怎麼解壓? 

 

  那怎麼解決呢?加壓的方法是正確還是錯誤?錯誤!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就是管道疏通。疏通管道而不是增加壓力,再壓下去這個水管必爆無疑。所以,讓水流加大的真正好方法,就是把水管疏通。如果還想讓水流再加大,就把水管換粗的。也就是把2G的學習速度變成3G,3G的學習速度變成4G。當學習效率提升了,壓力就沒那麼大了。

 

  我常常勸父母們,要把孩子從補課中解脫出來。老師要求補課,你就跟他說,我的孩子不補課,孩子是我的,我為他負責,我知道怎麼對待他未來的生命,我非常感恩老師,我會保證孩子的成績不會讓老師失望。這是我的主張。

 

  不要補課,而且恰恰相反,不但不補課,還應該帶著孩子去玩。今天的孩子其實是玩少了。我行腳的過程中,帶著孩子們就是玩。整個過程中我沒有把書拿出來,就是玩,但是是有意義的玩,有效率的玩。不是打遊戲,而是帶孩子到戶外,去騎自行車,在外面跑路,爬山等。大自然中有靈氣,當孩子玩的時候,他內在的靈氣就會增加。當我們去爬名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還有黃山、華山……靈氣就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來。

 

 我在華山待了九天的時間,華山的靈氣就自然進入我的身體,然後我的腦袋也會產生變化。所以,多帶孩子跟自然接觸,跟花花草草接觸,帶孩子喂螞蟻,帶孩子放生,帶孩子喂雀鳥,帶孩子去幫助殘疾人,幫助那些孤兒院和老人院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開心,這樣孩子的能量就能增加。所以說現在的孩子是玩少了,不是學少了。

 

  成績就是關係,關係就是成績。要想改善成績,必須改善關係;只要改善關係,自然改善成績。跟著我行腳的那些同學就證明了這個。他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複習,但他們的成績卻一下就好起來了。為什麼?效率高了,2G變4G了。這是一個捷徑,這是真正的智慧之道。我們以前用的是笨辦法,拼體力。拼體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即使拼腦力都不行了,拼的是智慧。所以,今天要想辦法讓孩子獲得智慧,讓他們用智慧而不是拼體力。

 

  影響成績有七大關係,把這七大關係改善了,成績就好了。我們剛才講的水箱、水管和水龍頭,水管就是關係,把這個關係一改善,水流就加大了。水流跟成績是一樣的。我們還可以把關係管道理論用到別的地方,用到生產上面,用到健康上面,用到工作上面,用到生意上面去。



  

編輯:普潤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死去的母親一直在撫養我的孩子

新聞附件二-寒舍艾麗酒店【傳遞心意.讓愛延續】母親節饗宴活動形象照  

      

文:小樓老師 | 壹心理專欄作家



(一)我死去的母親一直在撫養我的孩子

 

我的母親在我28歲那年去世。那一年我剛結婚。

 

一年半之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愛麗絲。

 

愛麗絲是一個焦慮又敏感的孩子,總是愛哭,我必須哄她睡覺,只要我一離開,她就會醒來。然後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

 

我不得不放棄工作,照顧這個一刻也離不開人的小傢伙。

 

愛麗絲三歲的時候,她說話還不利索,但已經會對著我和她爸爸大吼大叫——因為各種我們不能滿足她的原因。

 

那段時間,我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丈夫工作時間很長,時常家裡就只有我和一個不肯安靜的孩子。我不知道怎樣讓愛麗絲安靜下來,有時候我不想理她,就把她關在臥室,任她哭吼;有時候我又覺得很內疚,會滿足她一切需求,補償我對她的冷漠。

 

養育孩子的辛苦和因為孩子而不得不放棄工作的失落,讓我的心境十分差。每次丈夫回家我就會和他抱怨。有一天週末,丈夫告訴我,朋友約他去看足球,他週末不在家。我的憤怒再次爆發,我開始指責他不關心我,不關心孩子。對,這麼長時間以來,仿佛就是我一個人在撫養愛麗絲,而她父親,卻還有時間和朋友看足球。

 

每次丈夫告訴我,他又談成了一份合同,或者又晉升了,我表面上祝賀他,但內心卻非常酸楚——如果不是孩子,這一切也是我該得到的吧?



愛麗絲四歲的時候,我和丈夫開始分居。那時我已經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醫生建議我立即尋求心理治療。

 

治療了幾次以後,諮詢師問我:你和自己母親的關係如何?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問我這個問題。

我說,很冷漠。

 

我的母親長期患有抑鬱症(這也是我們後來才知道的),她總是自己待在臥室,鬱鬱寡歡。我小的時候一直努力想要讓她注意到我,然而無論我怎麼做都沒有用。我努力做到最完美,進入最好的大學念書,進入一流的企業工作,我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卻還是不能讓她開心。雖然,每次聽到我的好消息,她也會讚歎或者微笑,甚至以我為榮。但是我看的出來,她的快樂只有那麼一點。很快,她又退回到自己黑暗冰冷沒有溫度的世界中。

 

在我所有努力都失敗以後,我和母親變得越來越疏遠。我離開了家,獨自生活。我偶爾會和父親分享我的生活,但是我幾乎從不聯繫母親。

 

我既愛她,又恨她。

 

在我28歲的時候,母親死于肺癌。可能是由於她長期抽煙的緣故。

 

我以為,和她的關係在我28歲的時候就徹底斷了——我開始了新的生活,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經過一年的心理諮詢我才發現,母親從未離開,她一直在我生命中,影響著我所有的關係,包括我和丈夫的關係,我和愛麗絲的關係。

 

我和丈夫,是一種既糾纏又疏遠的關係,我時常忽冷忽熱的表現讓他無所適從。而我的女兒愛麗絲,也不一定是天生就是個焦慮敏感的孩子,是我養育她的方式讓她沒有安全感。

 

我的母親,仿佛幽靈一般存在於我的生活中,指導著我每一個行為。我極度親近愛麗絲的時候,是那個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自己在渴求被溺愛;我漠然疏遠愛麗絲的時候,是那個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自己在嫉妒。

 

那時我才明白,我的母親去世了,但她卻一直通過我,撫養著我的孩子。

 

47_1313723073  

 

(二)母子關係,如何影響你所有的關係

 

很多人都不知道與母親的關係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有多大影響。

 

在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和最初撫養他的這個人建立的情感紐帶,將會成為他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人格發展的基礎。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出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

 

  • 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這裡所說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泛指直接撫養我們的那個人。有些家庭的孩子先天缺失了母親,那麼這個角色由直接撫養他的人承擔。

 

當一個人成年後進入到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時候,她/他或許會產生一些難以解釋的焦慮、壓抑、憤怒、或是羞恥感,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都能挖掘出這些情緒和他們與母親的相處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John Bowlby依戀關係理論也認為,一個人孩童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可以預測出他成人後的關係模式。而這種模式,是母親在撫養孩子過程中形成的。

 

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三種依戀模式:

 

  • 安全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很快樂,也有勇氣去探索周圍未知的空間。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旁邊不會有什麼危險。即便遇到危險,他們也能回到媽媽那裡尋求安撫。媽媽離開不在的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很痛苦,一直等待著媽媽回來。但只要媽媽回來了並安撫了他們,他們會很快恢復正常,又開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著媽媽。

 

  • 回避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都無所謂,他們也不會親近媽媽。他們探索未知空間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媽媽親近。

 

  • 焦慮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就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到身邊時,他們就會對媽媽發脾氣。只要媽媽表現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纏住媽媽不放。他們對玩耍失去了興趣,所有的焦點都在媽媽身上。

 

依戀模式若持續發酵,就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

 

  • o    一個安全型依戀關係人,別人和他的相處會很舒適,尤其是伴侶,因為他們很少會對一段關係表現出焦慮,也不會對伴侶太過依賴;
  • o    一個回避型依戀關係的人,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即使建立了,對方也會覺得他冷漠,不會關心別人,愛對他來說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情;
  • o    一個焦慮型的依戀關係的人則最為糾結。這個人非常渴望別人的關注與關愛,一旦得不到,就會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關係,害怕這段關係失敗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沒有辦法和伴侶保持一種適合的距離,所以給伴侶的感覺是忽冷忽熱。

 

依戀關係如何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確認的方面,但可以肯定,這種關係對一個人有著極大的影響。


(三)怎樣才能創造出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最重要的是,回應孩子的需求,無論生理需求還是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關注,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想獨處,父母也應該給與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獨自探索身邊的世界。當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關注,他們將會輕視愛,並且認為只能靠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回避型的依戀關係。

 

如果父母是那種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根據自己的心情或者安排,有時回應孩子需求,有時又無視孩子需求,在孩子想要獨處的時候強行剝奪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的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的依戀關係。他們不知道如何與另一個人相處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被關注,或者是否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擁有獨處的空間。

 

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你不可能總是回應孩子的每一次哭聲,每一次需求。所幸,依戀關係模式也不是通過一兩次互動形成的,它是孩子和母親在長期互動中而形成的模式。

 

也許你曾經沒有做對,但永遠也不晚。關係,是在我們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東西。

 

201505101254518408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八十歲老奶奶的智慧】

 

8545901400_41a6ed64e2  

凃翠珊

筆名北歐四季


這兩天帶阿雷出門,都是這番光景
他像隻小熊一樣在地上挖洞前進
我在冰凍的空氣中邊補捉每一個時刻
邊催促他可不可以趕快回家了(因為我覺得好冷啊)

 

昨天,同棟公寓的八十歲芬蘭老奶奶正要出門買菜
遇見我們就聊了起來。老奶奶看著在雪地上挖洞的阿雷說:
「小孩就是要這樣,冬天就多玩雪啊!」接著說,
「人們常抱怨秋天潮溼黑暗,盼望冬日白雪,然而寒冬一來,人們又抱怨天氣太冷,出門不方便…」
「想抱怨的人,總有事情可以抱怨啊」我笑著回答。

 

「可不是嗎?! 沒有雪的冬天,哪叫冬天啊! 

 

8545899256_ebd4495fd2  


想當年,1930年代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滑雪上學,兩公里多的路哦,必須穿越一條森林小徑,卻沒有人覺得害怕,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啊…

然而今日的人們,大人青少年孩子,都如此害怕,人們拿著手機平板電腦,只顧著低頭往下看,不去觀察身邊的事物…

 

我們當年也會害怕,那是40年代戰爭時期,我們怕的是飛彈從頭上掉下來,除此之外,生活很簡單,食物夠吃,就很滿足。」老太太這麼說。

「我也越來越覺得,古早年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其實比現在更好呢,人們生活更單純,思惟更簡單,也許也活得更健康。」我真心這麼想著。

看著這位八十幾歲的老奶奶,天天出門買菜還精神抖擻,想必年輕時就在簡單的生活中,為身子打下強健的底子。

 

然而我還是有疑問: 「你剛才說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滿害怕,怕什麼呢?」


「就是一種氛圍啊! 電視新聞、各種事件… 想讓孩子有純真簡單的童年越來越不容易了」


「還好我家沒電視」我笑了。


「真的嗎?」老太太瞪大眼,「太好了!」


此時老公正好來電,我們的對話暫告一段落。

 

我看著地上玩雪的阿雷,和獨自走去超市買菜的老太太背影。


心裡想著「害怕」這件事。


我心中害怕嗎? 怕什麼呢? 又為什麼害怕? 


有些害怕可以很具體(像老奶奶口中的飛彈),然而有些害怕卻很抽象(可能來自想像、來自生活…或是一種整體氛圍)

 

然而她提及的那個,1930年代的童年,是多麼遙遠的事啊!


活過這一個又一個的世代,人生的智慧,想必在她而言,已焠煉成金。


僅管我離那個年代太遙遠,但我相信她所說的:

 

生活簡單就好,多多接近大自然,什麼季節就做那個季節適合的事,學著欣賞身邊的一切…這些應該是可以穿透時代的真理,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這兩天剛回芬蘭,我腦子還呈現某種真空狀態。


滿地白雪彷彿將繁瑣歸零,與我此刻的心情很是吻合。


從雪中歸零再出發,期許自己的心,也能在本質上,回到老太太心目中那「1930年代的單純」。

 

在2016年之始,從八十歲的老太太那裡,想像1930年代的簡單


看似遙遠,卻彷彿教了我一些什麼,肯定了我一些想法。


時間與歲月,真是一件奧妙的事。

 

6795820642_979ee05d3c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科技大創見

 

Keshe  

 

                             凱史基金會太空學院

    凱史:是情感決定是否你想或不想去獲得你的腳趾。

    一個羅馬尼亞女人:展示了她大拇腳趾再生的圖片。

她想:“我若有了腳趾,我就不會獲得我沒有腳趾時所獲得的那些關注度了。”那麼你就會懷念沒有腳趾時候的那種狀態。因為那時候她就會得到別人的一個關注。

    再一次返回到了情感,進入到人類的情感中。當她有腳趾的時候,那麼她就會擁有國家醫療保健的優待,她受到他人關注,還可以把她放在座椅上,有人照顧她,推着她坐在輪椅上到處走。在她腳趾重新再長出來之後,這些優待都會消失掉。所以她就決定在這種病態中停下來,就是7年時間,她那腳趾還是那個老樣子。

    我們能看到她內部的那種狀態,沒有任何的感染。但是沒有人能看到她的腳趾會長成這種狀態。

---看來生病也是與情感相關,有的人生病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得到他人的關注

    我問一個癲癇病人:“你何時才離開癲癇的狀態?”他說:“我就愛處于這種假裝癲癇的狀態。這樣我可以獲得別人的關注。如果我不去服用藥物,就再沒有人來關注我了,我就只有直接暈倒。我就想獲得關注,我就喜歡這種姿勢。”

--我曾記得有一個植物人

--有人對他說:你裝病了,你這樣即折磨了你的家人,你報了仇,同時也在折磨自己,你應該醒來了

---結果那植物人立即醒過來了

   凱史展示很多視頻,其中就有不少人想假裝出一種有病的狀態,這樣就能夠獲得別人無論什麼樣的、來自哪裏的關注。

其中有一個女士就遭受到了這種癲癇病,她現在就沒有了癲癇病,實際上她本身沒有癲癇病,是她決定要有癲癇病的存在。很多人就很喜歡有病的狀態,這樣他就能夠獲得關注,表明他還存在着。

…………
我們將會給各位展示一些看上去很可怕的圖片。但是各位需要理解。要用科學的學習態度、研究態度來看它。

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去再生腳趾的一個案例。

他的身體制造出鈣給儲存在這裏。

你可以看到他所有的腳趾頭幾乎都死掉了。然後他們會把他它從踝關節這個地方給切掉。第一次的手術已經做好了,他把大腳拇指已經給截肢掉了。那麼由於護士沒有完全理解。但這也是一個特殊的案例,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手術。那麼第二次手術會有更大面積的截肢。醫生就說了沒有任何的機會,所以要把他膝蓋以下的部分都截肢掉。他從1975年就開始停止了身體的功能。他們沒有辦法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們通過引入一個小的再生方法之後就改變了副甲狀腺的運行。它可以改變信息,那麼它就可以來接收更多的鈣,再制造出更多的鈣層。

那你可以看到去掉了所有的支架上面的這些壞疽,也就不再需要截肢了。

傷愈之後他是走回去的,而且腳趾已經完全長出來。

----截肢後,改變了副甲狀腺的運行,截腳就重新長出來了。凱史在這次教學中就展示了這樣的圖片

你可以再生人類任何的部分。我們凱史基金會已經有足夠多的知識來再生任何的器官,沒有任何的流血,沒有痛苦,沒有莫名的疼痛。

但是是需要人類來理解這種可能性。它的成本不超過10歐分。這些並不是奇迹了。

你通過神經系統攜帶信息,隨着信息過來,動物就會在這裏創建出一層納米層,爬行動物也會用到納米材料去吸收這裏的所有信息,所以它的尾巴就會持續不斷的生長。

---技術的關鍵還是如何去調動神經系統或情感來在截肢的斷面產生一層納米層

現在我們已經研發了這項技術,在這裏你可以去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在月末或者12月把這些裝置夠送出了10萬個送給意大利各地的醫院,然後讓醫生自己來作出自己的判斷,來使用這些,比如截肢孩子的手指。這樣就可以給他一個機會,他不用去承受缺少手指的那種痛苦,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把裝置放在手指上面,然後要照顧他約3到4個月的時間,手指就會長出來。

這只是遵循了一個自然的過程。如果要去把這些告訴給人們,那麼人們就可能去濫用它。那麼當時間成熟的時候,我們會很快,傳授這方面的知識。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末讀詩 | 一個人

孫瑞雪

 周末讀詩 圖  

一 個 人

                                                   文 孫瑞雪



和你相戀時

我以為可以結束童年的無助,

我們是兩個人。

 周末讀詩 圖2  

 

和你耳鬢廝磨纏綿悱惻時,

我以為可以結束年輕時的孤寂,

我們是一個人。

 

周末讀詩 圖3   

和你四目相視淚流面頰,

我以為可以在你的懷抱裡安藉,

我們是兩個人。

 

周末讀詩 圖4   

和你日日相伴,

我以為人生有你我們都不孤獨,

我們是兩個人。

 

 周末讀詩 圖5  

可是那天我看到你吻了我,

我看到你擁抱了我,

而我是一個人。

 

周末讀詩 圖6   

那天我讀了你的故事,

我看到你獨自前行,

是一個人。

周末讀詩 圖7   

 

那天我看到每個人的童年,

我看到每個人的青年、中年,

都是一個人。

 

周末讀詩 圖8   

我還看到每個人都是獨自,

還要獨自去死亡,

而且一定是一個人。

 周末讀詩 圖9  

 

一個人,

這是個天大的秘密,

我以為你會恐懼,

你卻說:是的,一個人。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說:在格魯吉亞,人們造了一個也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雕塑。這件8米高的作品從2007年開始建造,最終在2010年落成,這是兩尊會移動的雕像Ali和Nino。每天晚上一過7點,Ali和Nino就會開始緩慢向對方移動……相遇時,他們親吻、擁抱……猶如一對真正的戀人。然後彼此穿過對方的身體,繼續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前行,直至最終分離……與今天的詩,神合體:)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張圖片一個故事:我不保證它是喜劇

很多人都曾問過同樣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張照片,或者一幅畫,只看一眼就能讓你震撼得不能自已?少,但不是沒有。一張圖,一個故事。我可以保證,你在下面看到的每張圖,都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我不能保證,這本書是悲劇還是喜劇。

 

 

 1  

↑一個非洲兒童的手搭在一個白人成年人的手上。

 

 2  

喀布爾Charahi Qambar難民營,兩名婦女試圖撿起灑在雪中的麵粉

 

 3  

↑12歲的男孩盧卡患有肌肉萎縮症,他終於在攝影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個夢想。

 

 4  

在伊拉克,一個沒有媽媽的小女孩,在孤兒院的水泥地面上,畫了一個媽媽。她小心翼翼地脫下鞋子,在媽媽的胸口睡著了。

 

 5  

↑印度的老師在教導無家可歸的孩子。

 

 6  

↑8歲的克利斯蒂安接過他父親的旗幟,他父親是海軍參謀,戰死在伊拉克。

 

 7  

一位癌症小病人把願望畫在鏡子上。

 

 8  

一個男人尋找跟妻子以前生活的點滴。

 

 9  

此刻,父親就是一把傘

 

 10  

↑加州一名癌症晚期的父親由於等不到女兒長大出嫁,於2014年3月攜著11歲女兒女孩喬西的手走紅地毯。這場“婚禮”於3月14日在他們家的後院舉行。現場少了最重要的男主角:新郎,唯有一位長日將盡的父親,牽著女兒完成這場“婚禮”。

 

 11  

↑一個在加沙城拿著步槍的巴勒斯坦女孩。

 12  

↑9.11之後,一位父親在告別兒子。

 13  

↑2011年,日本福島核輻射後女孩被隔離,只能在玻璃後與自己心愛的狗隔窗相望。

 14  

當納粹於1940年6月14日開進巴黎時,一位法國男人在哭泣,這是巴黎4年被佔領歲月的開始。

 

 15  

↑印度,兩歲女孩正在給失去雙臂的媽媽餵食。

 

 16  

 

貓媽媽從火災中救出自己的寶寶。

 

 17  

2010年,朝鮮政府允許436名韓國人來朝鮮與離散多年的親人團聚,但只有短短的3天時間。朝鮮老人用手拭淚,車內的韓國老人依依不捨地揮手道別。

 

 18  

父與子。

 

 19  

生活可能糟糕透了 但我也要嘗試著讓它更好。

 

 20  

赤峰市的莊宏泉、莊匯泉兄弟倆,在四歲時突然被查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經治療哥哥慢慢好了起來,可弟弟病情卻日益惡化,9歲時喪失了行走能力,輟學在家。雖然哥哥也未痊癒,但他毅然背起弟弟,兩個人兩條腿,在上學的路上一走就是八年!.

 

 21  

5·12地震後,一名男子再次看到親人的照片,你們在天堂還好嗎。

 22  

暴亂中深情熱吻的情侶。

 

 23  

當競爭對手攙扶著她一起越過終點線。

 

 24  

這條年邁的狗被主人摟在水中,以緩解它的關節炎疼痛。

 25  

妻子失憶後,這個男人重新教她字母每天有話說

 

 

 

用圖來說故事,今天的我給你講了這麼多故事,你是否喜歡。如果你要得到一個故事,那麼就要先支付一個故事。我更希望瞭解的,是你自己的故事。把你的故事講給我聽吧,一張圖,一句話,或者什麼。我很感興趣,也很願意幫你將你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交換更多的故事再講給你聽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結請點選:60歲兒子現場演唱,90歲媽媽聽!1000萬人看完流淚了!!!

 

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字字感人肺腑!

娘在,家就在。

但凡有娘的孩子,大都有一個可以回味,值得追憶的幸福的童年。

童年的幸福,來自于娘的笑臉,來自于娘在家中的守望,家中沒有了娘,你便不會再笑。

小時侯,就像一個野孩子,整天在外面玩,只有餓了、累了的時候,才知道,回家。

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娘,進家的第一句話,就是喊“娘唻”。

看到了娘忙碌的身影,聽到了娘的應答,心便安定下來。

於是,開始找吃的。吃飽了,喝足了,便再跑出去玩。

大了,踏進家門的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找娘。

來不及放下肩上的書包,就滿屋尋媽娘。

娘看見了,笑著說“傻孩子,背著個包,也不嫌累”。

也許娘不知道,也許娘知道,找娘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累。

有了自己的小家,空閒地時候,就想“去哪裡好呢?”於是便回了家。

 

 

這個家是我永遠的也走不出的守候。

推開家門,娘不在,爹迎上來,便和爹嘮家常。

然而眼睛卻時時盯著門口,盼望著娘回來。娘推門回來了,心裡頓時踏實了。

就這樣,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身份,總是惦記著回家看看,回家了仍然先喊娘。

回家找娘,是人們多年來不自覺養成的習慣,也許,生活中只要是有娘的人,大家都一樣。

這便是生活的幸福。

家和娘就是這樣,深深地鐫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

隨著年輪的遞增,人們會越來越感覺到,縱是歲月改變了容貌,縱是滄海變作了桑田,枯守著不變的依然是那份對家的眷戀和對母親的深深地眷戀。



有娘在,你就可以放心的天馬行空獨闖天下了,你可以安安心心地規劃你的理想,路的前方還有路,你不可能一口氣到達終點, 累的時候,永遠有一個寧靜的港灣,那便是家,娘在那裡為你守候。

高處不勝寒, 特別是當你事業有成或是成了頂天立地的人物,可以叱吒風雲的時,內心的你會迫不及待地尋找心靈的依託,而那最安全、最永久、最可靠的心靈依託,依然是娘,是家。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站著偉大的女性。



如果真是這樣,那女性中,首先是娘。

美國世貿大廈傾倒的那一刻,一個擁有億萬資產的商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末日,他想到的不是他身後的財產,他用手機發出的信號是傳遞了一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媽媽,我愛你!”。

母與子的情愛,在最危急的時刻,暗淡了硝煙,迸發出奪目的光彩。

人性的偉大就在那一刻定格了。

家,永遠都不會遠離你!即使是相隔千山萬水,即使是遠渡重洋(這一定是指你自己),然而,娘的身影,總是在你行程中,娘的牽掛,就是你穿越時空回家的理由。

 

人類最最不能動搖的情感,也許就是那深深的母愛。

人們心底最深的牽掛,真真就是那生你養你的家。

娘在,家就在! 是啊!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實話啊!

有娘的朋友,不管你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回家看看老娘...........娘我永遠愛您。

親們:父母看一眼少一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珍惜,感恩,想一百次,不如去做一次!!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在生命的盛放處:當你真正看見了痛苦,才有力量放下它

1448869656532  

作者:阿迪亞香提


擁有一次完整的體驗

   
痛苦的情緒有辦法在我們的身心系統裡不斷再生,無時無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我們想要根除這種再生現象,就必須深深了解並且具體做到我所謂的「完整體驗」。面對難熬的情緒時,我們經常會逃避它,不是壓抑它就是立刻做出衝動的反應,其實並沒有徹頭徹尾地體驗存在當下的情緒。許多年來,我們已學會了以這種方式處理生活裡的不愉快情緒和思想。然而,每當我們轉過頭去逃避面前的事,就會為自己和身邊的人製造出未來的痛苦。

   
這些處理策略之所以出現在我們頭腦裡,是為了試圖解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當我們經歷痛苦的情緒或感覺,我們的頭腦會立刻地,有時甚至是狂熱地開始對自己說故事,只為了建構出一個足以解釋我們為何會有那種感覺的情節。當這個過程逐漸開展,我們通常會變得越來越無意識。所謂「無意識」,我是指我們並未以完整而敞開的方式充分體驗發生之事。我們會退縮、從經驗中抽離,這其實很正常。沒有人想要有很糟糕的感覺,因此退縮與抽離似乎十分自然,但是每一次我們從直接的經驗退縮,然後編織一個故事,就已經進入無意識了。我們一進入無意識,那個當下所產生的情緒就會被鎖入我們的身心系統裡。在我們有能力體驗該情緒而同時又不會進入無意識之前,它會一直停留在那裡,一再地重新出現。

    如果我要求人們從該情緒的角度和我說話時,他們就能聽見那個讓它們進入無意識的故事。儘管發生的故事對我們來說可能看似非常合理,但重要的是必須記住:它們其實導致我們進入無意識,將痛苦鎖入我們身體裡。因此,我們要做的反而是想辦法切身體會那些感受,而不針對它們製造出更多思想念頭。當你開始體驗一種難受的感覺,你會看見,它經常與一個回憶相連在一起。當你在頭腦裡重播那段回憶的時候,如果你允許它單純地存在就好,不帶任何故事與結論,你會開始感受到那份情緒從你的身心系統釋放而出。這可能不會立刻發生,事實上,有一段時間,痛苦的經驗可能甚至會更強烈,但這只是因為你現在是有意識地在體驗它,而不是感到麻木或抽離。你與每一時刻的痛苦經驗變得親密無間。

   
我們的身體非常善於清理自己的痛苦,例如當我們哭泣時,身體會藉著沖走痛苦與有毒的情緒來淨化我們。但是,儘管身體常常試圖幫助我們放下痛苦,頭腦卻喜歡唱反調。它會利用它的故事與結論讓我們再一次受到創傷。其中的困難在於,無論我們對人生的苦難做出什麼樣的結論,那些結論都會顯得十分正當合理,因為我們的頭腦非常聰明。將會有大量的證據來證明頭腦對發生之事的看法為什麼是是合理的、正確的。

  
 下次當你感受到一些強烈情緒時,看看是否能聽見你的頭腦為它創造的觀點,但是聽的時候不能評判、猶豫或否認。你可能必須將它寫下來,否則,它可能會顯得太混亂。一旦你接觸到某個特定情緒底下的故事或結論,接著你就可以邀請自己去體驗同樣一件事,但是不帶任何故事。別擔心,如果你想回到故事裡的話,它會在那裡不會跑掉的。透過這樣的探詢,你的身體將會漸漸感受到兩種情緒之間的不同:原始而純粹的情緒,以及透過故事所維繫的老舊的、根深柢固的情緒。

 

FB_IMG_1449023071131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約書亞:從多重次元到業力釋放~

 

FB_IMG_1449023001308  

 

從多重次元到業力釋放


   
根據時間的線性概念,你不可能同一時間出現在多個地方。由於“你”,涉及你的身體、你的大腦和你的意識的線性概念,與你身體/大腦有某種關聯。(科學還不能解釋身體和意識究竟是如何“捆綁”的,但它的確實保持著——一般來講——意識不可能沒有身體而存在。)

    根據全面的主觀的時間觀念,你出現在你
意識所在的地方。你所在的地方,在時間和空間,由你的意識焦點所決定,而不是你的身體位置。

   
例如:你在車站裡,等待火車到達。火車還要一些時間才到,所以你只是坐在那裡,發呆了一會兒,你沒有注意到你進入了稍微改變了的意識狀態。現在你想起昨天與你交談的某人。你輕而易舉就記起那對話,記憶猶新地記得它如何影響你。你正在重溫那對話的某些方面,把它從過去拉到現在。你在這裡實際做是回到過去,重新訪問那一刻的能量。你現在的能量與過去的能量相互作用,可能會改變你在那一刻的經驗,從而改變過去。

 
   改變過去,我們不是說你改變任何物理事實,而是你用一種不同的解釋觀點覆蓋它們。但是,通過改變對過去特定事件的感覺內容,你在一定意義上為自己改變了該事件。

 

1332  

 


    
想想這個例子。

    你跟某人有過交談,他對你的某個評論非常惱怒,儘管這個評論根本沒有批評的意思。那個與你交談的人開始罵你,然後掉頭就走。現在輪到你覺得生氣了,同時覺得被誤解、憤怒和震驚。回到家後你有好幾個小時覺得困惑,但之後你放開它而且睡了個好覺。第二天早上在火車站上,你必須等火車,突然回顧起這個特別的交談,事情在那裡突如其來地出了錯。你現在用從
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並突然意識到那個人為什麼對你的評語這麼冒火。你記起一些他的往事,那些事在交談之前你完全忘記了。現在,你可以用一個完全不同的見解看待他的情緒反應,尤其當作與你無關。並不是你造成了傷害;你只不過是觸動了他的舊傷疤。這個觀感在你內心啟動了不同的情緒反應。你覺得解脫、領悟以及……原諒。 “噢,我明白了……現在我理解了……可憐的傢伙。”

    在那一刻,你正在
重新創造過去。你正用不同的事實解釋覆蓋它,從而取代了你的當初的反應。要清楚的是,這並不是說當初的反應就沒有發生,而是那憤怒、震驚和誤解的能量,已經被轉化為理解和寬恕。一個“靈性煉金術”已經在過去和現在的互動中發生。(注:此即業力的轉化及釋放

    真的,
物理事實不是那麼重要。正是對那情形的感覺內容,你對它的能量反應,才真正塑造了你的生活和現實。因而,我們可以恰當地說,你可以通過穿越時間回到過去處理過往淤積堵塞的能量,從而改變過去。

   
當你坐在火車站進行你的時間旅行時,還有些意識層仍然存在於你的身體裡。你可能會在“你的思想後面”感受到你的手越來越冷,或是一些年輕人正在你身後大聲講話。

   
意識能夠分割自己。它可以在同一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意識可以在同一時間住在不同的能量現實裡。

   
這就是多重次元的含義你的意識不受時空限制。雖然你在地球上的一生有一個基本的協議,即意識的某部分始終連接著你的地球身體,但你的意識不會因此而僅限於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你不受過去或將來的限制,因為它們也不是固定的。它們是經驗的流動場。它們是可變的,而你可以從“現在”跟它互動。


   
你的意識是多重次元的,就算你認為你被囚禁於身體裡。你可知道這個說法:“她留在過去?”有人不能放開過去,她的意識充滿了過去的經驗和情緒,如遺憾、悔恨、或只是悲痛。此人“不在這裡她實際上在過去。她正在,正如上面的例子,從現在的時刻跟過去打交道,卻不是以解放、煉金術的方式。她的身體目前出現在這裡現在,而她卻留在過去。時間對她來說是靜止的,儘管時鐘滴答地走過了幾個星期和幾個月。這是因為她沒有在經驗上移動

   
她沒有與生活和體驗的自然過程一起流動。這是多重次元的一個例子。就算你把自己局限在這種狹隘的意識聚焦裡,你仍是多重次元的。我的意思是,多重次元不是你會成為的某些東西,而是你本來就是。這是你的本性;這是你存在的自然狀態。

 

 

1596437f16a6f3a94d968a9773efd83d_m  



   
真正的問題是:你如何以解放和轉化的方式來成為多重次元的存在呢?你如何把你的多重次元性用於這樣一種方式,即你可以自由地穿過次元,而沒有失去與你神聖靈性的聯繫?從一個智慧和覺察的位置來成為多重次元:那就是你的靈性天命。你的天命是要成為完全意識的多重次元的創造者。

   
成為有意識的多重次元的意思是,釋放線性時間幻覺,這還意味著釋放掉你只是你的身體的那個概念。

   
成為有意識的多重次元,就是把自己同等於體內的靈(神),它絕對自由地進入任何它選擇的經驗領域,即次元。

   
成為有意識的多重次元是新地球現實的本質部分

    你苦苦糾纏於多重次元概念的原因是,你用物理的方式考慮“同一時間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你的身體不能在同一時間出現兩個物理地方。然而,次元不是物理地方,這麼說吧,不是“大塊的物質”。
次元是意識的境界,是遵守某些能量法則的意識界。

   
你的意識在同一時間分享不同的次元。這發生在“當下”。有過去的現實、未來的現實、星光層的現實、前世的現實、你體內天使的現實,甚至更多,它們全都在你體內交叉和相遇,此時此地。你現在就是多重次元的,但是你是帶著意識的是多重次元嗎?你允許各次元進出你嗎,你能接納它們所帶來的能量,並認出它們是你的嗎?

   
你始終與其它你在其中的各次元互動著,但如果你有意識和接納地去做,你實際上是在轉變那些次元現實。通過擁抱那些次元裡的阻塞或壓抑能量,並把它們保持在你的意識之光裡,你解放整合了自己的各部分,從而改變現在。

    許多意識的領域在你體內相遇,而你本質上是主人,選擇體驗它們任何一個。
你自由地遊歷它們任何一個,快或慢,近或遠。只要你跟你體內的聖靈(the Spirit)認同,你就會保持你是自由的意識。

  
 但是,當你卡在局限思維持有以下想法時,如“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准的”,“這將出錯的”等,就沉入了分離的幻覺。你陷入線性時間的幻覺,幻想著自己是一個身體,幻想著你與神分開。這樣,靈魂暫時地“綁定到某些經驗領域。靈魂忘記它的真正起源,其神性和自由。

  
 這個陷入或“綁定”,也被稱為業力

   
要“解開不粘住,往往經歷所謂的“內在成長的若干步驟或階段。從人類線性的角度看,你正“釋放業力,並根據我們在“光之工作者”系列所說的四個內在發展階段慢慢轉變自己。然而,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你只不過是恢復到你神聖意識的自然狀態。從這一點來看,釋放業力沒有別的,就是記住你自己的神聖

-----【約書亞的傳導】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視覺物語

鴻雁1  

請點擊: 小提琴曲版《鴻雁》

這首小提琴演奏的《鴻雁》裡有你的鄉愁,有你的成長,於是家鄉就成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繾綣。一個人,一杯酒,獨對蒼天,想一想曾經的過往,用力的遙望未來,那裡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掛在天堂。悠遠蜿蜒,直抵內心。這是一首屬於遊牧民族的經典創作,《鴻雁》也一定會讓世界聽見中國民族的音樂之美 。

鴻雁2  

 

生活就是:

讓你把苦水吞進去,

把淚水憋回去,

把汗水抹下去....

生活是那個最嚴厲的老師!

 

鴻雁3   

 

從為一點小事矯情,

到學會了冷靜,

你知道了什麼叫不值得;

 

 

   

從淚水漣漣渴望同情,

到懂得了安靜,

你知道了什麼叫沉默。

 

鴻雁4 

   

這些年,有人說你變了,

有人說你淡了,

你不再任性,你很少衝動。

 

   

 

你仿佛已經百毒不侵,

天大的痛苦自己扛。

 

鴻雁5  

 

百般的滋味自己嘗,

難言的心情自己藏。

 

 

生活賜予了你什麼,

又帶走了你什麼,

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鴻雁6 

 

我們都想簡單,

但活著活著就複雜了;

我們都想快樂,

但過著過著就難過了。

 

 

 

有時,不是你非要多想,

是現實讓你難過;

 

 鴻雁7 

 

誰不願一生充滿希望,

只見陽光,

誰不想一生純粹到底,

只有坦蕩。

 

 

 

有些事情,

透過表面看不到實情;

有些感情,

嘴上說的未必是心裡想的!

 

鴻雁8   

 

生活,

一次碰壁,一次清醒;

感情,

一回心痛,一回看輕。

 

不管經歷如何殘酷,

人生都要保留一份真,

活好一顆心!

 

鴻雁9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媽媽愛孩子的六句話:

1448869629429  

第一句: “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安全感)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完全的尊重其價值感)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尊嚴與自我負責)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自信與支持)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接納與鼓勵)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培養個別化與自我負責;愛孩子就讓孩子按照原本的樣子成長。)

 

shutterstock_1200799061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多練習簡單!」

 

1448869787134    

 

    這是我在中國香格里拉旅行時遇到一位喇嘛提醒我的一句話。香格里拉隸屬迪慶藏族自治州,要去的話就必需行經滇藏公路,這條公路也是雲南前往西藏的重要道路,以危險聞名,是臺灣作者謝旺霖「轉山」此書的行走路線,我沒有作者騎自行車的戰鬥力,因此只好做巴士前往此地。

 

    當天我隔壁坐了一位喇嘛,那天我有點疲倦,沒有太多時間理會他,誰曉得,他突然在我半睡半醒之中和我說了這句:你要多練習簡單!我笑笑回應他,其實心底很想說:你才要多練習安靜!

 

    他看到我「友善」的回應,彷佛好幾年沒人陪他聊天似的,開始和我分享他的人生哲學。

    他問:「人要如何快樂?」

    我回:「享受當下。」

    他說:「你說對了一半,應該是學會練習享受當下!」  

 

    他還要我小心別把享受享樂混為一談,享受是向內;享樂是向外,還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享受與享樂各是在追求快樂的二個人,當他們眼前出現一大片蛋糕田,兩個人的反應如下。享受只會拿自己可以吃完的份量,即使眼前有再多蛋糕都吃不到,也不會感到傷心或空虛,因為它瞭解知足才會常樂,它往心裡找快樂。享樂會一直吃,剛吃完第一片巧克力蛋糕很開心,但它想要再多吃幾塊時,就開始變不開心,因為它拼命想把眼前的蛋糕吃完,但怎麼吃就是吃不完。這種快樂很短暫,由其當吃膩後,接著你可能會再尋求其他口味的蛋糕,當無法滿足口腹之欲,就會漸漸空虛。它越拼命往外找快樂,就越多空虛,它要的快樂就像空氣一樣,很重要,但抓不到。」

 

    我問:「所以該如何練習享受當下?」他說:「試著去追求簡單。」他看我一臉困惑,又舉了第二個例子。 「你現在去香格里拉,也許是聽傳聞這裡很漂亮,但如果當你抵達後,沒有你預期的美麗,你可能就會失落,甚至會生氣,因為大老遠去了一個沒傳聞中美麗的地方,這就是很多旅行者會犯的錯,對他們而言,追求美景就和享樂沒兩樣。」 「你該試著讓這趟旅程簡單,不要去想這裡多美,只要去享受這裡空氣中的溫度、樹林的味道、大自然的聲音,去追求最簡單的東西把自己回歸到簡單,練習越簡單去享受一切時,快樂就會自己找上門了。」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他幫我上了一堂寶貴的人生課。

 

    一直到我回臺灣辦分享會,曾經有個朋友問我:你旅行完後回臺灣會快樂嗎?我都會說: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臺灣很複雜,唯有不斷練習簡單。 好比開什樣的車,都只是要簡單的移動;吃什麼樣的食物,都只是要簡單的飽足;住什麼樣的屋,都只是要簡單的安全感。 我很努力在學習讓我的欲望變的更簡單!

 1448869596532  

    旅行,是享受還是享樂,取決於,要簡單還是要複雜。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篇極好的分享~

 

 

  

 

    我們來自於生命的源頭,必將走向生命的終點,這是命運的安排,不可逆轉,你在乎的是結果還是過程,這很重要。

 

    人生的目標,人生的理想,都存在於生命的過程裡,你要怎麼做,只有你自己知道,上帝只給你安排好了預定的軌跡,而這個軌跡僅僅是你自己來完成的,至於你人生的抛物線完美或者不完美,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別人怎麼可能改變的了,你可以怨天尤人,你可以虛度光陰,你可以讓自己的生命豐盛、綻放,你可以善良,也可以邪惡,上帝創造人的時候,並沒有預設誰是好人,誰是惡人,誰是聰明的智者,誰又是愚蠢的笨蛋,所有的這一切,既有先天的又有後天的,我們所能做的一切,也僅僅是改變後天的自己而已。你總是聰明著,總是聰明的做著愚蠢的事情,萬物都有多面性,不同角度,不同環境,所塑造和成就的都不同。

 

    萬物都有能量場,你的能量場是什麼顏色,就會吸引什麼顏色的人,正能量者,總是和正能量的人抱團,負能量的人,也總是和負能量者紮堆。當你的能量還不足以支撐起你的野心時,你願意停下來嗎?你願意等一等嗎?在你遭遇挫折時,你願意蹲下來抱一抱自己嗎?你願意原諒那個過去的無知的自己嗎?

09360U2a-0  

 

    我們總是生活的大話之中,總是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捫心自問,你能把自己從大話生活中拉出來嗎?我也總是這樣,不夠虔誠。我沒有信服過誰,我總是太高傲,凡事不懂得低頭,不懂得匍匐,總是一根筋的直來直去的傷害身邊的人和自己。善良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作聰明。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愚蠢至極。每一個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終點,結果已經看到了,已經不可逃避了,已經沒有什麼可怕了,為何不從容不迫的淡定下來,笑看沿途美麗如畫的風景?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綻放呢?結果並不重要,不要把最為重要的東西丟了。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孩子一把自癒的鑰匙--釋放壓力

 

8_121114184658_1  

(本文作者/LuLu)

    在大自然裡玩扮家家酒除了和鄰居培養感情之外,也可以天天與植物花草為伍,這種開心是都市孩子所不能體會的。把拔從樂樂小時候就喜歡帶他到山上走走,常常與花草和小狗玩耍,所以從小樂樂就不怕昆蟲蜘蛛及大狗,反而是我這個當媽的很緊張他和狗狗太靠近,每次都要不斷提醒他,「不是每隻狗都 和我們家的大狗一樣,可以當馬騎的喔!」

    我很喜歡樂樂接觸花草,每次逮到機會,樂樂就會搶著拔除院子香草園的雜草,沒事就拔紫蘇葉當零食,雖然沒有糖果美味,但因為好奇心驅使,我看他也吃得津津有味。他也喜歡把薄荷及迷迭香放在手中搓揉後,留下微微的香草味陪伴他午睡,所以只要有機會,把拔就會帶他到山上度個小假,總比留在家裡看電視、玩陀螺有意義。

 

    記得有一次我們帶他到花蓮,看到路邊的桑葚,樂樂就隨手摘來吃,隨行的友人還稱讚他真的是小泰山,我則在旁邊不斷幫他洗摘下來的桑葚果,就怕他吃下不知名的 小蟲。哎!當小泰山的媽還真不容易,不過看他認真開心的模樣,也不覺得辛苦了!反而以小泰山為榮,小小年紀就懂得野外求生,哈哈!

    其實從大自然裡真的可以帶給孩子很多的樂趣,光是不同鳥類的叫聲,他就可以研究一個下午;還有如何辨別鴿子與斑鳩,也引起樂樂很大的興趣。有一陣子他的偶像還是獨角仙,只因為牠是昆蟲界的大力士,就可以讓他崇拜半天,就連睡覺也要抱著獨角仙的照片入睡,真讓我沒輒!

    不過,我很開心樂樂是個愛大自然的孩子,我相信大自然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禮物,透過自然的力量,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及壓力,所以趁早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也是給他一把身心靈療癒的鑰匙,讓他提早學習釋放壓力,當大自然的好朋友。身處都市的我們,常常忘記我們也是源自大自然,不妨提早讓孩子學習與大自然當好朋友,讓他一生都擁有這把療癒的鑰匙。

 

21126982330_ddf6917406_b  

 

• LuLu 媽咪幸福叮嚀/
    親近大自然不同於室內活動,孩子是動用了五感去體驗與接觸,例如,用眼睛觀察、用手去觸摸、用嘴巴去品嚐、用耳朵去聆聽蟲鳴鳥叫等,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可以舒緩身心,培養樂觀態度、強健體魄。在戶外活動中,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究本能,主動參與,發揮創造力和動手的能力,並將累積的經驗移到將來的日常生活中。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讀了四年大學後的“中國狀元”,對中國教育的感悟

1448869766964  

廣大教育


作者鄭人元:湖北當年的狀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國九所大學邀請後到華盛頓大學就讀而後畢業的小夥子

 

    今天接到一個妹妹的電話,她剛查到了高考成績,問我明天填志願該填什麼專業,她爸爸說金融工程好,以後去銀行就業,收入穩定,要不要報金融工程?

 

    我要怎麼告訴她呢?我自己為了選擇我的專業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思考,到現在還沒有給我自己的職業生涯下一個定論,我怎麼樣告訴她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裡快速地判斷學什麼專業好呢?

 

    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中學時代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不知道各個專業到底是什麼意思、社會上各種職業到底意味著怎樣的工作狀態、他們到底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終生的追求是什麼,統統不知道... 於是就在高考分數出來之後的某一晚在飯桌上和家長合計了一下,就胡亂報個金融、報個電腦、報個會計... 可是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在飯桌上花一兩個小時決定呢?

 

    我決定整理一下電話裡的內容,這些是我在美國四年對大學教育的很多思考,這一陣子一個接一個的社團聽到我的講座邀請我去講夢想-講經歷、講選擇-受之有愧,因為我畢竟沒有那麼多超出同齡人的見解可講,但我又十分迫切地希望更多處在迷茫中的學弟學妹們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對壓力和挑戰更加堅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選擇。

 

    那麼,我乾脆寫成一篇文章吧。也許在填報志願這些日子不經意間轉發到某位大學新生的手裡了還可以給人一些啟迪。當然啦,我不是教育學專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頗的觀點還望指正。

 

1448869847390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問她:你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嗎?她迫不及待地說:想!我說:那我告訴你,所有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金融,但是覺得金融好就業就填報金融,那大學四年會非常的難過,工作之後會覺得壓力特別的大,生活品質也不高...

 

    但如果你認為你真心的熱愛畫畫、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圖、談到各種美食的烹飪方法就會眉飛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應該去學美術、地理或者烹飪,並且很可能會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學的校長Faust曾在畢業典禮上說:你可以選擇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長,先去做你最熱愛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就選擇退路。

 

    對!人生還很長,即使你現在已經中年了,只要目標堅定,都是可以重頭開始的!美國人一般會轉行很多次,這也是他們反復探索自己興趣的一個過程,但是一般對於東亞人來說,重頭開始總被認為是特別困難而且丟人的。大家知道折紙原理嗎?

 

    50年可以奮鬥的人生如果是50張紙疊在一起,就只有幾釐米厚,但是目標堅定的人,50年都圍繞著一個目標在生活,那麼50年之後的成就就像一張無限大的紙折疊了50次一樣厚!一張紙折疊50次之後一定會很厚吧?但你絕對無法想像,它的厚度竟然可以從地球伸到太陽!

 

    那我們現在來想像,為什麼有人一輩子對人類的貢獻微不足道,有的人卻可以改寫人類的歷史呢?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當然了,這個不適用於沒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歡安逸的小日子,那隨波逐流地選專業、進體制,也未嘗不可。但是我想說,社會永遠都只有絕對的上游和絕對的下游,和一個正在縮小的的中游,中國的經濟脈搏一刻不停,而社會階層在固化,不進則退的河流裡,是容不下一條小船舒適地遊弋的。

 

    說到選專業這個事情,我認為就先不要考慮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學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說,找工作跟專業不相關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肯定會有人說,那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呢?掙不夠錢買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麼辦呢... 其實這些不是本文想要討論的範圍,但如果允許我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的話,我覺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說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裡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讓自己有飯吃啊,如果夢想夠堅定,就能體會到一邊流浪一邊作畫的樂趣,就不會把當下吃的苦看得那麼重了... 我相信好姑娘會欣賞有夢想有志氣的男生的,喜歡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們不會連自己都養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種從政報國的念頭,於是看著很多領導人的簡歷,感覺應該去學理科,於是大學也繼續學習電子工程(真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好在現在的領導人都開始變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數理化,結果發現那些課學起來過於簡單(可能是國內高中基礎打得好),慢慢地越來越迷茫-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付這麼多的學費,到底要來美國學什麼?我不想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念完大學的四年,最後像大多數華盛頓大學工程系的學生一樣去微軟、英特爾找個舒適的工作-我接觸過這些公司裡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式打交道,以至於英文都說不流利了(當然啦,真心喜歡這個行業的肯定也不少的)... 我跟學校提出要休學,於是我去了中國的西部各省,開始窮遊歐洲,後來決定要學社會科學-經濟學和國際研究學。

 

 

 

    可是在國內可等不得!讀了一年多發現不喜歡了再轉肯定是很困難的!我們還是先問問自己,本科學習到底意義是什麼?英文裡,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區別,是因為西方人覺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個基礎而已。美國上層家庭的子女愛去文理學院,就是因為那裡的基礎打得好,什麼基礎呢?人文基礎!

 

    美國富人總覺得金融、電腦、工程、醫學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是中低階層的孩子還有很多亞洲人愛學的,他們的孩子以後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須學英文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這一類的富人才敢學的專業,因為本科畢業不用急著養家糊口,還可以體驗幾年社會,再繼續深造,接著進入商界和政壇。(這裡是我與很多美國人交流之後的一個不具權威性的總結,並不代表對任何專業的否定,還是那句話,不管是數學、醫學、工程... 都是有價值的專業,你必須去學你熱愛的東西)中國的富人們也開始慢慢轉變思維了,開始避免讓孩子選擇會計、工程等類似技校也可以學到的專業,而讓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萬不要繼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維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個銀行的人力資源經理寫的面試大學實習生的感悟,說進銀行的三類大學生特徵明顯:機關子弟、商人子弟、知識份子子弟和農民子弟。父母是公務員或者國企職工的,一般會搞關係,做事兒的時候愛耍小聰明;生意人的孩子顯得自信而且做事認真;父母是知識份子的總顯得有點傲氣,不合群;農民的孩子不太愛說話,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著作者說,最受歡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機關子弟有關係,也可以,知識份子子弟和農民子弟一般都很難留在銀行...

每個人的父母都會不知不覺地把他們認為最正確的一套是非觀和為人處事的辦法教給孩子-如果他們認為不正確他們也不會那麼幹-結果就是孩子們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卻仍然無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認識的大多數同齡人,都處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規劃之下,從小學這學那是父母決定的,選什麼專業上什麼大學是父母決定的,大學畢業馬上讀研究生或者考公務員是父母決定的,跟哪個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決定的... 那人生到底還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數的美國學生都不會在本科畢業之後立即讀研究生(少數數學、物理等理論科學除外),而是進入社會體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甚至有人在沒進入本科或者剛讀了一兩年之後中斷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總是認為帶著經驗閱歷進入研究生院才能學到更多,在職業生涯裡遇到一個學位造成的瓶頸了再去取得那個學位更有目的性。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嘗試很多領域,真正知道自習喜歡什麼之後,再帶著自己工作中的實戰經驗去聽課,真是把讀研究生的時間和錢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們中國一窩蜂地讀研大軍,非常的盲目,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學到這樣的學位如果以後再找一份跟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將會是怎樣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以去做做職業性格測試,或者多接觸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參加各種論壇和聚會),聽聽他們的成長軌跡,也可以禪修、去休學、去打工、去旅遊,讓自己的內心走出喧囂的環境,自習地聽清楚內心的呼聲到底是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再去讀書,再去花時間培養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養,而不是相反。

 

    好在,還是有人敢於去冒險,敢於挑戰常規,去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為了教育的理想建學堂,還有人耶魯畢業去當村官... 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嘗試,雖然在美國人看來可能都是身邊隨處可見的例子,但至少中國的90後們開始了對常規的挑戰,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對於父母的建議,很多當然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但不要在自己獨立思考判斷之前就全盤照收,除非你不想發展得更好,只想複製你父輩的人生軌跡。父母永遠都是為你好,沒錯!但是父母永遠都不知道什麼選擇對你最好!做為司機的你,做為棋手的你,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盤、自己謀劃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著方向盤、在爭吵聲中落棋...

 

    三、大學,不僅僅只是學好專業那麼簡單

 

    在美國的大學畢業要求裡,每個學生通常都必須修滿定量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課程,這三個領域也是構成一個人知識系統的基本分類,如果任何一個人,沒有在這些領域都有過較好的教育,都很難稱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所以,不管你學的專業是什麼,都去關心政治、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地理、天文、生物、數學、美術、音樂這些學科吧,為什麼猶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為它們對待各種學科的知識貪得無厭!據說猶太商人聚會的時候不怎麼愛談生意,話題通常會非常的廣闊。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的高度,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一個多好的領導,其實你永遠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門知識就會在一個重要的時刻派上大的用場!約伯斯不就是從他感興趣的大學書法課中獲得蘋果獨創字體的靈感的嗎?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氣力提高自己的GPA,這樣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學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從一個懵懂的高中生,到進入職場,我們需要在大學裡學到的東西還有好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領導能力(包括演講能力、寫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於挑戰權威,永遠保持冷靜客觀?尤其是在國內上學的學生們,更應該特別小心地呵護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殺,否則將造成非常大的遺憾)、寫作能力、社會責任意識、職業素養... 其中的每一項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還嚴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吧!給自己一個閱讀和鍛煉的計畫;去勇敢地開口和陌生人交談,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瞭解他們的故事;去積極地參與幾個有意義的社團,或者組建一個自己的社團;去旁聽各類入門的課程,打開自己的知識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適圈,不要交那麼多的酒肉朋友,獨立地應對挑戰,並且和優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實習、省下零花錢,去旅遊和探險吧!

 

    前些天我參加了一個活動的面試,被問到在美國的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想了一會兒,覺得是包容二字。我儘量避免過多和中國學生“紮堆”,花了很多的時間,去理解華大裡的國際學生們背後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門教徒們的信仰,利用交流訪問、會議、採訪、背包旅行各種機會,去到20多個國家,認識當地的人,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我認為避免“文明的衝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國家,增加對整個社會和世界格局的認識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順便說一句,去很多國家不需要很有錢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錢不帶,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環遊世界。你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個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東京UNIQLO實習的時候,親自面試每一位實習生的總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輕的時候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專業背景,他具有非常獨特的視角和眼界。他不喜歡看人的簡歷,常常會問:你是哪裡人?父母是做什麼的?你曾經在哪裡生活過?你童年的時候做過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他試圖去從文化和價值觀的角度去理解一個人,因而會比別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大家需要多接觸人、多關心時事、多認識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讓人成為更出色的領導者。

 

四、做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對自己沒好處

 

    現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流行說“感謝室友四年的不殺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機制讓我們一直參與非常盲目狹隘而且沒有意義的分數攀比,導致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現了嚴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訓就是現在學生的體質的嚴重下滑和近視的大規模發生。心理上,學生開始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不擇手段,甚至殺害自己的同窗好友,還有更多的人為了一些情感上的問題選擇自殺!什麼樣的問題值得我們犧牲生命的代價呢!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說: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

 

    已經進入到大學的各位,肯能深有體會,身邊很多人是這樣的吧!他們真的很聰明,有手腕,為了自己的保研、留學、獎學金、競選真的可以不擇手段。我在美國的體會是怎樣的呢?我的國際研究課上有不少同學,他們在朝鮮進行過食品援助,他們積極地為無家可歸者籌集物資善款,他們去非洲幫助難民解決用水問題... 這些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真的讓我倍受感動,儘管很多人是出於自己的信仰去實現他們的善舉,但不管信仰如何,這樣的力量指引著人們做真、善、美的事情,我們的社會就還有希望。我在雲南看到幹海子村的小孩兒們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幾乎完全過著原始人的生活的時候,深深地不明白為什麼同一個國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麼遠... 我們這邊有很多人為自己沒考上一本苦惱,那邊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個大問題。

 

    我總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們真的就覺得我不懂為自己撈利益那麼傻嗎?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快樂,我們的任何一個舉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要麼直接取悅自己(比如遊戲、吃喝),要麼避免讓自己陷於不快(比如賠償、減肥)... 但是你們想過人的終極幸福來自於哪裡嗎?人的終極幸福感來自於感覺到被愛和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親自參與公益,不去親自幫助那麼一兩個人,我想這樣的給予所帶來的幸福感,是沒有辦法體會的。正是因為這種對於最偉大的幸福的追求,才會有屈原、魯迅、南丁格爾、甘地這樣的人像燈塔一樣照亮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這樣的幸福,可不是豪華的汽車別墅和萬貫財富可以比擬的。

 

    我一直很厭惡各種在網路上炫富的行為,一方面,這樣的人沒有思想,只有繼承的一些財富和揮霍的暴發戶習氣,另一方面,我們的國家這麼的積貧積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們知不知道,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生活,沒有饑餓、戰爭,擁有住所、潔淨的飲用水、充足的糧食,是多少人做夢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也許就在印度活著非洲,每四秒鐘就有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因為貧困而死,你還會忍性浪費糧食嗎?你還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車嗎?收入分配還這麼的不公平,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財富?施比受更有福,去關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幫助別人吧!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印度大師的四句真言,夠你受用一生。

 

1448869988054  

四句真言From Indian Spiritual Master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正確的人。

 

這意味,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

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

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

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已發生的事情都是實實在在的。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與自尊。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正確的時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正確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

當我們準備好,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哪裡,隨時準備開始。


/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是如此簡單。當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它會幫助我們進化。

這是為什麼,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最好是放下並持續前進。
你坐在這裡,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

如果這些文字觸動你的心弦,那是因為你的因緣成熟,你明白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


善待自己,愛你的存在,讓自己快樂。

1448869668480  

                                                  禪與冥想禅与冥想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你的痛苦說話

 

1448869833314  


作者:阿迪亞香提


    我們的痛苦包含了兩種元素:心理元素與情緒元素。我們通常認為這兩個面向是分開的,但事實上,我們深深沉浸在痛苦裡時,通常會因承受太多情緒的衝擊而忘記去意識到頭腦裡的故事,而就是這些故事創造並且維繫了這份痛苦。因此,處理痛苦並進而超越它的最關鍵步驟,首先就是要鼓起勇氣,願意真正去體驗我們的感覺、不再試圖修飾我們的感受。為了能深度體會自己的情緒,無論有什麼情緒浮現,

我們都必須停止冒然評斷自己。

   
我邀請你撥出一些時間,或許半小時也好,來允許自己單純地去感受任何存在的感覺:讓一切的覺受、感覺或情緒自然浮現,而不刻意去避開或「解決」它。單純地讓所有在那裡的東西浮現即可。去體會那身體的動覺、體會當你試圖推開或找藉口敷衍它時,是什麼樣的感覺。只要去感受情緒或覺受的原始能量就好。你可能會在心口或太陽神經叢,或腹部注意到它。看看你是否能辨識身體上的緊繃部位,不光是要注意情緒在哪裡,也要注意身體的哪些部位感到緊繃,可能是你的頸部或肩膀,或你的背部。痛苦會以情緒表現出來,而且經常,深切、痛苦的情緒,也會在全身各部位以緊張表現出來。痛苦也會以不斷循環的特定思考模式表現出來。你一觸及某個特定的情緒,便要讓自己傾聽痛苦的聲音,若想這麼做,你就不能站在痛苦的外面,企圖找藉口敷衍它或解決它,你必須真正沉浸在痛苦裡,甚至是放鬆地進入那份痛苦當中,如此才能讓那份苦發聲。

    許多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會非常猶豫,因為當痛苦說話時,它的聲音經常十分震撼,還可能非常凶狠。人們不想相信自己內在竟然有這種聲音,但是要想超越痛苦,讓自己徹底體驗它是個重要的關鍵。對所有的情緒與念頭敞開,讓自己徹底體驗存在那裡的一切,這是非常重要的。

 

1448869981590  

    當你注意到自己內在的一些情緒創傷,請讓你的頭腦在腦袋裡對你說話。或者,你甚至可以大聲說出來。我經常會建議人們將痛苦發聲時所說的話寫下來,盡量讓它越短越好,讓每一個句子意義完整。例如,痛苦的聲音可能會說:「我痛恨這個世界!」「這世界完全不公平!」「我從沒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母親從來沒有給過我我需要的愛!」等等。如果它們一直憋在你的腦袋裡,通常就會變成一團亂。因此,要想解開這一團亂,第一步就是要說出或寫出這些痛苦的聲音。

   
你要探詢的是你的受苦和你所經歷的特定情緒,事實上是如何在看待你的人生、看待發生過的事,以及看待當下所發生的事。要這麼做,你就必須去接觸你的痛苦故事,因為我們正是透過這些故事在維繫我們的痛苦。因此,我們必須將這些故事說出來或寫下來,就算故事聽起來像是激烈的批判、怪罪或譴責也要這麼做。如果我們允許這些故事活在地底下,活在無意識的頭腦裡,一切的痛苦情緒將會繼續不斷地滋生。

   
因此,現在,花一些時間讓你的一些痛苦述說它的故事吧!首先,為情緒命名,然後讓它說話。這份情緒對你怎麼想?對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怎麼想?它最痛恨什麼?它為什麼在某一天就會出現?這些情緒底下是什麼?讓你的痛苦說出它全部的故事。

 

摘自:在生命的盛放處:當你真正看見了痛苦,才有力量放下它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_facebook_mark_zuckerberg_pricsella_chan_married_ll_120519_wblog  

精彩!

臉書的老闆 馬克.扎克伯格 (妻為中國人) 最近的一次演講

扎克伯格:由我自己來回答為何娶醜妻?

  我就是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對,我就是你們傳說中的那個又年輕又有錢又不鬧緋聞,還是愛妻狂魔,還長著一張可愛娃娃臉的小扎!我今天想花十幾分鐘時間,跟中國的朋友們閑聊幾句天,用你們的話說叫談談心。 

  就像今年在你們的清華大學演講時一樣,我盡量用中文,不過因為我的中國話說得不夠好,大家多包涵多包涵,我會努力講清楚的。

  我前天喜當爹,全世界的朋友都祝福我和我們一家,我很感動。可是也有很多中國朋友提出了懷疑,主要是兩個問題: 

  1、我為什麼娶了個醜女? 

  2、我捐了450億美元,是不是避稅? 

  我的朋友們建議我不必回答這幾個問題。比爾蓋茨、著名歌手Shakira 以及我朋友圈的所有的人,他們都不主張回答。 

  我明白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意思用中國偉大的莊子的話說,就是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他們還說,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看見什麼樣的世界。你不相信世界的美好,你就當然無法擁有美好的世界。很多中國人陰謀論盛行,內心里就像瘋長的雜草,卻就是不願打開心靈的窗戶接納燦爛明媚的陽光。 

  他們不是瞧不起你們中國人,而是有些擔心。我想他們是怕我說了你們也聽不懂,或者說不願意相信,那我就成了傻瓜了,不僅浪費了時間精力,還浪費了大量的唾沫星子(不知道這個比喻用在這裡合適不合適)。 

  我想,現在是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時代,沒有體驗過冬天的夏蟲,我們可以用新技術方式讓他們體驗到冬天,沒見過大海的井蛙,我們也有辦法讓它體驗到大海。現在是技術男的時代,我們技術男總是會有辦法的。 

  所以,我還是決定回答一下中國朋友對這兩個問題的關心。順帶著再多回答幾個問題,比如我為什麼不買豪車、為什麼總是穿那一件T恤衫。 

  今年你們的習大大訪美時我們見過面,當時我跟馬雲和馬化騰私聊時其實也說明過我為什麼娶醜女。當時還沒有捐款,所以就還不存在是不是避稅的問題。請注意我是說明而不是解釋。我用不著向任何人解釋我的私人問題。但我還是向兩位馬先生說明了我的感受和想法。 

  也不知道他們二位聽明白了沒有,我想可能還沒有完全明白。沒關係,我再對所有關心我的中國朋友細細說一遍。 

  恩,我還是忍不住先曬一曬我喜得千金的巨大幸福。不知道你們是否了解,在此之前,我們曾有過三次流產的痛苦經歷。在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嘗試著要孩子,但是一共流產了三次。 

  當你知道自己將要有孩子的時候,你對一切都充滿了希望。你開始想象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為他們的未來設想。你開始制定計劃。然後,他們離開了…… 

  中國的朋友們,你們能否想象,作為一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媽媽和一位富可敵國的爸爸,這麼想要一個孩子卻失敗了三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歷和體驗?我們也是普通夫妻,也有和你們一樣的困境,我們現在有多激動,當時就有多難過! 

  我們倆擁抱在一起,相互撫摸,相互安慰,相互支撐,一起度過了那些痛苦的時時刻刻,日日夜夜。 

  那是一段孤獨的經歷。大多數人不會和別人討論流產這件事,就好像你有什麼缺陷,或者你做錯了什麼才會招致這一切。所以你只能獨自面對。 

  一個男人如此投入地想成為一個爸爸,可是之前失敗了三次,而今終於成功圓夢,我真的很激動。

  OK,請祝福我們的小Max(馬克斯),祝福我們的小天使健康快樂的成長! 

  好,現在我來回答朋友們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為什麼娶了個醜女? 

  我先談談什麼是美女,什麼是醜女。 



Img278912883    

是的我有大把的機會見到各種美女,可是我看見那些所謂的美女,心是玻璃心,病是公主病,還有傲嬌症,還問我為什麼那麼有錢了卻不換一輛豪車。我知道她想換豪車是想出去顯擺,是想自拍發朋友圈吧。 

  這樣的女人就算外表再美,心靈也是索取的,因而也是醜陋的,靈魂是肮臟的。這樣的美女,我看才真正是醜女,白給我也不要。 

  而且,外表的美是會隨著年齡貶值的,而內在的美是會隨著歲月增值的。這一點,華爾街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懂得,所以我和他們一樣,不會去碰那些會迅速貶值的東西。 

  那麼我愛普莉希拉·陳什麼呢? 

  女性的容顔是她心靈的寫照,她的笑容永遠是清麗溫和的。自從懷孕之後,她也完全沒有在意自己的容貌因為懷孕而產生的變化,依然是樸素的穿著,不施粉黛,可是她的幸福我完全感受得到,也可以被所有人看見。 

  我愛她的上善若水與真實質樸。我愛她的表情:強烈而又和善、勇猛而又充滿愛,有領導力而又能支持他人。我愛她的全部,我和她在一起,感覺很舒適很自在很放鬆。 

  我也完全不認為她是高攀我。她除了情商高,智商也很高,別忘了她可是哈佛醫學院的,你去考個哈佛醫學院試試看?哈佛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都是出了名的全球擠破頭的地方,就算擠得進去你能畢得了業? 

  要說高攀,那只能是我高攀她! 

  婚姻是一雙鞋子,是不是合腳只有穿的人知道。陳就是最適合我的,按你們中國話說,我和陳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你們都知道了,我和她是在排隊上廁所時認識的,在她面前,我就是一個書呆子。這就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吧? 

  所以,你們看她是醜女,我看她是美女,而且是最適合我的美女! 

  我又忍不住要曬我和陳的溫馨合照了: 

  你看我和陳我們倆是不是特幸福、特和諧、特自然? 

  順便勸一句:有些女生眼里只看見別人的醜,卻沒看見別人的美。這樣的話,幸福真的只會遠離你,只會與你無緣。因為,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 

  再說說是不是避稅的問題。 

  你說我捐了450億是為了作秀或者避稅?那是你腦袋有問題還是我腦袋有問題? 

  我們捐出的錢其實不是450億美元,合人民幣大概2800個億,但這只是市值,實際上有可能更多,也有可能變少,這都是由市場決定的。 

  我們捐出的這筆錢是用於建一個基金,投資學校和醫療。 

  我們在孩子出生前就去參觀醫院,希望為醫療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隨著技術的加速發展,我們真的有希望在未來100年預防,治療或者遏制幾乎所有的疾病。今天,人們大多死於心臟病、癌症、中風、和傳染病等。我們在這類疾病治療方面,可以走的更快。 

  一旦我們意識到我的孩子以及所有的孩子可能不必遭受疾病之苦,那麼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將我們的投資用於實現這一目標。我再說一遍,我和我的妻子將貢獻我們之所能。 

  在矽穀,“改變世界”這句話不僅是一個口號,它更是一種真正的信仰和力量。我們的夢想就是希望用我們的努力去改善教育、改善醫療、連接世界,回饋社會,去改變世界,建設一個對所有人都更美好的世界。 

  我想問問中國朋友們,我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來 Change The World,你們做了什麼呢?我聽說你們很多人有很多抱怨,我想說,抱怨是沒有意義的,行動才有意義。 

  再說了,我們把99%的股份都捐出了,幾乎全部都捐出了,你覺得這還是避稅嗎?避稅還有意義嗎?還有,很多中國朋友也很有錢,你們為什麼不也捐出99%去避稅呢? 

  還有我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的問題。 

  是的,我常年就穿這面這樣的灰色圓領短袖T恤衫,開的車也是非常普通。 

  聲明一下,我可不是多少天都不換衣服的人,我以前說過,我買了很多件一模一樣的灰色短袖T,我想讓我的生活盡可能變得簡單,不用為做太多決定而費神。因為選擇穿什麼或者早餐吃什麼這些小事都會耗費精力,我不想把精力浪費在這些事上,這樣我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些重要的事情上。 

  我有三輛車。我日常出行,以前開著一輛1.6萬美金的本田飛度,大概10萬人民幣吧。還有一輛大眾高爾夫,美國售價18000美元左右,人民幣11.5萬元左右。曾經最貴的是謳歌TSX,美金3萬多,人民幣20萬也不到。 

  後來Facebook 上市後,我換了一輛大眾GTI,美國定價30415美元,折合人民幣依然是20萬不到。 

  我覺得,車就是一個代步工具,沒必要花那麼多錢。 

  我渾身上下也沒有名牌,我覺得舒適就好,為什麼需要用奢侈品來點綴自己呢?要說奢侈品,自己的頭腦才應該是,自己的情感才應該是。 

  你們古代的中國人說過,人要役物而不是役於物。這是普莉希拉教給我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物質是人用的,是為人服務的,而人不是被物用的,人不應該是服務於物質的。人是物質的主人。要是物質成了人的主人,那就弄反了。我覺得這句話特牛掰! 

  我特讚賞的曼德拉也說過類似的話:我是我靈魂的統帥,我是我命運的主宰。所以我不追名牌,那沒有意義,而且很荒謬。 

  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請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不相信,那麼你就無法擁有美好的世界,無法擁有美好的生活和人生。對這一點,我和普莉希拉堅信不疑。 

  說了這麼多,有說的不對的,大家多指教!你可以給我留言。謝謝你能花時間聽我講這麼多,謝謝! 

  你們的朋友,小扎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天然有一個精神胚胎定律

 

65a246c7gdd2746aa8a15&690  

     作者:武志紅

每個稚嫩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我們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麼塑造怎麼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決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發行為去發現,孩子目前正處於什麼敏感期。


    
很多幼稚教育學家支持蒙特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樂、數學等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特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麼。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按照這一觀點,羅傑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並不是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傑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於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育的機會。於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國內知名的幼稚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人。

  

 

小標題: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品質有兩點:愛和自由。


    
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並不難,就是,但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傢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麼?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麼,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於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傑斯認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麼,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上來。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去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拿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於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小標題: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這個關係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體關係理論,關係的兩極——“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係中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麼這個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過於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在的小孩”實現自己欲望或目標的工具和物件。簡單而言,這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會樂意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人建立關係,因為這個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即便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好而想改變,也很艱難,因為內在的關係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動大手術,是很艱難的。


    
因癡迷劉德華而聞名的楊麗娟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父母極度溺愛她,結果導致她的“內在的父母”一極非常虛弱,而“內在的小孩”一極非常強大。於是,她在父母和媒體面前,都像是一個隻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對父親的死,都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這不難理解,因為有她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愛,是我們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麼是愛呢?愛就是自愛和愛別人。


    
按照客體關係的理論,會愛的人,得有一個平衡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內在的小孩”愛“內在的父母”,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


    
楊麗娟的內在的關係嚴重失衡,只有“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而沒有“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沒有愛父母和愛別人的能力。


    
相應的,楊麗娟的父親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嚴重失衡,但卻是“內在的父母”極其強大,而“內在的小孩”卻被嚴重忽視。於是,他成了一個能愛別人但不能自愛的人,這個邏輯發展到極點,就是他為了滿足女兒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他這種嚴重忽視自己的人格特徵,在其他細節上也可以得到體現,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裡,也從不肯坐在沙發上,甚至連口水都不肯喝。


    
我們常講關係的互補性,其實,這種互補性常隱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所謂的關係互補性,常常是兩個失衡的關係的相互彌補。譬如,楊麗娟和父親楊勤驥的關係就是互補的,楊勤驥的“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楊麗娟的“內在的小孩”過於強大,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他們的關係反而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他們兩個與正常人都無法相處,因為正常人既受不了楊麗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楊勤驥的從不肯索取。

 

112903179  

 

小標題: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又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他們本來是優秀的好父親和好母親。然而,因為一些現實的局限,或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孩子幼小時,他們不斷與孩子分分合合,最終令孩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極不穩定的關係模式,而這個孩子也因此成為一個無法與別人建立穩定關係的人。


    
一位男士,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既沒有知己朋友,又沒有戀人,而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愛他又從不過分干涉他的自由。


    
後來,在心理醫生面前,他說他腦子裡經常有一個畫面:他從一輛轎車中奔入另一輛轎車。這個畫面一出現,他會忍不住地憂傷。


    
經過自由聯想,答案映現了出來。原來,他的父母事業都非常成功,並且他的親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後,父母誰都不能天天守護他,又不願意請保姆照料他,於是想了這樣的一個辦法:誰有時間,誰就照顧他,當沒有時間時,就把他轉給另一個親人。因為他們家族普遍有錢,大家都有轎車,所以他小時候經常被親人從一輛轎車裡轉到另一輛轎車裡。親人們對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不斷地分分合合的,因為每一次分分合合給他帶來的都是傷痛。因為這些分分合合,他小時候其實不敢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每次都是剛建立沒多久就又斷裂了,這對一個3歲前的孩子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傷痛。


    
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生下孩子後,年輕的父母太忙了,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時間寬鬆了,再把孩子接來與自己團聚,忙了,就再送走。這一樣會對孩子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總是經歷分分合合的孩子,長大後在對人的信任度上勢必會出現問題。

 

關係最容易傷人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係,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


    
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看到,父母與孩子的良好關係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愛。沒有愛,一個孩子可能根本就無法長大,他甚至都不會產生活下去的願望。一些殘酷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皮膚的接觸,嬰兒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會處於一個很低的水準。


    
第二,要有自由。沒有自由,一個孩子就會成為撫養者的意志的延伸,他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關係要平衡。我們常喊“一切都為了孩子”這樣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極其糟糕的。假若我們真這麼做,那麼所有的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將是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都將喪失愛的能力。真正的好的關係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於是也教給孩子自愛並愛別人。


    
第四,關係要穩定。愛情中,一個不穩定的關係會給一個成年人造成極大的傷害。童年時,這個傷害會更重。


    
這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一個孩子就會受傷,他就難以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來,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Ta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